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 14:38:35
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見證砥礪奮進的輝煌歷程;繼往開來的宏圖偉業,離不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5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連續5次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內蒙古代表團審議,2019年親臨內蒙古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聚焦發展大計,牽掛民生冷暖,親自為內蒙古把脈定向、指路領航,為新時代內蒙古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殷殷囑托、眷眷深情,凝聚起全區各族人民感恩奮進的磅礴力量。全區上下全力以赴推動總書記為內蒙古擘畫的壯闊藍圖變成美好現實,凝心聚力抓發展、促改革、惠民生、增團結、保安全,交出了一份全面小康目標如期實現、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民族團結局面鞏固發展的精彩答卷。
萬里河山,春風浩蕩。滿懷豪情的內蒙古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內蒙古貢獻。

擦亮小康生活幸福底色

轟隆隆,轟隆隆……機器轟鳴聲中,一根根秸稈和廢棄木頭被破碎后,經過篩選、除土、壓制等程序,變成生物質燃料顆粒。這個“變廢為寶”的過程,每天都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恩格貝鎮烏蘭村的村集體經濟項目——烏蘭生物質顆粒加工廠上演。
“以前,村里的秸稈利用率很低,還有一些枯死的樹木、廢棄木頭也隨意堆放,影響村容村貌。現在好了,工廠不僅帶來經濟收入,還為人居環境整治出了一份力。”烏蘭村駐村第一書記劉亞樓指著轟轟作響的加工機器說,“我們優先錄用脫貧戶來加工廠工作,帶動周邊村民就業。”
“可別小瞧這個廠子,效益好得很。2022年是加工廠投產第一年,我家當年就收到1000元的分紅,這個加工廠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烏蘭村脫貧戶楊四埃樂呵呵地說。
楊四埃自己在外打工能掙錢,還有村里集體經濟帶來的分紅。在各種好政策的幫扶下,家里的增收項目越來越多,收入節節攀升,楊四埃過上了以前從未想過的小康生活。
村民日子越來越好,村莊也越來越美。房前屋后干凈整潔,農家小院寧靜溫馨,柏油馬路平整寬敞……如今,烏蘭村“美麗鄉村”建設也進入了快車道,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完善,“臟亂差”變成了“綠凈美”,新風尚、新思想也在改變著新農人的生活形態。
村民楊飛榮感慨:“這幾年村子的變化真大,我們再也不‘土’了。現在,打掃衛生成了每天的‘必修課’。環境好了,我們的心情也敞亮!”
鄉村“外在美”與“內在美”兼具,村民“生活美”與“環境美”同享,小康生活“內外”兼修。烏蘭村通過精心組織、多措并舉,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積極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改善鄉村面貌,打造幸福宜居村落。目前,該村已經成功打造了支柱性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原來的5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2萬元。
無數個脫貧致富的“楊四埃”、無數個村美人富的“烏蘭村”串聯成一幅奔小康的美好圖景。過去5年,我區舉全區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15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7個貧困旗縣全部摘帽,3681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與全國一道共圓小康夢、邁上新征程。
1.5萬億到2.3萬億的躍升

