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新聞 2023-04-03 14:30:24
“我們冒著零下幾十度的風雪天,穿著單薄的棉衣,爬冰臥雪,餓了就啃被凍成鐵疙瘩的高粱米飯團和土豆……”在貴池濱湖實驗學校的國防教育課上,92歲抗美援朝老兵胡信來講述著抗美援朝的戰斗故事,學生們聽得熱淚盈眶。
讓退役軍人走進校園宣講革命故事,將國防教育融入課堂,這是我市探索構建的校園國防教育工作新模式。
池州是革命老區,曾是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皖江抗日革命根據地和皖南游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片紅土地上,方志敏、凌霄、檀炳光、黃道開、汪世順等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奮戰、前赴后繼……

▲青陽縣酉華鎮宋沖村

紅色基因滲透在這座文化名城的血脈之中,紅色文化也激勵著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個人。

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道路上,池州始終秉承為民利民的初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為動力、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的,賡續紅色血脈、擦亮文明底色、凝聚奮進力量,持之以恒把創建工作推向深入,努力打造“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之城。
松柏如蓋,陽光從葉縫里漏出來,灑在一座座烈士墓上面,安靜肅穆。貴池區唐田鎮八一村村口的劉家崗,是村里地勢最好的一塊地,村民們自發把犧牲在此的53名烈士安葬在這里,修建了烈士墓群。 ▲貴池區唐田鎮八一烈士陵園 從1949年至今,70多年來,八一村村民自發守護著長眠在此的53名烈士,從未間歇。 “我們從小就是聽著解放軍故事長大的。”40多歲的汪鋒告訴記者,在八一村解放軍英勇戰斗的故事老少皆知。即使在缺衣少食的年代,村民們也會在過年過節時,自發來祭拜這些長眠在村里的烈士。一屆一屆的村兩委干部、黨員帶頭組織,村民們自發參加,大家用祭掃先人的方式憑吊這些沒能魂歸故里的戰士,告慰在天之靈。 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在于紅色基因的賡續。 ▲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園 ▲東至縣木塔紅軍紀念館 ▲青陽縣賓山革命紀念館 作為革命老區,池州紅色資源豐富,革命歷史悠久,這是得天獨厚的優勢。記者從市文旅局了解到,近年來,池州大力開展紅色文化傳承弘揚工程和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全市有4處烈士陵園,零散烈士紀念設施371處,零散烈士紀念碑(塔、祠)共21處。創辦了池州市革命烈士陵園、東至縣木塔紅軍紀念館、青陽縣賓山革命紀念館等一批紀念展館,修繕了皖贛特委舊址、貴池區新四軍沿江團團部舊址等一大批紅色舊址,使之成為學生、市民接受紅色教育洗禮的重要基地。 ▲位于東至縣龍泉鎮的皖贛特委舊址 ▲位于貴池區馬衙街道的新四軍沿江團團部舊址 “傳承好紅色基因,既要把紅色資源挖掘好,更要在用好用活上下功夫。”市烈士陵園管理處副主任段家正告訴記者,在全國首屆“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征集展示活動中,段家正和同事們歷經3個月的努力,拍攝的凌霄革命事跡短視頻,在全國1.4萬余部作品中脫穎而出,最終獲評優秀作品獎。而大型現代黃梅戲《凌霄花開》也走上舞臺,再現凌霄烈士“點燃星火、武裝斗爭、英勇就義”的革命事跡,穿越百年時空,教育激勵后人。 ▲黃梅戲《凌霄花開》 與此同時,我市文旅局加強革命文物內涵價值的挖掘,將革命文物保護與古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融合,策劃推出“烽火硝煙熱血之旅”“敬緬忠魂追憶之旅”等紅色旅游線路。 一個個“紅色地標”,串聯起革命歷史,傳承著紅色基因,擦亮了文明城市的底色。 “舉世矚目二十大,踔厲前行有方向。全面領導誰擔當,全靠中國共產黨……”近日,一首名為《舉世矚目二十大》的民歌在貴池區墩上街道羅城村禮堂唱響。熟悉的語調,朗朗上口的歌詞,羅城民歌傳承人彭紅梅的演繹,一出口便深深吸引住了臺下的觀眾。 ▲《舉世矚目二十大》民歌表演 羅城民歌傳承人彭紅梅還有著另一重身份——省級宣講團百姓宣講員。憑借耳熟能詳的民歌,彭紅梅扎根群眾隊伍中,用民歌形式將新思想傳唱進百姓心里。 按“單”點餐,按“需”烹制,是池州開展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活動的一大創新。近年來,我市組織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理響池州“三個一”等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5000余場次,覆蓋群眾140余萬人次,把黨的創新理論送入千家萬戶。 