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融媒 2023-02-17 15:58:01
日月山下的湟源縣,史稱“西戎羌地”“丹噶爾”,這里是羌人早期生活棲息地,是絲綢南路和唐蕃古道重要驛站,素有“海藏咽喉”之稱。盛唐時期在此設茶馬互市,開辟唐蕃古道。元代為絲綢南路要沖。明清時,是西部民族貿易和文化交流重鎮。清末,又成為著名貿易集散地。各地商販、能工巧匠匯聚,牛羊、毛類、皮張等各類貨物聚集,貿易興盛、經濟繁榮。湟源地處農牧區交接地帶,皮張貨源充足,促進了皮革加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技術高超、專門從事皮革加工生產的匠人,為產生丹噶爾皮繡創造了條件。
在筆者的記憶中,家鄉湟源有這樣的場景:皮匠把牛皮和化學材料放入大缸中,像腌制酸菜一樣長時間浸泡,謂之“熟皮子”,之后撈出皮子,用特制鏟刀鏟去皮毛,再把皮子洗凈、割成皮條、擰成皮繩、繃緊、揉搓、晾曬就可以使用了。有的騎手,他們的高頭大馬不僅膘肥體壯、昂首挺胸,而且馬的轡頭、鞍韉、馬鞭也繡得華麗,在賽馬會上常常引人贊嘆和喝彩。
皮繡是用各色絲線、羊毛、馬尾等線料,運用平繡、貼繡等針法,把山水、花鳥、人物、動物繡在皮質的服裝、飾品、日常生活用具、居家裝飾品上。皮繡繡品針腳平滑細膩,線條疏密得當,圖案活潑、清晰,色彩艷麗、莊重,既有觀賞性,又具收藏性。皮繡,以其優美視覺效果和原始、古樸、粗獷的特色博得人們喜愛,有一首“花兒”是這樣唱的:“尕妹給你繡上個滿腰傳,羔皮的邊邊,里底是氈氈,牛毛(倆)扎上個牡丹,勒上了走,你看個妹子的手段。”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下海經商、外出打工,到沿海闖天下的丹噶爾人比比皆是。但是通過發掘和傳承家鄉皮繡文化,帶動人們發家致富的卻寥寥無幾,皮繡工藝瀕臨失傳的危險。
湟源縣政府根據地域文化和旅游需要,打造具有湟源特色旅游產品和文化品牌,而最迫切的任務就是研發、創新和傳承皮繡工藝。
西寧市女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創辦人李永清懷著對故土的情懷、對鄉土文化的摯愛,從學校抽調專業技術人員,與湟源縣原文化館館長張永福等人,毅然承擔起皮繡工藝的搶救、挖掘和研發任務。他們從湟源悠久的歷史、重要的地理位置、獨特的生活習俗、深厚的文化積淀追本溯源,最終,從與羌人、藏族有著密切關系的文化中發現美的元素,以各種動物皮毛為原料,嘗試用牛皮、羊皮、兔皮、鼠皮以及牛毛、羊毛、馬尾、人發等天然原料,經過特殊處理加工,采用盤、編、攢、堆、繡等手法進行制作。研發中遇到瓶頸的時候,他們就深入農牧區,向老藝人、專家請教,在兩年多時間里,他們不斷潛心研究丹噶爾皮繡技藝。

(張永福在指導繡娘們。李永清 攝)
2008年,西寧市奧運火炬傳遞組委會決定讓丹噶爾皮繡研發小組制作一幅皮繡作品,代表青海省贈送給北京奧組委。這一光榮的任務落在了李永清和張永福等人的肩上。他們就圖案設計、人員配備、工藝制作、質量檢驗等環節制定了詳細方案。繡品制作中,一名繡娘感冒發高燒,但她“輕傷不下火線”,一邊打點滴,一邊物理降溫,堅持參與繡品制作。6名繡娘把對皮繡藝術的追求,獻禮奧運會的情懷化作工作動力,經過四天三夜苦戰,高質量如期完成了一幅《高原精靈藏羚羊》的皮繡作品。這件繡品作為五個奧運“福娃”之一的藏羚羊福娃,被北京奧組委收藏。
為了把丹噶爾皮繡推向市場,發揚和傳承皮繡文化,助力脫貧攻堅,李永清多方籌資組建了丹噶爾皮繡研制開發有限公司。李永清心中清楚,讓廣大婦女行動起來,不出家門就能創收,必須解放婦女思想,讓她們熟練掌握刺繡技能。她破解產品定位、市場營銷、組織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等一系列難題,策劃皮繡主題、設計理念、實施方案、運營策略、公司管理、培訓計劃、產品推介、市場開發與運作,努力讓丹噶爾皮繡成為當地婦女創收的重要載體。
湟源縣和平鄉小高陵村村民曹守英,從七八歲時就看奶奶在家做刺繡,十幾歲動手學做刺繡。2008年,得知西寧市女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在縣就業局舉辦刺繡培訓班,她立即報了名。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她憑借精湛的刺繡技藝脫穎而出,被公司聘為民間工藝技能培訓師。
十幾年來,曹守英先后培訓殘疾人、家境困難婦女、留守婦女等學員2000多名,其中50多名學員成為省內刺繡的佼佼者,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學員代海連就是其中之一。代海連取得真“經”返回大通家鄉后,成立了公司,帶領周邊姐妹學習刺繡技能,不出家門創造財富,被評為“青海省勞動模范”。曹守英遵循“教會一門技藝,帶動一批就業,興起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的育人理念,在省內外各種比賽中錘煉自己,在學與教中豐富自己。2022年8月,她在青海省青繡行業職工職業技能大賽上榮獲河湟刺繡一等獎,被授予“技術狀元”稱號。

