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4 09:13:08
人勤春來早,山花始盛開。4月3日,湖北蘄春縣仙人臺的美景迎來了武漢、英山、太湖、浠水等地自駕游客賞景游玩,打卡拍照,放飛心情。
湖北蘄春仙人臺,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一串串美麗的傳說令人遐想;一段段悠久的歷史故事,讓人神往;一片片美麗的風景,叫人留連忘返。

湖北蘄春縣北部大同與浠水、英山縣交界,有座秀麗的山峰,若屏風壁立天際,它有一個美好的名字叫仙人臺,聳立在山頂上有座石廟,廟門刻有一幅對聯,“眼光俯視大千界,心地高懸第一峰”,體現了“釋道合一”的思想文化,堪稱佳話,流傳至今。仙人臺景區方圓9.5平方公里,屬大別山南延支脈。以仙人臺白云觀為主體的東晉建筑群,歷經風雨滄桑,至今保存完好,是鄂、皖、贛一個重要道教圣地和旅游風景區。2008年3月27日,仙人臺(清)被列為湖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人臺,鄂東名山,海拔1176米,群山疊嶂,峽谷齊川,終年云霧繚繞,峭壁凌空遮日,是鄂東重要名茶產地。相傳,這里種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是周滿頂,漢滿腰。臺茶素質優美,芽葉清香鮮嫩,湯色碧綠清澈,入口香郁滋凉,飲后精神爽朗,為歷代名人韻頌。
相傳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多次登山采茶,品嘗詠嘆:“蘄茶諸種,唯仙人臺茶最佳”。并詳著于《本草綱目》列為清心明目,利尿解毒的中藥。
近年來,仙人臺茶場不斷挖掘臺茶傳統制茶工藝,結合新的科學技術,精心研制出“旗槍”“仙人指”“瀕湖魁峰”“時針螺毫”“翠綠”等名優茶,曾在廣交會上多次榮獲“鄂茶杯”、“楚茶杯”金獎,是湖北省暢銷名茶之一。

蘄茶始于周,盛于漢,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唐李肇著《唐國史補》中說,“風俗貴茶,茶之茗品益眾......蘄州有蘄門團黃”。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當時天門茶圣陸羽對茶葉產區廣作調查,唐德宗李適建中元年(780年)編寫《茶經》載,唐代茶區擴展到五州,即蘄州(今蘄春、黃梅一帶)、黃州(今黃岡、麻城)、峽州(今宜昌、昌都)、襄州(今襄陽、南潭)、荊州(今江陵一帶)。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856年)楊曄著《膳夫經手錄》稱,“蘄州茶,......其濟生收榷稅又倍于浮梁矣。”《膳夫經手錄》還說,當時的蘄春郡因茶品質優異,被列為向朝廷進貢的貢茶區。而此貢茶乃仙人臺茶是也。

歷代以來,仙人臺茶葉除了奉為貢品,也暢銷省內外。據《唐國史補》載,“常魯公使西蕃,煮茶帳中,贊普問曰:此為何物?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贊普曰:我此亦有,因出以指之曰:此蘄門者。”贊普所說的蘄門,就是蘄春所產之茶。

到了宋代,茶葉在國內貿易更占有相當比重,朝廷對茶葉實行專賣政策。唐宋時有“斗茶”之風,各地名茶匯集京城,請茶葉專家及知名人士品茶。蘄茶其“色澄碧而清冽,氣馥郁而沁芳”,被定為歲貢茶。

時至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曾多次登仙人臺采藥品嘗香茶,贊曰, “蘄茶諸種,為仙人臺茶最佳”(《蘄州志》),并于《本草綱目》稱“楚之茶,則有蘄州蘄門之團面,壽州霍山之黃芽,......皆產茶有名者”。還把臺茶列為清心明目,慮尿解毒的中藥。

臺茶雖然悠久,但歷代反動統治者橫征暴斂,幾經衰落。解放后,湖北蘄春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的生產與發展,1956年組建成立國營仙人臺茶場。茶農壘石造地,墾荒復林,建起1000畝茶園。如今,年產茶葉50余噸,仙人臺成為鄂東重點名茶產地之一。

仙人臺茶具有絲條緊、細、光、圓、稍彎,尖顯白毫,葉片細膩鮮嫩,光澤耀眼美觀,茶絲溶水易泡,湯色碧綠明亮。入口香郁滋涼,飲后精神爽朗。同時,氨基酸和芳香油含量高,有藥用價值。臺茶香醇甘美,與采制技術也有關系。特種綠茶仙人臺毛尖,鮮葉要在清明至谷雨間采摘,凌晨露水采葉,并現采現制。
近年來,湖北蘄春縣仙人臺茶場不斷挖掘傳統制茶經驗,結合科學技術培制出"旗槍""翠綠"等新品,所產臺茶皆為全國名品。198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優秀產品”;1995年,在湖北省品評會上獲優質獎。1996年獲一等獎;1999年在第三屆湖北省“鄂茶杯”名優茶評比中獲金獎;在廣交會上深受國內外客戶歡迎,遠銷東南亞、港澳等地。

如今的仙人臺,一層層梯形茶地宛如綠色地毯,從山腳一直鋪到山頂。仙人臺茶葉滋養著仙人臺美景,仙人臺美景浸潤著仙人臺茶葉,美景因茶留貴客,茶因美景更芬芳,五湖四海的游客與品茶愛好者,前往仙人臺享受高山天然氧吧,品嘗精品綠茶,讓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記者丨詹鈞名 通訊員丨查愛丹
湖北南漳:“一縣多品”做強特色農產品產業
劉玉娥:她來自凈土,亮相春風里
點贊!《江西日報》聚焦報道上猶縣梅水鄉
湖北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堅定不移推動...
湖北蘄春縣政協首期委員能力提升培訓班在廈大結業
《曾侯乙墓出土錄像檔案》入選湖北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馬不卸鞍再進發 ——看湖北省恩施州如何將鞏固脫貧成果與鄉村振...
報道稱美國阻撓中企競標海底電纜工程等多個項目 外交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