當陽融媒 2023-02-03 10:46
為推進“書香當陽 悅讀義城”
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
營造愛閱讀、讀好書、善讀書的文化氛圍
當陽人民廣播電臺與當陽市作家協會
聯合推出《悅讀沮漳·鄉村新韻》欄目
深入開展全民閱讀線上活動
今天走進第二期
↓↓↓

▲作者及朗讀者:鄭鳳玲,當陽市玉陽中學熊家山校區語文教師。面對日益紛繁的世界,把希望降到最低,每一次遭遇都是驚喜,讓每個整裝待發的重新開始,都能年輕余下的歲月。
河溶故事
作者及朗讀者:鄭鳳玲
“挾清漳之通浦兮,依曲沮之長洲”,王璨在沮漳匯合之處登樓,臨風長吟。年輕的軀體上,他月白的衣袍像河水一樣,鼓著勁,撲撲作響。這里,就是河溶——烏扶邑,太陽升起的地方。
這魚米之鄉的經脈是漢宜路、育溶路、草溶路。三條大道向東西南北交錯蔓延,挽上刷黑的水泥制的通組道路,串起一幢幢一排排民居。灰色窗套,灰色外墻磚,灰色真石漆,木色格柵,一叢叢類徽派建筑,在無際的青紗帳中綻放。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河溶人愛唱歌。漢船調、樣板戲、打快板,樣樣來得。可我的最愛還是打夯歌。一個石磙,架上四根木棒,再往外一根根一層層加塞,這就是打硪了:“嘢喲喔嘢喲呵呀,抬起硪,打也么呵……”,一群群漢子 ,汗水,使得他們黑黑的肌膚油光閃亮,肌肉外突。現今的河溶,高樓也罷,大廈也罷,它們的基腳都是在蘆葦蕩里、在打夯歌里生長。
灰塵漫天泥濘不堪的鄉村小路已被硬化,水泥地面,刷黑,擴寬,搖身變為觀景道。香樟樹、廣玉蘭、銀杏、桂花樹,法國冬青,四季交替出演;醡漿草、美人蕉、石竹、百日菊在小廣場、小游園、小公園邊招搖。溝渠邊,堰塘里,菖蒲輕舞,荷葉團團,蓮花亭亭。這,就是河溶現今的模樣。
“鷹落湖,織白布。男半夜,女半夜,壇子里沒有米過夜”。
曾幾何時,為了把鷹落湖、趙家湖這些荒湖改裝,贏得“漳東糧倉”的美譽,河溶人在枯水季節的臘月開工,在正月戰天斗地。凍土像石頭,北風像尖刀。一鐮又一鐮,一鍬又一鍬,一筐又一筐,終將滿湖瑟瑟荻花換成一派稻穗金黃的秋景。
其實,河溶前生的主動脈,當屬沮漳河:上自川地,下至武漢。小至柴米油鹽醬醋茶,大至煤炭木排船行,都在此聚集。廟街三土地,七個半樓子,九宮十八廟,各地商人的會館萬壽宮等徽式建筑、吊腳樓、江南庭院,遍布鐵龍橋、下板橋、過街樓,擠擠攘攘地,在沿河五碼頭之間鋪陳開來。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十五年,小漢口擁有五十萬以上銀元資本的商號已達三十五家,戲樓達二十多家。這里的各路商家把各色貨物迎進來,也曾把溶絲送出去:溶絲隨著沮漳河水,并入長江,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河岸邊的拴馬樁仍在,河中成片的木排已然不再;雕花廊柱、青石門檻也在,可樓上唱戲樓下車水馬龍的過街樓已然不再!