(曹守英在湟源縣“雨露計劃”青繡培訓班上網課。石秀清 攝)
李永清等人以“授人以漁”的經營理念,集研發、培訓、制作、體驗、銷售為一體,逐步形成了“工坊+學校+繡娘+互聯網”的經營模式。隨著丹噶爾皮繡產業的發展,皮繡不僅惠及湟源、大通、湟中等河湟地區的婦女,而且帶動了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等環青海湖地區刺繡業的發展,培養了眾多自食其力的繡娘。三年來,公司培訓青繡及其他民間工藝技術人才3680人,帶動農牧民開展手工工藝創作生產,推動刺繡創新性發展,把“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日月山下,河湟谷地,寒冬時節農閑人亦閑的情景不見了。繡娘宅家不停工,提升指尖“針”功夫。寒冬臘月,繡娘不出家門,五彩繡線手中飛舞,繡出一對對鴛鴦戲水,一簇簇牡丹吐艷,一朵朵蓮花招展,一匹匹駿馬奔馳,一頭頭藏羚羊馳騁在草原……湟中區一位李大爺說:“這幾年,農閑時節好多媳婦忙著在家做針線活掙錢。一件繡品賣出去,家里的零用錢就夠了。”
過去,繡品對于農牧區婦女來說是自用品,而如今,它已走出家門走向市場。隨著繡品屬性的改變,悄然改變了繡娘的生活和家庭地位。
2022年10月,因新冠疫情不能開展線下集中培訓,李永清他們就精心策劃、悉心準備,把培養和提升繡娘技藝與脫貧鞏固戶“雨露計劃”技能培訓班相結合,用智慧化、信息化的“一根線”串起為人民服務的“千根線”,舉辦了線上培訓班。培訓結束后,丹噶爾皮繡研制開發公司擇優與湟源、大通的117名脫貧戶,以及湟源、大通、湟中的250名城鄉勞動力簽訂了用工協議。

(李永清在皮繡培訓班上指導學員。張永福 攝)
“隔空”教學效果怎么樣?學員普遍反映,線上培訓,節省了路上來回奔波的時間,也沒有耽誤在家勞動和照顧老人、孩子。同行業經營者和主管單位負責人則表示,這次線上培訓,形成了可借鑒、可復制的“就業優先戰略”培訓模式。湟源縣日月鄉本炕村婦聯主席楊蓮說:“你們把課堂搬到了婦女身邊,將政策送到了群眾心里。”
筆者有緣目睹了繡娘做繡品時活潑的針法以及她們繡制的色彩清雅、栩栩如生、立體感強、圖案活潑、清雅靈動的皮繡工藝品。皮張被賦予靈性和生活的氣息,春光四溢的農田,膘肥體壯的牛羊、駿馬,在草原上閑庭信步的藏羚羊,無不被繡娘們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皮繡繡品上。
湟源丹噶爾皮繡以它獨特的制作工藝,增補了中國刺繡的空白,贏得了國內外皮繡愛好者的青睞。丹噶爾皮繡不僅在國內外拿了許多獎項,而且已漂洋過海傳到了日本、俄羅斯、荷蘭、法國、英國、尼泊爾等國家,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丹噶爾皮繡已被列入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天,鄉村振興賦予非遺一個新的起點。非遺保護的核心是傳承人,愿丹噶爾皮繡研制開發有限公司作為非遺保護傳承和市場開發的一個小小平臺,把更多的婦女培養成繡娘,讓丹噶爾皮繡這一古老的技藝在生產中得到保護傳承,煥發出迷人的時代光彩。
來源:青海日報
臥佛寺鎮非遺民俗鬧元宵盡顯傳統文化魅力
【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寧晉:文化活動慶新年 鄉風文明展...
“世界漢學講壇”第二講于青島舉辦 共敘文化遺產保護時代價值
送戲下鄉暖人心 文化惠民促振興 市文化館送戲下基層暨非遺特色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技術服務隊 助農修剪忙
最高法、國家文物局聯合發布15件依法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典型案例
網絡中國節·元宵|永從:傳統民族文化鬧元宵
喜迎元宵 | 朔州市法學會系統開展法治文化系列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