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發布 2023-04-03 16:55:03
住吊腳樓,喝油茶湯,看《唐崖土司夫人》南劇,聽龍潭司起義和忠堡大捷的故事……
在咸豐,土苗風情與土司文化交融,紅色革命與黑洞神兵碰撞,傳統吊腳樓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民族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文化、生態文化就像灑落在這片古老富饒土地上的顆顆明珠,串聯起來便可窺出它的過往和輝煌。
世遺唐崖久負盛名
咸豐縣唐崖鎮,原名尖山鄉。尖山更名唐崖,源于土司申遺。
2015年7月,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土司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唐崖土司城址成為中國第48處、湖北省第3處、恩施州第1處世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資料圖)
石人石馬石牌坊,石碑石墓石街巷。一堆沉寂多年的石頭從此進入高光時刻,令世人刮目相看。世遺唐崖也因此成為咸豐對外推介的靚麗名片,被媒體捧為引爆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的新引擎。
申遺,不易。唐崖土司城址申遺,被業界視為奇跡,堪稱“咸豐速度”,其內在價值和工作力度由此可見一斑。據恩施州文旅局副局長、時任咸豐縣申遺辦公室主任白斌介紹,申遺的一般周期在10年以上,而咸豐唐崖土司城址申遺,從正式接到通知到國際專家考察,只有一年半時間。如果從2011年考古發掘開始,到2015年表決,也只用了3年多時間,這在中國申遺史上是一個奇跡!

石牌坊。(資料圖)
初春時節,咸豐縣唐崖土司城址公園內,草木萌發,花團錦簇,上書“荊南雄鎮 楚蜀屏翰”八個大字的石牌坊,歷經歲月的洗禮,斑駁中透出幾許滄桑。這座始建于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于明朝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擴建,辟有3街18巷36院的土司城址,內設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占地1500余畝(100公頃),蔚為壯觀。
“如果說北京故宮是大故宮,那么唐崖土司城就是‘小故宮’。”2012年3月,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在考察唐崖土司城址后發出感嘆。而在當地百姓眼里甚至口中,唐崖土司城址就是舊制下的“皇城”,以至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咸豐卷煙廠還專門生產了“皇城”牌香煙,其包裝盒上的圖案就是唐崖土司城的牌樓。
“唐崖土司城址可與秘魯的馬丘比丘對標,要做好保護利用的大文章,以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帶活一個鎮、盤活一座城,打造文旅融合樣板。”咸豐縣委書記郭玲表示,文化是咸豐最閃耀的名片,是產業發展的靈魂,最具辨識度。

土司嫁女。(資料圖)
為加快擦亮這張世界級的“金字招牌”,咸豐縣著力打造國內知名土司文化旅游目的地。定期舉辦“唐崖土司文化旅游節”,持續舉辦“中國咸豐?世遺唐崖論壇”,將其打造成研究多元民族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高端論壇。
世遺唐崖,森林咸豐。在生態與文化這對“翅膀”的扇動下,經歷16代18位土司的唐崖土司城址,底蘊深厚,未來可期。
非遺保護方興未艾
咸豐縣曲江鎮灣田村一棟吊腳樓前,年過花甲的萬桃元在忙著趕制吊腳樓模型。
萬桃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家族吊腳樓營選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這棟吊腳樓既是萬桃元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和展示廳。
“現在修建吊腳樓居住的人家少了,但收藏吊腳樓模型的卻不少。”萬桃元小心翼翼地對接榫卯,深怕接頭折斷或者破損。
一個模型價值好幾萬元,通常按1﹕20的比例進行縮制,柱頭木枋樣樣不少,制作工藝跟建造房屋差不多。萬桃元參與制作并被人收藏的吊腳樓模型超過三十件,從業多年的“萬木匠”已是遠近聞名的“萬大師”,多次接受國家級、省級、州級媒體采訪,還經常到一些高校講授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專業課。
土家吊腳樓屬全木質結構,建造過程中不畫圖紙,不用鐵釘,全憑掌墨師心腦運籌,立柱和橫梁榫卯穿插斗拱成型。咸豐縣境內吊腳樓群眾多,現存2000余棟,曾被著名建筑學家張良皋教授譽為“中國干欄式建筑之鄉”。

干欄式建筑。(資料圖)
2011年,咸豐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萬桃元成為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咸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國家級非遺項目除了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還有南劇。南劇是我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于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咸豐縣將咸豐南劇作為“文化咸豐”的重要抓手,沁潤民心。
2019年4月,由咸豐縣南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原創的《唐崖土司夫人》,以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及其歷史故事為依托,以土家族民族風情為背景、土家族傳統文化為串珠、“南劇”為表演形式的大型土家族歷史劇,被列入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藝術院團晉京展演項目在北京公開演出;2019年7月,作為全省唯一劇目參加第五屆中國少數民族戲劇會演;2019年底獲評湖北省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和“屈原文藝獎”。

