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丹 2023-03-14 16:12:52
在遠方層層疊疊黛藍色山脈的映襯下,兩道古老的城墻并行著向更遠處蜿蜒前行,高于地面的那道黃色城墻是明長城,而顏色稍深的壕溝是漢長城,兩條跨越千載的古長城最近處不過十余米,仿佛攜手講述著動人的故事……

這里是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山丹縣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山丹境內長城總長365公里,其中漢長城94公里、明長城271公里,有烽燧160座、關堡14座,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黃土版筑長城,被國內外長城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千百年來,無數的鎮邊將士與文人墨客寫盡了長城的雄壯與蒼涼。站在長城腳下,被日月風蝕斑駁的城墻,高聳孤立的烽燧,靜謐中蘊含著深邃與從容,斑駁間凸顯厚重與神奇,無不在人們心靈里留下鐫心銘骨般的印痕。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長城,觸摸歷史,一起用心去感受那守護了我們千百年的東方巨龍。
沿著長城驅車一路向東,連霍高速公路與漢明長城時而并行時而交叉,沿途的風景盡顯大西北的天高云淡。山丹縣境內漢明長城,斷斷續續,蜿蜒綿延近365公里,分別為壕式漢長城和土筑夯打的明長城。兩條長城從永昌縣開始,蜿蜒并行一路向西,消失在玉門關的茫茫黃沙戈壁。

漢朝初年,匈奴強盛,不斷侵擾北方,到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派名將驃騎將軍霍去病發動了有名的“河西之戰”。經居延奔襲祁連山北麓的匈奴部落,大敗匈奴。“河西之戰”勝利后,就地取材,沿龍首山脈南麓,挖壕溝,鋪"天田"(用作偵察敵人出入蹤跡的沙田),筑烽燧,建亭障,設村堡。

到明王朝時期,十分重視邊防,在漢長城的基礎上,在平地之上修筑防御工程,前后持續二百余年,是為明長城。明長城防御體系堵塞山口、關隘,把烽燧連接起來,用黃沙土夯筑成一道完整的城墻 ,使長城面貌煥然一新。

峽口古城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古時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更是漢明長城的重要城障。始建于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總面積19萬平方米,城垣黃土夯筑,外用磚包,輔以石條為基,為磚石土木結構。古城設東西兩門,軸線貫通,城門洞全以磚砌,輔以生鐵灌縫,固若金湯,素稱“生鐵城”。現已納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城內尚存過街樓,西城門和一部分殘缺的城垣。

古城地處龍首焉支兩山對峙的峽谷中,史稱“甘涼咽喉”“河西鎖月”。自漢代起,歷代王朝,在此屯兵設防,軍事地位十分險要。



山丹縣十分重視對漢明長城的保護,對長城本體險情最嚴重段落、烽燧、城堡和峽口古城進行修繕加固;實施長城沿線風貌整治工程;采集數據數字化還原峽口古城周邊的漢明長城。2022年實施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甘涼咽喉”風景道示范段項目是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丹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山丹縣建設長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新的高地,增進民族情感加強民族團結新紐帶,服務“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設新典范。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標識發揮更大作用,開啟了長城文化保護傳承新的一頁。

近年來,山丹縣立足資源優勢和發展傳統,用“大體育”的戰略眼光,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全民共享,主動將體育與醫療、教育、旅游、文化、科技等領域融合發展,積極嘗試,主動作為,有力地促進了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


驅車沿著長城一路向西,看著匍匐在大地上的長城斷斷續續,又堅毅不倒,心中涌起一股不知名的感動與自豪,看著這些飽經滄桑的斷墻,又像是一段段文字,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什么。恍惚間,似是在詢問我們,什么是過去?什么是現在?什么是瞬間?什么是永恒?

“隴云晴半雨,邊草夏先秋。萬里長城寄,無貽漢國憂。”

在漫漫西域的邊關,戍邊將士寄書萬里,只為向天子解憂。長城,戍邊士卒,這里生活的人民,這些構成了長城之魂。在祁連山下的漫漫戈壁,沿著山丹境內的漢明長城,撫摸浸透歷史煙云和血淚的長城,感受2000年的文化溫度,了解和體悟長城文化的悲壯和豪情。長城傳遞的是一種將士守家衛國雄壯的溫度,是一種士卒思鄉望斷秋雁的溫度,是思婦盼歸淚灑寒秋的溫度,更是穿越千年一脈相承的華夏溫度。(山丹融媒 劉伯武)
【尚美心靈】春風溫潤心靈,攜手呵護花開城——城陽區職教中心學...
【“三抓三促”行動進行時】看!奔跑在春天里的山丹
栽植紀念樹 見證從軍路
春風十里,正“植”有你
長城電氣參加第一屆山西省智能制造推進大會
春風吹滿倉!看福建如何點亮“強農”“興農”夢
老將將迎第八次世錦賽之旅 看中國競走的追趕與激勵
春風伴我水慢城,醉在春色景明和八鮮春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