8米見方的“鼎”型雕塑象征著什么?“象征希望!”在呼和浩特居住22年、現已是一家乳制品公司的老板冀守偉說。難忘17年前,當刻有“中國乳都”的“鼎”型雕塑矗立在呼和浩特街心公園時,冀守偉找到了自己創業的方向。經開辦網校、銷售汽車等創業波折,他最終選擇了乳品制造業。內蒙古擁有13億畝天然草原,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奶源帶,發展乳品制造業的條件得天獨厚。黨的十九大后,老冀的公司引入戰略投資,在武川縣建成占地66畝的生產基地進軍乳品制造業。如今,老冀公司生產的奶酪、奶皮等“蒙歌來”乳制品銷往國內多地,年銷售收入上億元。讓他羨慕的是,這5年,推動“中國乳都”聲名鵲起的伊利和蒙牛,已闖入世界乳業“第一陣營”。伊利蟬聯世界乳企第五強,營收破千億元;蒙牛躍居世界乳企第七強。談及成功秘訣,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說:“視品質如生命。”“也許不久后,‘中國乳都’這塊牌子要換成‘世界乳都’。”?老冀的預言會成真嗎?奮斗創造奇跡,一切皆有可能。最新的世界乳企20強榜單上,伊利、蒙牛以31.7%、24%的營收增速摘得全球乳業巨頭成長速度冠亞軍。5年能干什么?老冀的公司也成長為自治區產業化龍頭企業。
雖然體量不能與伊利和蒙牛相提并論,但至少在“龍頭”榜上,老冀的公司與伊利、蒙牛同在一個“陣營”。
源于對內蒙古發展的信心,老冀去年將兒子送往澳大利亞專修食品加工專業,以備學成歸來建設家鄉。
信心,來自5年來內蒙古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
僅2022年,內蒙古先后推出優化營商環境181條、奶業振興9條等政策包,給經營主體吃下了“定心丸”。
提升經濟實力,信心比黃金更可貴。內蒙古優化營商環境催生的“發展效應”非同凡響。
5年,在市場跌宕起伏的背景下,全區經營主體凈增60多萬戶,老冀企業上下游的幾百戶經營主體也在其中。
穩住經營主體信心,就穩住了經濟大盤。5年,內蒙古人均GDP躍居全國前列。
5年能干什么?內蒙古以經濟實力大幅躍升的成績作答:5年來,全區上下凝心聚力抓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從1.5萬億元增長到2.3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6.1萬元增長到9.6萬元;糧食總產量從全國第十位躍升至第六位,牛奶、羊肉、牛肉和羊絨、飼草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累計生產煤炭53億多噸、發電2.9萬億度,煤、電保供量均居全國第一。
城鄉有“顏值”更有“氣質”

“以前路不好走,沒人來送貨,現在各種零貨都有車來給送,日雜、米面、糧油、小吃等都能送來,生意比以前好多了。”說起修路的好處,在興安盟科右中旗孟恩套力蓋礦區經營著一家超市的鄧長風深有體會。嶄新的柏油路,醒目的交通標線……隨著孟恩套力蓋礦區至杜爾基鎮雙金嘎查“白改黑”路面新建改造工程的完工,周邊農牧民群眾徹底告別了塵土飛揚的砂石路,鄧長風的超市也跟著“火”起來。“礦區去巴彥呼舒鎮原來需要50分鐘,這條路修好后,現在25分鐘就能到。路通了,客流量多了,我的收入也跟著翻了幾番。”鄧長風笑著說。
2022年,興安盟共實施基礎設施項目182個,完成投資189.2億元,一張以公路為主體、以鐵路和航空為支撐的立體交通網漸次鋪展,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我們居住的老舊小區經過改造后干凈整潔,不僅有小公園和兒童游樂場,還有物業管理,一點也不比新小區差。”呼和浩特環衛工人張玉梅說。作為一名居住在老舊小區的居民,她不僅是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受益者,也是城市發展變化的見證者。“這些年來,我親眼見證了呼和浩特的發展變化,現在可以說是滿眼綠、滿眼凈、滿眼景。城市變好了,咱是打心眼里感到自豪……”張玉梅說。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從群眾實際需求出發,將老舊小區改造作為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和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的民心工程來抓,不但改得徹底,而且改得精細,確保老舊小區各項改造往細處、深處、實處走,讓城區老樓“好看”又“好住”。2022年,呼和浩特市完成老舊小區改造392個,實施棚戶區改造8個。今年計劃將完成309個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毫沁營、西古樓、雙樹等7個棚戶區改造。
從興安盟科右中旗孟恩套力蓋礦區,再到首府呼和浩特,過去5年,內蒙古各地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鎮化率從64.6%提高到近69%,鄉村振興全面推進,東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張呼、通新、喀赤高鐵相繼通車,公路里程增加1.7萬公里,呼和浩特新機場主體完工,21個通用機場建設完成,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運。
如今,行走于內蒙古的城市,路面干凈整潔,綠化層次分明,景觀小品別出心裁;鄉村“水電路網”村村通,民居規劃錯落有致,農家庭院干凈整潔……城鄉“顏值”因提質而靚,群眾生活因提質而美,一幅生機盎然的美麗畫卷正在內蒙古大地徐徐展開,把青山和綠水、城市和農村、未來和希望連成一片。
培育“后備軍”???激發新動能

