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縣融媒體中心 2023-02-22 10:13:36
天祝縣是周恩來總理命名的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縣,在這里生活著藏、漢、土、回、蒙古等28個民族。

自治縣成立以來,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同心同德,銳意進取,擦亮團結名片,分享發展果實,先后五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2019年12月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近年來,天祝縣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民族關系更加和諧、地區經濟實力明顯提升、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不管是哪個民族,來我這都一樣掙錢
初冬的天祝縣天堂鎮,景色秀麗、氣韻動人。在本康村的雍曲普雄藏家大院里,藏族小伙白生才一家人起了個大早,忙著清潔客房,準備中午的食材。

2021年之前,白生才一直在外務工。看到這些年來天堂鎮的旅游產業越來越火,白生才回到家鄉,從父親手里接過藏家樂。
天祝縣天堂鎮本康村村民 白生才:我們把藏家樂重新裝修了一下,經營到現在,收入還不錯。客人多、顧不上的時候,就雇幾個村子里的人幫忙當服務員,漢族、藏族、土族都有,有錢大家一起掙。
“有錢大家一起掙”,白生才樸素真切的話語,折射出天祝縣各族同胞團結一心、共同致富,攜手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喜人場景。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也是做好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關鍵。天祝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加快發展的使命感,全力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不斷夯實民族團結的物質基礎。

農歷八月十五,天祝縣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牧民鄭連東一家圍坐在一起共度中秋佳節,茶幾上擺放著各種果品和自家制作的大月餅。呷了一口醇香的酥油茶,鄭連東的思緒一下回到了從前。
以前,鄭連東一直以養羊為業,由于生產方式落后,遇見羊價不穩的年成,按他的話說“能不賠錢就不錯了”。近年來,天祝縣從資金、項目、政策、技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當地群眾發展高原夏菜產業,鄭連東一家積極響應種起了紅筍、長壽豆,家庭收入逐漸增加,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天祝縣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牧民 鄭連東:這幾年全靠黨的好政策,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看病就醫,娃娃們上學都方便。來,讓我們為美好的生活干杯。

天祝縣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現代農業、生態工業,緊盯打造“距內地最近的高原藏鄉生態旅游目的地”目標,實施華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中心、體育場等文化旅游重點項目9項。深入實施特色優勢產業三年倍增行動,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持續發展壯大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建成10萬畝省級綠色食品蔬菜、3萬畝全國綠色食品荷蘭豆標準化生產基地。2022年全縣經濟總量突破70億元,較上年新增10.4億元,達到71.1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4.3%和7.8%。
各民族兄弟一起學習,我們都很開心

每年農歷“二月二”和“六月六”,天祝縣都會舉辦隆重而盛大的傳統賽馬大會,全縣及周邊省市賽馬愛好者以“馬”為媒,交流文化,共敘友誼,團結的花兒在歡呼喝彩聲中盡情盛放。
裕固族選手 蘭棟:這里有熱情的觀眾,熱情的各族朋友,我們在這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以后我要常來。
賽馬會期間,天祝縣還精心舉辦非遺展演、文藝表演、民族傳統體育競賽等活動,“送”文化、“種”文化、“興”文化,讓更多群眾得到文化滋養。

冬日的天堂鎮恬靜祥和,在菊花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銳民歌傳習所里,不時傳來一陣陣悠揚婉轉的華銳藏族歌聲,華銳藏族民歌市級傳承人秦生軍正在進行“結對傳藝”傳承活動。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銳藏族民歌市級傳承人 秦生軍:成立這個傳習所的目的是給廣大華銳民歌愛好者搭建一個展演華銳民歌的平臺,我的心愿是將華銳藏族民歌得到很好地傳承和發展。
老師傾囊相授,學生認真聆聽,一首首藏族民歌唱響了民族團結的贊歌,一幅各民族和睦相處、親密無間的民族團結畫卷在大通河畔緩緩鋪開。

