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融媒 2023-02-17 15:58:01





立春時節,沉寂的湟源山鄉處處傳來蓄勢而發的信號!
遠望申中,座座現代化蔬菜大棚星羅棋布,大棚內各色新鮮蔬菜長勢正旺;大華工業園內,忙碌的生產線上隨著最后一道工序的完成,包裝精美的牦牛肉香腸、文友燒雞等品類繁多的特色農畜產品,經過千里運輸被端上了外地人的餐桌;波航鄉甘溝村回鄉創業的顏生金建起了22畝的蛋雞標準化養殖場和有機肥加工廠,年銷售額900萬元左右,享譽省內的“甘溝紅”“金渣渣”產品從這里走出;還有更多“公司+基地+村集體訂單銷售+養殖合作社訂單+養殖戶訂單”等一批特色生產運營模式,從種養殖到銷售各個環節整體把控,在農村電商運營下,湟源優質農副產品銷售額翻番,讓土地實現最大價值,讓百姓惠享最大受益;處處展新顏、處處新氣象,湟源縣在希望的田野上鋪展開產業興旺、百姓幸福的壯美畫卷……一大批企業在這里迅速崛起
這兩天,湟源縣鄉村振興產業孵化園(三鄉農創園)建設項目工地上一派繁忙,兩棟標準化廠房已建成,等到今年上半年全部工程完工后,這里將會成為全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的孵化平臺。項目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孵化園已簽約入駐企業5家,可提供上千個就業崗位,極大帶動大華鎮周邊多個村的勞動就業。進而加快大華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發展產業布局,推動湟源縣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加工產業向規?;?、聚集化方向發展。
回望2022年,湟源縣農業農村及鄉村振興工作成績不凡。
這一年,全縣把深入推進“三鄉工程”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全力創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點示范縣。同時,瞄準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方向,以大華工業園區轉型升級為契機,以鄉村振興產業孵化園(三鄉農創園)建設為抓手,大力推動招商引資、要素集聚,不斷做強優勢區、做全產業鏈、做優生態牌,以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據了解,湟源縣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產能增加至2000噸以上,精深加工加工轉化率可提高至65%以上。孵化園的租賃收益又去了哪兒?這一步規劃中,湟源縣又推出一聯農帶農舉措,建立“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村集體收益+農戶上崗”利益聯結模式,將產業發展的紅利層級釋放,既助力企業又實現產業升級發展,又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還增加了農民就業增收,真是一舉多得。
產業帶動就業,收益鞏固脫貧,鄉村實現振興,在湟源縣加快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實現了多方共贏。與此同時,認定湟源縣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青?!安桉R互市”生態畜牧業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市級產業園;重點培優培強青海文友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青海三江一力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恩澤農業有限公司等進行產業升級改造和三產融合發展短板建設,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示范樣板。
即將搭建完成的青海省“茶馬互市”活畜交易平臺,將原先零散、滯后的牲畜屠宰銷售模式很快打破,一個集屠宰加工、批發零售、冷鏈倉儲、冷鏈運輸及供應鏈金融等一體化且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產業鏈”和牛羊商業綜合體的全新模式即將上線運行,屆時為養殖戶打通農業生產“最后一公里”。
年加工能力100噸、擁有17個主打品牌,身居大華工業園區內的青海文友食品有限公司幾年來發展勢頭迅猛,其生產的牦牛肉系列產品和燒雞產品主供各大酒店、超市及集散市場,深受市場認可?!?022年再投資2200萬元實施年產1000噸青藏高原特色畜牧產品精深加工項目,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正在內裝和試生產準備中。”該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打開各大直播平臺,與湟源相關的特色農特產品銷售火爆。為解決銷路問題,湟源縣積極扶持成立的青海一顆藤農牧開發有限公司建立起“公司+基地+村集體訂單銷售+養殖合作社訂單+養殖戶訂單”生產運營模式,通過電商平臺將優質農產品推向市場,直接或間接帶動農戶350戶以上,年銷售牛羊肉2000頭只以上,為農產品出村進城樹立了良好的示范典型。
在湟源縣一系列政策舉措的推動下,一家家回鄉創業企業紛紛落戶湟源,讓企業在湟源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企業真正在鄉村扎下根、不斷發展壯大,為湟源廣大農牧民群眾鋪就出了一條堅實的致富之路。他們在這里找到自己的舞臺“三鄉工程”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創新推動“三鄉工程”建設中,湟源縣不僅大力實施企業興鄉,也更加緊扣市民下鄉、能人回鄉,著力引進一批能人回鄉創業,湟源縣回鄉創業人數累計達到100人以上,全縣重點篩選確定“三鄉工程”示范典型培育主體26個,涵蓋農畜產品精深加工、種植養殖、文化旅游、休閑農業、農村旅游等創業業態,且已培育認定市級示范典型11家。