2022年9月30日,隨著一聲鐘響,內蒙古歐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歐晶科技”)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成為2022年內蒙古首家IPO上市企業。公司股價自上市以來至2023年2月27日收盤,累計漲幅達662.04%?。歐晶科技上市是內蒙古大力推進資本市場建設、深入實施企業上市“天駿計劃”的重要成果,是自治區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培育本土優質企業取得的新成效。
“按照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圍繞自治區‘兩個基地’建設,我們不斷創新機制,扶龍頭、推上市、強產業,全力支持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帶動自治區經濟高質量發展。2022年,我區新增1家上市企業和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6家企業進入上市審核,9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重點上市后備企業達到57家,全區上市在審企業數量創新高,全區上市企業總市值最高突破1萬億元。今年,我們進一步加快上市企業儲備培育,力爭實現5家企業上市首發融資。同時,聯合財政廳落實好上市企業獎補政策。對在內蒙古證監局辦理上市輔導備案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獎補;對向中國證監會、滬深北證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報材料并獲得受理的企業,給予200萬元獎補;對在滬深北交易所實現首發上市的企業,給予1000萬元獎補;對在境外上市的企業給予500萬元獎補。”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說。
2023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我區推動大中礦業、優然牧業、大唐藥業、新華發行、歐晶科技成功上市,實現我區企業A股上市9年零的突破。
推進企業上市只是我區優環境、育動能的一個縮影。5年來,我區不斷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區發展動力活力顯著增強:“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自治區本級行政權力事項壓減71%,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部實行清單管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全區各級國企重組整合244戶,“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等歷史性難題基本解決;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累計突破1萬億元。
家門口掙錢日子更舒心

一大早,走進通遼市扎魯特旗烏蘭哈達蘇木查嘎力格奶制品廠,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忙碌景象。奶制品廠創辦人銀花跟著工人們一起熬奶、入模、晾曬……“這熟酸奶、奶皮卷成了網紅食品,賣得特別好,我們還需要大量優質奶源,做更多的奶食品。”銀花笑著說。
銀花前幾年在北京打工,回鄉創業一直是她的夢想。2020年,在人社部門幫助下,銀花申請了20萬元創業貸款,養了20頭奶牛,走上了創業之路。
銀花的奶食品純手工制作,奶豆腐、奶皮子等深受顧客喜愛,小生意也越做越火,一天能賣近千元。
隨著訂單的增加,2022年銀花擴建了廠房,購置了擠奶機等設備,收購了10戶牧戶的奶源,還利用電商平臺開始了直播帶貨。目前,奶制品廠已吸納多名農牧民就業,公司年收入20萬元以上。
就業是收入之源、共富之基。我區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讓群眾就業“飯碗”端好端穩,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過去5年,我區城鎮新增就業年均20萬人以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6萬元增加到近3.6萬元,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這些年我家喜事一件接著一件。”幾年前,通遼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海棠家,僅靠老公一人打工掙錢,還要供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緊緊巴巴。自從嘎查建起了奶牛養殖廠,海棠和丈夫都進廠上班,不僅每年能穩穩拿到12萬多元的工資,還把家里種的50畝地青貯賣給廠里,額外收入8萬多元。
產業興,則就業穩。我區立足區域優勢,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家門口就業不僅給百姓帶來穩穩的幸福,也為小康生活鋪上了暖心底色。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在家門口吃上了“產業飯”的海棠對2023年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感同身受。“變化太大啦!我有兩份收入,廠里還免費給我提供種植技術和牛糞做的有機肥,不僅改良了土地,青貯的產量和質量也提高了,我也能賣上好價錢,掙得更多了。”海棠的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我們現在是既有盼頭,又有干頭!在公司上班,掙錢買了12頭牛在自己家里養,全家人的生活別提多美了。”海棠說,在家門口上班,既能照顧老人小孩、又有穩定收入的生活一直是她的夢想,現在夢想成真了。
我區一系列提高收入的措施讓居民“錢袋子”鼓起來,一系列民生政策讓百姓幸福感更有保障。過去5年,我區教育普及、醫療衛生、文體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累計解決房地產歷史遺留問題項目2970個、140萬套、1.55億平方米,改造老舊小區5108個、棚戶區近26萬套、農村牧區危房9.6萬套,建設保障性住房2萬套,圓了600多萬群眾的安居夢。
昔日荒山披上綠裝