文化是民族團結的黏合劑,是多民族和諧交融的紐帶,也是各族同胞精神力量的源泉。天祝縣把打造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新發展品牌作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抓好土族格薩爾說唱、華銳藏族民歌、土族安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蘊含其中的民族團結進步精神因子,展示少數民族語言、民歌、舞蹈、飲食、服飾、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2022年,天祝縣開展送文化下鄉等系列活動100余場次,成功舉辦賽馬大會等文體節慶活動5場次,共征集、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5項,建立傳習所12個,培養非遺傳承人114人。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新學期第一天,天祝縣各學校都會給孩子們上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主題恒久不變——“民族團結”。在天祝縣民族中學,身著民族服飾的學生全神貫注地聆聽老師講述藏族牧民李堅草吉救助女紅軍楊文局、各族干部群眾為抗美援朝捐助“天祝號”戰斗機等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

天祝縣民族中學學生 羅更尕吉:作為一名學生,我更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自身學習發展的一條主線,擁護黨的領導,增進文化認同,肩負時代使命,維護民族團結,用實際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力爭成長為堪當時代重任的有用之才。
同樣,天祝縣博物館也有一個特殊的課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少年學習基地”。展廳里一幅幅圖文并茂,富有民族特色的知識圖畫,讓前來參觀的孩子們對居住在天祝縣的少數民族基本情況、民族風俗文化等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天祝縣博物館干部 康青梅:近年來,我們深挖館藏資源優勢,秉承著“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的這樣的一個理念,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群體打造了“藏鄉博文小課堂”,策劃開展了每年線上線下不少于60場次的民族團結方面的教育教學活動,為天祝縣培養了一批批民族團結進步的小小宣傳員。
依托天祝縣博物館館藏文物、社教活動等資源,天祝縣認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工作,深入宣傳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引導孩子們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國家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樹立新風尚,我們一起努力

在天祝縣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文化廣場,各個角落都能看到鄉風文明的宣傳標語,村民們談論最多的也是政府倡導的“一碗燴菜辦喪事”等文明理念。隨著移風易俗工作深入開展,炭窯溝村婚喪事宜大操大辦的陋習失去了市場,而捐資助學、建設家鄉則成了文明新風尚。
天祝縣抓喜秀龍鎮炭窯溝村村民 巖茂懷:現在變化特別大,以前辦喪事花費大。現在簡單,一碗燴菜一吃,酒也不喝。
有“德”才有“得”,每周一和周五,在天祝縣大紅溝鎮道德儲蓄所,都會看到許多村民手提裝滿煙頭的袋子,用煙頭換“積分”和禮品。通過道德儲蓄所將善行“量化儲蓄”,不僅讓群眾獲得了物質獎勵,也讓群眾的精神“富”了起來。
天祝縣大紅溝鎮干部 高銘陽:我鎮開展了“煙頭不落地,積分大兌獎”活動,倡導撿拾煙頭兌換積分,獎勵生活用品。通過這種方式,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加入清潔的行列,成為“保潔員”,全鎮上下形成了低頭拾煙頭、隨手拾垃圾的文明道德新風尚。

文明植阡陌,新風潤心田。天祝縣通過制度保障、實踐養成、教育引導等多種方式,不斷增強精神文明建設思想引導力,扎實推進移風易俗工作,廣泛宣傳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理念,把厚養薄葬、抵制高價彩禮、婚事新辦、“一碗燴菜辦喪事”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成立紅白理事會、制定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創新實施“道德儲蓄所+紅黑榜”鄉風治理模式,引導群眾大力弘揚家庭美德,使文明新風寓教于樂、深入人心。深入開展“立德育苗”教育活動,堅持重在平時、抓好平常,以堅定共同理想信念為核心,構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共同思想,各族群眾安居樂業、團結奮進。
民族團結的花兒最絢麗,民族團結的果實最甜蜜,民族團結的群眾最幸福。如今的天祝,團結的樂章更加嘹亮,和諧的旋律更加悠揚,各族干部群眾休戚與共、攜手相助、奮力拼搏,共同譜寫著和諧發展的美好篇章,大步走在建設幸福美好新天祝的道路上!

全媒體記者:劉劍 周昳軒 劉洪凱
我市5村入選2022年省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敦煌市注重“五個突出”扎實推進文明城市創...
政銀攜手 服務興企 城陽區“政銀攜手益小微”活動啟動 集中簽約...
到2025年昆明將創建300個森林鄉村 森林鄉村繪出“綠美春城”亮麗...
于家務國際種業科技園區深耕“奮進田”
【民族團結】和平鄉:石榴花開別樣紅 民族團結情意濃
天津創建鄉村振興示范村 著力打造都市型鄉村振興樣板
澄邁:奮進高質量 碩果滿枝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