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傳媒中心 2023-02-24 16:06:16
象山位于東海之濱,盛產各種各樣的海鮮。俗話說,冬吃牡蠣夏吃蛤,這個時節正是牡蠣肥美的時候。物產豐饒的西滬港是養殖牡蠣得天獨厚的港灣,讓記者帶你走進墻頭鎮舫前港,一探西滬港牡蠣原產地的透骨新鮮!
一大早,趕著潮汛,我們坐上了養殖戶彭永國的竹筏采收船。小船一路噠噠噠駛向西滬港深處。不多時,眼前一望無際的海平面上出現了成片由泡沫條圍成的“牡蠣田”。它們整齊排列,頭尾相接,漂浮在海面上,煞是壯觀。無數海鳥棲息在木條上,船一駛近,它們呼啦一下貼著水面盤旋而飛,遠處青山映著它們優美的身姿,仿佛一幅丹青水墨。 既是牡蠣養殖區,怎么一只牡蠣也沒看到?彭師傅笑著伸手在泡沫條下一撈,撈出一串水淋淋黑沉沉的物什,原來牡蠣都養在海面下7、8米深的水里,個個緊密附著在由輪胎條做成的皮帶上。彭師傅將竹筏駛進兩條泡沫條中間,用竹竿橫在船上,兩邊各挑起一條掛牡蠣的養殖繩,然后遞給我們一雙手套和一把剪刀,牡蠣采收任務,開始! 看著彭師傅輕松地剪下一條條牡蠣,記者也躍躍欲試。看著簡單做起來難。被海水泡過的繩子堅且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剪下一串,然后艱難地從水里撈起來。“這一條牡蠣總有三四十斤,沒點力氣提不起來。”彭師傅笑著說。當帶著海水味道的牡蠣條逐漸堆滿采收船,空氣中清鮮的味道更加濃重,隨著牡蠣一起被打撈上來的小魚小蟹爬滿了甲板。 撈出牡蠣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一系列活等著我們。雖已入春,但天氣乍暖還寒,尤其在海上,迎面吹來的風更多了幾分凌冽。我們戴著的手套早已被浸得濕漉漉,手指頭也被凍得有幾分麻木。“別停下來,趕快把牡蠣從皮帶上擰下來,不然手冷。”彭師傅一提醒,我們如夢初醒,學著他的樣子雙手抓住牡蠣上下一擰,牡蠣就從脫離了皮帶條。這個過程十分考驗速度和耐力,慢了手冷,快了又容易體力不支。 好不容易將一船牡蠣載上岸,雖然辛苦,但這一路卻成就感滿滿。然而撬牡蠣這項頗有技巧和難度的活一下就把我們打回原形。一把牡蠣刀,一雙手指套,就是撬牡蠣的全部工具。但是如何完整、準確地撬出牡蠣肉,卻實在難以掌握。“可以對準前口也可以對準后口,只要找到一個合適點,就能撬開牡蠣。”經過幾次失敗的歷練,留下十幾道細小的傷口后,記者終于從中找到一點小竅門,一個個肉嘟嘟白嫩嫩的牡蠣肉從手中誕生。






彭師傅說,象山牡蠣被稱為“黃邊牡蠣”,是可以直接生吃的品種,牡蠣肉奶白水潤,看著就極具誘惑力。割斷蒂頭,一口放進嘴里,整個口腔頓時滿是鮮潤潤、滑溜溜的口感,輕咬一口,鮮味直接爆汁,像在吃一口裹了海水的冰淇淋一樣,口感十分驚艷。這一刻,這一路采收的辛苦全部化為泡影,只剩陶醉的幸福。
彭師傅說,年前象山牡蠣產量不多,但價格貴,能賣到80元一斤。年后由于市場需求下降,價格降到35、40一斤,但是這個時候的牡蠣經過一個正月的涵養,個頭更加飽滿、肉質更加鮮嫩、肥美,產量也更多。彭師傅養牡蠣已經10年,共養殖牡蠣20畝左右。和大多數海上人家一樣,牡蠣是他們一年到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每年收入15至20萬元。 除了生吃,象山最常見的牡蠣做法還有牡蠣跑蛋、牡蠣放湯、水煮牡蠣。無論哪一種做法,都是原汁原味、鮮美無比。從海洋到餐桌,牡蠣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結著養殖戶辛勤的汗水。耕耘、收獲,在循環往復的勞作中,象山味道歷久彌新,回味悠長。



7728萬元 、36744人次!一起來看2022年象山慈善事業“高光時刻”
帝王蟹、鱸魚、紅魚……象山海洋漁業更“鮮活”!
象山這4個村,省級引領!
“詩”和“遠方”怎么融?象山再接新任務!
象山這個產業集群,入選首批省級創建名單!
象山95后小伙宋忠男,這個點贊必須給你!
拼經濟!象山繼12大攻堅行動后又重磅推出75條政策
寶藏國樂“儷人行與青衫渡”室內樂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成功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