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臺江 2023-03-03 16:55:14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
事關農民福祉和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農村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
個個都是攻堅戰,
如何因地制宜改善鄉村面貌?
推進過程中有哪些好的經驗和做法,
短板又在哪里?
2月21日,由農業農村部舉辦的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培訓班、農村改廁技術培訓班在黔東南開班。2月22日,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農業農村部門有關負責同志、農業農村部定點扶貧縣相關負責人分組觀摩雷山、劍河兩縣部分鎮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成效,學習、借鑒、推廣“黔東南經驗”。


在實地觀摩中,觀摩團成員看到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帶來的新變化、新面貌,感受到了隨之而來的群眾幸福感的顯著提升:“我們要來黔東南多學習、多取經,讓我們那兒的鄉村郊野也變得更加美麗宜居。”

距離雷山縣城13公里的郎德鎮南猛村,曾經是一個典型的沿山而居,村內道路不暢、人居環境整治難度大的村莊。隨著惠民政策的落地實施,如今的南猛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安居樂業,展現了一幅現代田園農村、詩畫農村的美麗景象,為推進農村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示范和參考。
走在南猛村蜿蜒的水泥路上,村內干凈整潔,一棟棟別具特色的吊腳樓在綠樹的點綴下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面對房前屋后綠化帶上的各類蔬菜綠意盎然、干凈衛生的洗手間、開滿鮮花的庭院……“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了這兒的真實寫照。“這才是美麗鄉村該有的生活啊!”“這樣的農村住起來真舒服!”代表們紛紛感嘆并拿出手機拍照。

在觀摩點南猛村,雷山縣郎德鎮黨委書記唐正達介紹,該鎮聚力民生改廁“破短板”,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落實獎補激活動力。廣泛動員群眾參與,按照“群眾自愿、宜水則水,宜旱則旱”的原則,在配套污水設施建設相對完善的村寨,重點實施水沖式衛生廁所,探索安裝便捷、干凈整潔適合山區農村的改廁模式,確保“廁所革命”工作得到強有力推進。對新建無害化廁所每個補助3000元,鼓勵農戶自籌部分資金,修建廁所的同時建設沼氣池,使人畜糞便得到無害化處理。
苗樸民宿是為進一步提升和豐富雷山縣郎德上寨鄉村旅游服務業態,在脫貧攻堅期間,通過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村集體流轉脫貧戶吳炳芬老房,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按照食宿業的精品原生態鄉村民宿標準,把傳統的人畜雜居老房進行改造提升而建成。建成后由西江旅游公司采取租賃方式進行運營,民宿接待收入可觀。苗樸民宿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股東”,也是通過人居環境提升,探索資源流轉,打造鄉村旅游民宿的縮影。

參觀雷山觀摩點之后,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首席助理魏孝承說:“這次來郎德鎮南猛村觀摩之后,發現他們村的改廁技術模式真正體現了什么叫因地制宜,當地根據村民居住的密集程度,通過資源化利用的條件做到了單戶、聯戶和集中,這種模式實用性強、可推廣。”
當日下午,觀摩組在劍河縣革東鎮寶貢屯村看“散戶改廁+生態庭院、集中處理+大田回用”的改廁模式,在革東鎮屯州村看垃圾處理、村容村貌提升。每到一處,代表們都饒有興趣地進村入戶,聽介紹、進現場,與村民交談,向村干部發問……
觀摩團成員在寶貢屯村參觀看到,該村采取“散戶改廁+生態庭院、集中處理+大田回用”等改廁模式,有效解決了糞污處理設施運行耗電、耗水的問題,減輕了村級糞污處理設施管護負擔,經濟效益高。“這個村的改造項目很有特色,特別是對居住分散、季節性取水困難的農戶,選擇修建雨水回用型水廁模式,在不大幅增加建設成本的前提下,實現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利用,缺水季節沖廁用水得到了保障,很實用。”山西省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曉輝說。

近年來,黔東南各地因地制宜,通過巧妙利用自然地勢落差、農民居住習慣等客觀條件,在民生改廁、示范打造、后期管護等方面聚力,大力實施以環境衛生整治、農村廁所改革等為重點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繪制人居環境新風貌,擦亮鄉村振興新底色。
“這次到黔東南來學習,參觀了山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一些村寨,這里山高坡陡,整治力度很大,但是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這里注重樣板的示范引領作用和后期管護,這種做法值得學習。”天津市薊州區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韓永平表示,黔東南將鄉村治理工作作為常態化、長效化來抓,這注重加強了運行長效管護機制,也加大項目后期管護力度,保證項目正常運轉,長期發揮效益。

這幾年,黔東南州在統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糞便治理中,各地因地制宜,實施人居環境綜合治理集成優化新技術創新應用,采取“化糞池+庭院消納模式”“聯戶集中處理+大田利用模式”“農家樂模式”等,有效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質量,補齊鄉村振興短板。這讓很多村寨成為宜居、宜游、宜業的生態和美鄉村。
來源 黔東南微報
隆昌市普潤鎮: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建設“七彩普潤”
保山市施甸縣做好耕地整治 筑牢豐收基礎
水果蔬菜銷路廣 西青區發展設施農業助農促增收
江陰開展芹菜生產機械適用性試驗
合肥市去年落實農村公益事業項目資金超2億元
聚焦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 通海全面抓實農業重點項目建設
延邊州扎實推動“五大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
青海省2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選全國第四批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