石板路仍在蜿蜒,馬頭墻仍自雄立,瓦當們仍是睜著圓圓的眼瞼,聶豫紀念館正在復原。沿著河邊的棧道漫步,在楓楊的濃蔭里,在月季的芳馨里,依稀可以想見鱗次櫛比的板坯房屋、蜿蜒的長街、屋頂挑出的金字招牌,甚至,可以想見徽商晉商觥籌交錯,放排客正推杯換盞,可以想見那些連綿的戲樓上,評彈的或是徐家三爹智斗惡霸,也或是辛亥革命首義的聶豫傳奇。滿河帆船,盡管隨時隨刻上演著分離,可河溶的那段時光,實在是容納不了“楊柳岸,曉風殘月”。
如今的河溶老街,盡管薄頁青磚、木質雕花門廊,被敷上了不銹鋼預制板,但是透過人家小小的門臉,越過一重重門洞,依次見深,漸深漸遠。庭院深深深幾許,仿若是每一幢多重天井的四水歸池的板坯房里,都能夠冒出一串串深不見底的人事。
在兩千多年的時光里,河溶自是積攢了豐厚的家底:一代中興之主楚昭王安眠之地昭丘、磨盤山、趙湖古墓群、熊家冢等,這無一不給烏扶邑鑲上綿密的文化符號。
我的老家辣醬灣就是郢都所在。鄉親們耕田耕出金娃娃的傳說由來已久,一腳踢出商周陶器、春秋圓鼎大鑊、秦磚漢瓦的事也頗有耳聞。接龍橋、黃陵廟、五花冢子、瓷器冢子的名字,無端平添了巫術文化的神秘。
由于古鎮碼頭文化浸潤,我老家的鄉鄰愛吃,也會吃。郭場火鍋雞、河溶早酒、河溶牛雜、十碗、四大六小,老家人樣樣都會。堂哥鄭道春,是當年頗負盛名的“四大六小”的廚師——鄉間稱為“局匠師傅”。明明是平常的油鹽醬醋,一勺勺下去,攪拌幾下,熱湯翻滾,起鍋,一碗碗端上席面,客人下箸如雨。
現在,老家人專攻郭場火鍋雞、河溶早酒。辣醬灣全組五十來戶人家,便有二十多家在外經營郭場火鍋雞、河溶早酒,其中,年度純利潤一百萬元以上收入的有七家。鄉鄰們的足跡除了湖北湖南四川,現在深圳廣州西安已是有了不少。我的表哥表弟有多家在經營郭場火鍋雞。他們說,郭場火鍋雞是河溶的名片。許多當陽人在外地請客,多是以此相邀。除了藉此思鄉,大約還有先輩們把溶絲送向世界的豪氣吧。
近年來,老家無數人走出去了:為了留學、為了工作、為了郭場火鍋雞。老家的房子漸漸空置,田地漸漸空閑。再回老家,村里到處是四川云南的移民。聽著漸變的鄉音,一陣陣失落之后,又是釋然:河溶的故事,不正是一次次被替代被抹去,又一次次被記憶被復原嗎?在代代迭迭的更換里,汗水、鮮血,始終以嶄新的方式存在、復活。現在,這塊土地,又自承載新的責任——讓一種文明接納并帶動另一種文明。
隨著交通方式的多元化,沮漳河的水實在清淺了,可是河溶人的血脈認同感絲毫未變。我是強行加入老家“辣醬灣群”的。我喜歡看著那些陌生的名字,喜歡感知那些遍布天南地北的人們的心情。有一次閑聊,擔任村主任的族兄說及想把老家設計成生態旅游的模式,竟然很多人響應:他們都愿意捐款自籌經費,打造這一方他們的子女不會在此居住、在此生存的土地。
屏外,我默默笑了。至此,若是有人問我是誰,我還是會給自己冠名:河溶姑娘。
END
來源 當陽市融媒體中心
商務資源4中心:《鄉村大舞臺》欄目廣告產品
過去提籃上街賣 而今手機網上銷 湖北蘄春電商新農人網播直銷帶...
鄉村旅游如何破解千村一面?
總書記的惦念:走上鄉村振興幸福路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冬閑”人不閑 黑龍江奏響冬季增收致富曲
新春走基層丨河北井陘:鄉村振興結碩果 千年古縣煥新生
讓老鄉們過好團圓年——陜西鄉村疫情防控見聞
青山村中品古韻(新春走基層·鄉村振興一線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