一只野兔從腳下竄過,溫雄還沒來得及掏出手機拍照,野兔就鉆進樹叢消失不見了。一年四季在山上巡護,碰到各種小動物已是司空見慣,但溫雄還是感覺很稀罕。“以前這座山灰突突的,連一棵樹都見不著,更別提動物了。現在有了樹,山綠了,小動物也在這里安了家,怎么都看不夠。”溫雄說。早春時節,尚處于休眠期的樟子松、云杉、側柏呈現出深綠色,山腳下的巴音寶力格鎮喧鬧而美好。陰山山脈西段橫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南部100多公里,千百年來,洪水從山口傾瀉而下,帶走了有機質和土壤,留下了沙礫和石頭,形成了沖積扇。亂石荒灘,再加上氣候干旱,植物難以存活。
從溫雄記事起,北山就是黃的。一到春天刮大風,天地渾黃一片,2米外就看不到人,沙子打得臉生疼,碗口粗的樹說刮斷就刮斷了。夏天遇到大雨就發洪水,洪水從山上沒遮沒攔地沖下來,沖到巴音寶力格鎮的大街上、庭院里、農田里,水最深的時候,沒過了轎車車頂。
烏拉特后旗下決心治理這片山地。2018年春天,治理工程啟動,大型機器開到了山腳下,技術團隊準備就緒,在鎮上做生意的溫雄也摩拳擦掌。他召集附近居民組成工隊,共同參與到轟轟烈烈的植樹行動中。
“大家做夢都想讓山變綠。”溫雄說,“運苗車上不了山,大家就把樹苗一棵棵背上山。山上都是石頭,種不了樹,大家手抬肩扛清理石頭。”短短3個月時間,1800多畝林子拔地而起,從路邊到前坡再到山體,煥然一新。
種樹三分靠種七分靠養護,尤其在這樣碎石沙礫遍布的山體上,養護更是難上加難。為守護好這片來之不易的綠色,溫雄和工隊一部分工友果斷選擇留下來護林。澆水、防火、防病蟲害、補植補造,一年四季忙碌著。
“大變樣了。一抬頭就能看到綠色,沙塵暴明顯減少,植被涵養水源,洪水也基本不再發生了。”溫雄說。變了的不止顏值和生態,巴音寶力格鎮北山洪積扇治理工程和固察公路兩側陰山沖積扇綠化工程形成了一條“生態綠帶”,游客多起來了。當地人瞅準時機開起了農家樂、民宿,實現轉型發展。
過去5年,內蒙古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黃河、“一湖兩海”、察汗淖爾等重點河湖流域治理成效顯著,破壞草原林地違規違法問題得到有效整治;累計造林3700多萬畝、種草1.2億多畝、防沙治沙5400多萬畝,均居全國第一,創建10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休眠的樹木正逐漸蘇醒,忙碌的生活,在綠色的延展中充滿著希望。
織就民族團結“同心結”

