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發布 2023-04-14 16:22:55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定點幫扶陜西省合陽縣的過程中,探索實施了“書記幫鎮助力團”“專家教授助力團”“研究生助力團”以及“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組成的“三團一隊”智力支撐模式。學校20名二級黨委書記、168名專家教授、9批次148名優秀博碩士研究生組成的“三團”,與148名地方技術骨干組成的“一隊”密切協同,按照“發揮優勢,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整縣推動”的科技幫扶思路,協同打造了1個試驗示范站、14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和1個農產品加工專家工作站的“1+14+1”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構建了以大學為依托的多元協同科技幫扶機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高校發揮自身優勢整縣域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是組建“書記幫鎮助力團”,發揮組織帶動作用。20名二級學院和機關黨委書記組成“書記幫鎮助力團”,對接合陽縣12個鎮(街)和相關涉農部門,實施一個學院組建一支專家團隊、支撐一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對接一個鄉鎮、幫扶一個產業、帶動一批農戶的“六個一”工程。同時,與包聯的示范村(社區)黨支部對接共建,探索構建科技支撐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
二是優選“專家教授助力團”,凝聚高校科技力量。遴選168名專家教授組成“專家教授助力團”,實施14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提升工程,探索“政府+大學+產業園區+農戶”的科技幫扶路徑。
三是選派“研究生助力團”,搭建科技協作橋梁。先后遴選9批148名優秀博、碩士研究生赴合陽縣農業科技工作一線開展為期半年的實踐鍛煉,收集整理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校地協作的橋梁紐帶作用。
四是培育“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形成科技協同合力。從合陽縣選拔、培育148名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熱心服務基層的本土行業精英,與“三團”協同開展科技服務,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和政策咨詢。

二、構建幫扶平臺,打造科技示范樣板
校地協同建立了1個試驗示范站、14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和1個農產品加工專家工作站的“1+14+1”產業幫扶平臺,示范最新科技成果,把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推廣搬到田間地頭,實現了“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解決了科技惠農“最后一公里”難題。
一是依托葡萄試驗示范站,做強優勢產業。先后投入2800余萬元在合陽縣建設占地面積100畝的葡萄試驗示范站,組建技術團隊28人,圍繞葡萄產業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引領葡萄產業高質量發展。

專家在葡萄試驗示范站作技術培訓指導。
二是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基地,促進產業發展。圍繞蘋果、紅薯、櫻桃等產業,依托富源等14個現代農業園區,組建14支專家團隊,建成14個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實現整縣域全覆蓋。學校每年列支300余萬元專項經費,支持每個基地建立1塊示范田、推廣1項適用技術,培養1批技術骨干,帶動1個產業發展。

“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授牌。
三是建立農產品加工專家工作站,延伸產業鏈條。依托合陽縣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合陽農產品加工專家工作站。先后幫助合陽縣建成年產5000噸的小米鍋巴生產線;圍繞牡丹種植、深加工等環節,對合陽中資國業牡丹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技術指導,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延長加工產業鏈,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農產品加工技術培訓。
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民發展學院”、試驗示范站、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等平臺,對基層農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農民等集中開展技能培訓;在各示范點的田間地頭為農民手把手、面對面進行技術指導,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為縣域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撐。

合陽—西農鄉村振興學堂。
推廣生態種植模式 促進農業綠色轉型
聚力打造長三角農業硅谷 崇明農業科創聯盟成立
科技助力春耕春管 重慶農業科技工作者在行動
“智慧大棚”盡顯科技范兒
大足區創新稻+漁綜合種養模式 助力鄉村振興增收致富
京津冀三地公安攜手打造優質營商環境共同體
遼寧凌源:首創百合博覽園,打造“中國百合之鄉”
河北邯鄲:紅薯小鎮旅游振興,打造文旅惠農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