在波航鄉甘溝村,流傳著“蛋雞變金雞”的致富故事,這個故事是由回鄉創業的顏生金一手創造的。歷經12年的發展壯大,顏生金創辦的青海金潤禾豐農牧開發有限公司成為集蛋雞養殖、變蛋加工、銷售、有機肥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現代農牧業企業,企業自主品牌“甘溝紅”“金渣渣”產品享譽省內,年養殖規模5萬羽,每天生產鮮雞蛋2800公斤左右,年銷售收入900萬元左右,被評為西寧市農牧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青海省菜籃子生產基地稱號、西寧市科技型企業等榮譽稱號。
顏生金以農戶土地入股、村集體抱團、解決就業、公益幫扶等多種方式反哺家鄉人民,每年帶動波航鄉甘溝村、城關鎮涌興村和納隆村的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以上,直接或間接帶動周邊農戶100多戶,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很好的實踐經驗。返鄉創業大學生楊順光也在短短幾年內打響了“小茶牧場”“牦象”“牦象之約”“小茶石浪”“日月臻品”等自主品牌,通過土地流轉、草場流轉、帶動就業、入股分紅、訂單銷售等方式年帶動當地村集體經濟增收666萬元,帶動臨時就業1200人,收購牦牛4000頭,溢價收購增收126萬元,為小茶石浪村鋪起了致富路。
一大批能人回鄉創業,激活了鄉村的“一池春水”。湟源縣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村集體收益+農民就業”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應用“三權分置”改革成果,充分發揮市場主導、企業運營、政府引導的作用。以小茶牧場為代表的能人回鄉典型正逐步通過引領示范打造能人回鄉、創業示范、反哺農村等融合發展示范樣板。
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受益笑聲爽朗,申中鄉申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上,2023年湟源縣“戲曲進鄉村”文藝演出博得了村民們的陣陣掌聲,除了開展專門的演出,讓村民欣賞表演外,每天村民們也會聚集在廣場上開心地跳廣場舞,他們說“家門口上班,掙錢顧家兩不誤,老人看病、孩子上學都方便,幸福的生活很甜蜜。”田疇沃野盡豐景,鄉村氣象新,農民日子美,湟源縣鄉鎮山村一個個發展著自己的村集體經濟,匯聚成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
青海波航集裝袋生產有限公司通過“企業+村集體幫富車間+紡織農戶”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村企抱團強村富民的路子,吸納就業40余人,月工資實現3000元左右,村集體年獎勵收入3萬元左右,實現了企業興鄉、產業升級擴量、鞏固脫貧、振興鄉村、盤活閑置資源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等工作共贏。湟源縣因地制宜,在符合條件的鄉村加大標準化綠色原材料生產基地建設,累計完成青稞、馬鈴薯、飼草、蔬菜及小油菜作物良種繁育基地2.07萬畝,建立優質飼草生產基地5.8萬畝,構建了“育繁推”一體化服務體系,為穩定循環農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雪隆村等30個村建立集中養殖小區和改擴建原產業發展基地,夯實牦牛藏羊穩量擴輸產業基礎。
有效盤活大華村卡約文化民宿旅游村6處閑置宅基地用于發展特色民宿、農家樂等產業;下寺村10套家庭賓館和6套商鋪,發展宜居精品民宿、特色小吃等項目;盤活湟源縣畜牧獸醫站種雞場,新建3棟物流倉庫3750平方米,發展壯大董家莊村集體經濟;盤活20宗宅基地為設施農用地,建立村集體養殖業發展基地,解決散養戶人畜分離問題,實現了“村集體+散養戶”共贏目標;盤活兔爾干村和小茶石浪村閑置宅基地用于發展民宿……
池漢村通過黨建引領發展已成為湟源縣鄉村產業振興排頭兵,爭取各類資金1.09億元建成現代物流商貿園區1處,建立“現代物流園區+孵化企業+小商戶+村辦企業+農戶”發展運營模式,成功招商居然之家等3家企業、40個商戶入駐園區,快速搭建鄉村振興產業致富的平臺,帶動就業240余人,帶領全村走上了村強民富的鄉村振興路。
家家戶戶都有了致富的門路出苗、清洗、打捆、搬運、稱重、結算、裝車……這是每年8月湟源縣日月鄉山根村青蒜苗豐收的景象。2022年,湟源縣青蒜苗產量達2.4萬噸,實現每畝利潤1400元,帶動全縣勞動力3500人次。一抹抹青翠綠,讓村民們的腰包更鼓了,這也是湟源縣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湟源縣圍繞一項重點工作、二項重點任務、三項重點示范、四項重點聚焦、助推五大振興,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引導農戶改變思路,根植特色產業發展,讓農戶種得好,賣得出。
“以前地里種的都是糧食作物,雖然吃飯不愁但是沒有多少經濟收益,現在在保證口糧種植的情況下在多余的土地上種上青蒜苗,不僅有吃還有錢,大家伙都高興。”去年靠著種植青蒜苗賺了4萬元的日月鄉山根村村民陳大爺對今年種植青蒜苗有了更多的期許。日月鄉建立山根、克素爾、寺灘、兔爾干、若藥堂等村“千畝蒜苗基地”1處,共種植3620余畝土地規?;N植青蒜苗,積極提供技術支持,同時為了解決村民種植銷路的難題,積極與蔬菜供應商對接,統一收購村民種植的青蒜苗,最大限度保障種植戶的利益。