《唐崖土司夫人》女兒會片段亮相央視2022年新年戲曲晚會。(資料圖)
板凳龍、地盤子、草把龍、板凳拳、尖山石刻、何氏根雕、五句子山歌、土家婚俗、坪壩營嗩吶、土家油茶湯……在咸豐,這些非遺項目,不時出現在舞臺、展會、餐飲等日常生活中,以傳幫帶教等多種方式保護傳承,方興未艾。

非遺展演。(杜迪納攝)
咸豐縣委、縣政府及相關單位和部門抓住武陵山(鄂西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咸豐片區建設機遇,牢固樹立“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通過非遺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進機關、進軍營、進企業“六進”活動,向公眾宣傳普及非遺知識,進而欣賞、喜愛、體驗和參與非遺傳承,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讓非遺“活起來”。咸豐縣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謝一瓊介紹,咸豐共有縣級以上非遺項目80項,其中州級39項、省級17項、國家級2項;各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3人,其中州級25人、省級14人、國家級2人。
紅色文化催人奮進
清明節前夕,咸豐縣忠堡大捷公園、大村會議舊址、龍潭司起義紀念園等多處革命遺址,吸引了縣內外眾多游客和市民瞻仰。
咸豐縣是湘鄂川黔新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會議載入《中國共產黨歷史》,紅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忠堡大捷寫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2020年以來,咸豐縣忠堡鎮高筍塘村、清坪鎮龍潭司村、小村鄉大村村、活龍坪鄉活龍坪村、朝陽寺鎮罾溝村、高樂山鎮白果壩村、黃金洞鄉金洞司村等7個村入選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
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咸豐縣搶抓全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和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發展機遇,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建設,紅色旅游漸入佳境。

咸豐縣小村鄉大村村政治生活館。(譚俊 攝)
閏二月春風拂柳,小村鄉藍河兩岸的茶園相繼吐出嫩綠,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會議舊址石木結構的老建筑上,“紅軍精神永放光芒”八個大字格外醒目。
“1933年12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大村召開會議,提出創建湘鄂川黔新蘇區的口號,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大村會議舊址,長期從事黨史研究的咸豐縣委辦公室干部余忠學即興講解大村會議的歷史意義,讓平時坐在機關辦文辦會的年輕黨員受到深刻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大村會議’就沒有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咸豐大村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策源地。”余忠學說。
2018年9月,農業農村部舉辦“首屆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評選活動,小村鄉大村村有幸成為湖北三個、恩施唯一入選的村莊。
忠堡鎮高筍塘村是1935年紅二、六軍團取得“忠堡大捷”的戰場遺址所在地。大捷公園內,廖漢生題寫碑名的“忠堡大捷紀念碑”巍峨聳立,紅二、六軍團領導人群像栩栩如生,耳畔不時回響起“五月麥子黃,紅軍忠堡擺戰場,活捉敵軍張師長,人民心中喜洋洋……”的童謠,戰火的硝煙仿佛就在眼前。

咸豐烈士陵園。(資料圖)
1935年6月,紅二、六軍團在咸豐忠堡全殲敵一個師部、一個旅和一個特務營共四千余人,重創敵六個團,俘敵中將師長張振漢及以下二千余人,繳獲槍炮三千余件,完好無損電臺兩部和軍用地圖一幅,史稱“忠堡大捷”,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如今,忠堡大捷公園已建成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咸豐陳列館,成為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干部培訓基地和黨建文化示范基地。
龍潭司村曾是咸豐三大土司治所之一,也曾是賀龍元帥轉戰湘鄂西、收編黑洞神兵的駐地,孕育了黃興武、黃子全、黃子才等革命先烈,還創造了恩施地區革命史上“五個第一”的輝煌。而今,龍潭司村以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為契機,從改善交通條件入手,不斷完善龍潭司起義紀念園的配套設施,不僅建成了以橘柚為主的千畝水果采摘基地,還重點打造了大坪寨院精品民宿,紅色旅游的品位不斷得到提升。

全國紅色美麗村莊——清坪鎮龍潭司村。(白濤攝)
青山綠水間,紅色美麗村莊正成為咸豐鄉村振興的一抹亮色,閃耀在唐崖河畔,輝映著荊南大地。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咸豐將文化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核心資源,堅持以世遺文化、民族風情、民俗特色、紅色文化為線,串聯起唐崖土司城址、坪壩營景區、黃金洞景區,并聯起各紅色美麗村莊、土苗院落、特色村寨,有效促進旅游資源整合,咸豐文化正在傳承中實現創新和提升,正在發展中實現融合與價值,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互動發展,形成大產業。
全媒體記者:李維君
首屆夏縣介子推忠孝文化節即將盛大開幕
搶先看!丘北縣民俗文化助力旅游高質量發展暨2023年民族團結進步...
世界孤獨癥日“關愛星星的孩子”公益活動在文化公園舉行
第3屆義烏國際咖啡文化展舉辦
【走文化廊道進經濟園區看高質量發展】山東:“醫學之城”正加速...
周末出發!踏青尋味 喜上“莓”梢
鄉見 | 夏縣:介子推文化園全面建成
洪洞縣公安局召開第三十三屆大槐樹文化節安保工作部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