心中有信仰,腳下就有力量。 “這些年,黨員服務隊不知道來了多少趟,幫我家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貴池區烏沙鎮晏塘社區村民孫發青指著天花板上的燈、衛生間的水龍頭、灶臺上的燒水壺說,家里處處有黨員服務隊的影子。孫發青口中的黨員服務隊,就是國網池州市貴池區供電公司的共產黨員服務隊。1990年,因為一次施工事故導致孫發青下肢重傷致殘,出院時,家里已一貧如洗,當地黨和政府及殘聯組織幫他蓋起了兩間平房。就在母子倆為用電發愁時,當時晏塘電管站站長紀建民看到孫家還在點油燈,二話沒說帶著電工給母子倆接上了電,還承擔了母子倆的電費。 ▲共產黨員服務隊來到孫發青家中維修 就這樣,20多年來,這根電線牽起的緣分一直沒有斷。它不僅點亮了小屋,也點亮了母子倆未來的生活。孫發青開起了小家電維修部,取名“謝黨恩綜合服務部”,他還在黨員服務隊的幫助下開辦了網店。20多年,雖然黨員服務隊的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服務初心卻始終沒變。節日里給他送禮品,為孩子提供助學金,家里臟了、電器壞了、沒米沒油了,只要一個電話,服務隊就來了…… ▲謝黨恩綜合服務部 群眾身邊的瑣事小事,是黨員干部應該牢記的大事。我市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與“我為群眾辦實事”系列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群眾呼聲、群眾需求、群眾滿意作為第一信號、第一選項、第一標準,設身處地幫助群眾解決一批急難愁盼的實事好事,以黨史學習教育推進文明城市創建見實效。 每年清明節,貴池區棠溪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都會組織黨員干部、學生和村民在棠溪鎮革命歷史紀念館、留田年關暴動烈士陵園開展“鮮花寄哀思文明祭英烈”清明主題活動。“這些革命先烈的事跡深深震撼了我,同時也激勵我們年輕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村民方麗說。 ▲貴池區棠溪鎮革命歷史紀念館 “我們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紀念館和廣場,充分挖掘當地紅色歷史、名士鄉賢等文化要素,并廣泛宣傳,傳遞文明新風。”棠溪鎮棠溪社區黨總支書記王飛表示。 在文明城市創建中,池州始終把理想信念教育擺在重要位置,將創建活動作為傳遞主流思想、弘揚社會新風和提高公民素養的重要實踐,讓文明成為市民的自覺習慣。 如今,在貴池區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區,處處能看到黨員志愿者的身影,他們走街入戶,深入基層,編織了一張“志愿服務網”,把文明實踐的新風吹到社會每個角落。 “真虧了志愿者幫忙,房屋漏水的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70多歲的王大媽口中的志愿者,指的是杏花村社區一批由社區干部、法律工作者組成的“法律明白人”。近年來,杏花村社區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積極培育志愿服務文化,先后組建了“老黨員”“樓棟管家”“愛河護河”“情暖童心”等10多支特色志愿服務隊。 ▲貴池區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從政策宣講到文藝展演,從志愿服務到倡導文明新風……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伴隨著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三年來,我市投入1億元用于農村文明集鎮建設項目,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三級陣地全覆蓋,建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共2600支、發展骨干志愿者24942人,廣泛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2萬場次。 人民有信仰,文明才有根基,城市才更有魅力。創全國文明城市凝聚了130多萬池州人的光榮與夢想,只要全市上下堅定理想信念、瞄準目標、勠力同心、擔當盡責,池州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創建文明城市 共筑首善北京】以美為形,各單位創城景觀升級煥...
中消協、中茶協:倡導茶葉適度包裝 推動綠色文明消費
上猶縣梅水鄉:文明村鎮建設,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創城進行時 助力文明城市創建,文明人有妙招!
網絡中國節清明 @高碑店人,這份“平安清明 文明祭掃”倡議書請...
創城進行時 踐行“一盔一帶” 爭當文明“駛者”
“小積分”兌出“大文明”
為人類發展進步匯聚文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