波航鄉泉爾灣村的村民則走上了溫室大棚種植的產業道路。去年,投入40萬元的日光棚蔬菜種植項目落地泉爾灣村,從一年只能種植一茬收益一茬變為了一季接一季、一茬壓一茬。種植農戶說“雖然現在沒有了農閑的時候,但是天天泡在溫室里看著不斷成熟的蔬菜、水果心里特別美,政府在家門口創造了這樣好的致富之路我們就應該抓住,讓自己的日子越過越富裕、越過越甜蜜?!薄扒啻淝嗨饷缙放啤本褪窃谶@樣的因地制宜中不斷調整、推進,進一步推動全鄉農業生產向著規?;?、產業化轉變。全縣各鄉鎮各部門繼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興產業、促就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著重圍繞“產業發展為中心”,以提升基礎設施為重點,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著力打造池漢村“物流商貿”,巴漢村“農產品加工”,雪隆村、下胡丹村“特色養殖”等7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建成一批特色高原樣板村。在找準產業定位,精準實施鄉村振興各項規劃項目的同時,湟源縣借助人畜分離等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等讓一批農戶、養殖戶走進養殖場、種植基地,按照理論培訓+實地觀摩的方式,引導種養殖大戶從單一養殖向飼草種植、種養結合、加工銷售等多元化發展方向轉變,通過種草養畜循環發展模式實現村集體和養殖戶創收雙贏。“湟源青蒜苗”“湟源菊花腦”“ 湟源牦牛肉”、青海恩澤有機肥產業化聯合體、東峽鄉響河村肉牛養殖基地……如今,湟源縣各鄉鎮各村都有了自己的特色種養殖項目、特色農特產品,在產業振興的帶動下,家家戶戶都有了致富的門路,鄉親們的腰包更鼓了,日子也更有了盼頭?!?/p>
浪山、浪水、浪河灘”湟源旅游火爆出圈丹噶爾古城、二十四莊廓、宗家溝景區……這些讓人們耳熟能詳的旅游景區讓湟源旅游一再出圈。而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是湟源縣強化鄉村旅游品牌建設,實施“鄉村旅游+”多元融合發展的關鍵一招。2022年湟源縣先后打造文旅、農旅等5個旅游子品牌,加大多樣化的旅游產品供給,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齊全的鄉村旅游重點村,引導市民下鄉消費,助力全域旅游發展。為了做好旅游文章,湟源縣鼓勵引導鄉村旅游接待點、旅游景區、旅游重點村發展壯大,一些民間投資也不斷注入湟源文化旅游產業領域。有了資金,湟源縣實現了旅游業提質升級,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不斷完善,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帶動群眾致富增收。在和平鄉馬場臺村投入600萬元打造實施的“浪河灘”生態旅游建設項目,打造了集野炊、露營等戶外活動為一體的生態旅游點,為和平鄉生態旅游產業注入新鮮血液。同時,利用 “浪河灘”這一傳統民俗,以“浪河灘 吹夏風”為主題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以“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脫貧戶16人就業,逐步壯大村集體經濟,不斷吸引周邊游客觀光旅游,拓寬群眾增收致富道路,促進村集體增收,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融入到產業發展中,不斷夯實“見山見水、見田、見地”的鄉村旅游發展基礎。
一系列舉措的相繼實施下,日月藏族鄉入選全國第一批鄉村旅游重點鄉鎮,丹噶爾古城被評為省級旅游休閑街區,二十四莊廓入選西寧市河湟精品民宿,宗家溝升級為國家4A級景區,全縣全年接待游客225萬人次,綜合收入3.6億元,分別增長20%和23%。
開啟新一年,湟源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統攬,以“農村四美”共建共贏為方向,錨定“12321”總目標,構建“3+N”全產業鏈發展體系,調優“111”鄉村產業布局,夯實農業基本盤,集中精力謀劃好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兩篇文章,堅決守住三條底線,全面落實好“八大行動”和“三鄉工程”兩大舉措,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集散交易中心,高水平構建“牦牛、藏羊和飼草”三大主導產業全鏈發展體系,調整優化“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鄉村產業布局,重構“農業強縣”新發展藍圖,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繼續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強度,響鼓重錘、壓實責任、狠抓落實,把“盲點”做成“亮點”,把“短板”轉化為“優勢”,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來源:西寧晚報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
文脈流香“翰林村”成南寧武鳴區鄉村振興示范點
文字實錄丨國新辦就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舉行發布會
雙牌能人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丘北溫瀏:250畝旱地將變良田 鄉村振興有盼頭
實錄丨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發布會
【鄉村振興】點石成“畫”
高屯街道: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