“等天氣再暖和一些,社區的民族手工藝班就要繼續辦活動了,我要和各族姐妹們一起提升刺繡技藝,繡出更多精美作品……”近來,家住赤峰市松山區興安街道臨潢家園社區的退休教師高娃正期待著和鄰里相聚,一起繡制新作品。幾年前,臨潢家園社區成立了民族手工藝班,從小喜歡刺繡的高娃便帶領各族居民一起進行刺繡創作。“姐妹們互相交流學習,將各民族傳統手工技藝融合在一起,不僅增進了文化認同,情感上也愈發親近。”高娃說。
臨潢家園社區有居民1萬多人,其中蒙古族、滿族、回族等12個少數民族居民近4000人,是典型的多民族融合聚居社區,曾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多年來,社區各族居民和睦共處、親如一家,繪就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幸福畫卷。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臨潢家園社區考察調研時強調,社區是各族群眾共同的家,民族團結一家親。要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社區,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安居樂業的良好社區環境。
“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著力構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社區環境,以‘民族融合之家’為載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推動各族居民在這個大家庭中交往交流交融。”臨潢家園社區黨委書記吳曉華說。社區成立了烏蘭牧騎小分隊,各族居民自導自演歌舞節目,逢年過節給鄰里送去歡樂;開辦了民族融合小課桌,開展民族團結故事會等課程,引導少年兒童從小樹立民族團結意識;傳統手工技藝課堂上,各族婦女共同學習刺繡、編織等手藝,陶冶情操、就業創收……“豐富多彩的活動為我們搭建了相互了解的平臺,鄰里之間互相尊重、互幫互助,生活在這個大家庭里很幸福!”社區居民朝格說。
吳曉華說:“我們將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繼續加強社區治理,持續開展各類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為各族群眾營造和諧團結的社區氛圍,讓總書記放心,讓居民滿意。”臨潢家園社區各族群眾共學共事、共居共樂的動人故事,是內蒙古各族群眾團結奮進的生動縮影。
幾年來,內蒙古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系統完善地方性法規和政策舉措,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廣泛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族人民倍加珍視大團結的良好局面,精心呵護“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邁步新征程,內蒙古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打好“黨建牌”? 結出“幸福果”

“我們村水泥路通到家門口,還裝了路燈,晚上遛彎、跳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在村里住得越來越得勁兒了!”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鎮新店村村民陳淑云的感言,來自于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后呈現出的新氣象。村集體的“腰包”鼓了,公共服務得到完善,“里子”的量變帶來了“面子”的質變。新店村的變化,得益于赤峰市實施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基層黨組織“比武爭星”行動,組織振興賦能鄉村振興帶來的發展動力。
黨建工作抓實了就是生產力,抓好了就是凝聚力,抓細了就是競爭力。在內蒙古,打好“黨建牌”,結出“幸福果”的生動實踐不勝枚舉,各領域黨建工作呈現出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生動局面。
農村、城市、機關、國有企業、事業單位、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每個領域都有鮮明特點,如何保障各領域黨建重點突破、全面提升,為努力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全區持續在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上打出“組合拳”:在農村牧區,選優配強帶頭人,持續深化“一嘎查村班子一名大學生”培養計劃;在城市社區,推動單位、行業、區域黨建互聯互動,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各級機關深化政治機關建設和模范機關創建工作,推動機關黨組織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企業;國有企業抓黨建促經營提效益,建立健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黨建共建制度……
一個支部一個支部提升,一個陣地一個陣地鞏固。我區深化“五化協同、大抓基層”,以“最強黨支部”建設為抓手,持續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基層黨建的“同心圓”越畫越大。全區建成黨群服務中心1.5萬余個,實現了盟市、旗縣(市、區)、蘇木鄉鎮(街道)、嘎查村(社區)四級全覆蓋。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份承諾代表一份責任。截至2021年底,全區黨員總數達到172萬多名。我區建立“群眾有訴、黨員服務”工作機制,各領域黨員“戴黨徽、亮身份、辦實事、樹形象”,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
人們看到:基層黨組織工作有力量、辦事有經費、活動有陣地。廣大黨員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上,勇挑最重的擔子,敢啃最硬的骨頭,成為群眾的主心骨。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同向而行,凝聚起助推全區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一幅景美民富人和的精彩畫卷在祖國北疆徐徐鋪展。






記者:韓雪茹 楊帆 高慧 李永桃 梅剛 霍曉慶 李存霞 宋爽 鄔思湉攝影:孟和朝魯 王磊 懷特烏勒斯 馬建荃 通訊員 張啟民來源:《內蒙古日報》官方微信
凝心聚力開新局 堅定信心共奮進——熱烈祝賀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
人民網評:為團結奮進新征程凝聚磅礴力量——寫在十四屆全國人大...
團結奮進新征程,同心共圓中國夢——寫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
奮進的春天|條條航線越織越密 將中國與世界相連 點亮貿易的動脈
奮進的春天 | 海洋經濟提速 打造新興增長引擎
奮進的春天 | 數措并舉“點燃”消費 促市場回暖升級
奮進的春天 | 中國基建用實力挑戰“不可能”
【聚焦兩會】本臺評論:乘勢而上開新局 團結奮進譜新篇——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