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發布 2023-04-17 09:32:13
殷切寄語
這里是荔枝之鄉,荔枝種植有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把荔枝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
4月的茂名,空氣溫潤清爽,處處春意盎然。走進位于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的荔枝種植園,千年古樹枝頭掛滿綠色新果,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柏橋村,走進荔枝種植園、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了解當地發展特色種植產業和文旅產業、合作社運營和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
回憶起總書記在荔枝樹下、合作社里、村廣場上同大家拉家常、話發展的細節,村民們仍十分激動,深受鼓舞。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殷囑托,激勵他們繼續做好荔枝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把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中國荔枝博覽館、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中國荔枝產業大會會址落戶柏橋村。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通訊員 李達 攝
“讓荔枝成為富民興村的‘致富果’”
柏橋村面積約5.2平方公里,下轄18個自然村。這里群山環抱,氣候適宜,荔枝是柏橋村的土特產,也是響當當的“招牌”。
總書記走進荔枝種植園,駐村第一書記何霞作為講解員,對當天的細節記憶猶新。“總書記特別和藹可親,十分關心村民的情況,叮囑我們要把荔枝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何霞說。
柏橋村這座荔枝種植園占地約80畝,因荔枝古樹眾多,被譽為“活的荔枝博物館”。眼下,荔枝已經掛果,預計一個多月后將迎來豐收。
何霞向總書記匯報說,種植園已有千年的成園歷史,園內1300年以上的荔枝樹有9棵,500年以上的有39棵。這些古樹世世代代傳承下來,至今仍能結出累累碩果。
正在園內指導施肥的高州市農業科技事務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呂華強和果農們看到總書記來了,紛紛圍攏過去。
“我們向總書記匯報了荔枝收成、農戶收益的情況。得知這幾年果農普遍年收入達到5萬—8萬元,種植大戶年收入超10萬元,總書記十分高興。”呂華強回憶說。
63歲的村民何友章感動地說,總書記問的都是老百姓關心的實實在在的問題,“真是我們農民的知心人、貼心人”。
柏橋村荔枝種植面積占全村土地的87%以上,是省級“一村一品”荔枝生產專業村,孵化出了國家級農業專業合作社1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國家荔枝“一館一圃一址”(中國荔枝博覽館、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中國荔枝產業大會會址)也落戶該村。2022年,柏橋村人均收入5.1萬元,村集體收入170萬元。

4月11日,柏橋村的荔枝種植園里,放置著一幅古荔枝樹掛滿紅荔的介紹牌。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總書記還來到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聽取合作社運營和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介紹。現場聆聽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村民何清激動得熱淚盈眶。“有了黨的好政策,柏橋村的面貌煥然一新,日子越過越甜蜜。”何清說。去年,他家里僅靠種植荔枝便收入近8萬元。

4月11日,在高州市根子鎮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銷售人員在整理特色農產品。南方日報記者 張冠軍 攝
“今后,我會帶領村民繼續做好荔枝種植產業,傳承千年荔枝文化,同時努力在拓寬市場上下功夫,讓荔枝成為富民興村的‘致富果’,不辜負總書記對我們的期望。”何霞說。
“我們要爭取種出更好吃的果子”
位于浮山嶺腳下的根子鎮有著獨特的“小氣候”,加之獨有的紅朱石土壤,為荔枝生長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但過去,果農長期面臨果品單一、產量不高、上市期集中等問題。如何讓荔枝品質更優、豐產又豐收,一直是果農的心頭大事。
“總書記像在和我們聊家常,提出要進一步提高種植、保鮮、加工等技術,令我們感到總書記對農民、農村有真感情。”村民何兆權說。
有著30多年荔枝種植經驗的何兆權說,以前由于缺乏專業化管理,果子沒有特色,賣不出好價格;這幾年實行荔枝托管后,種植效益上去了,果農收入也提升了。
為了突出荔枝的地域特點,提升特色,茂名近年來持續推進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把撂荒、分散、零星田地整合成“大塊田”,涌現出一批果蔬專業合作社。有了機械化連片作業、專業種植技術加持,耕作更科學高效,也為因地制宜發揮地域資源優勢、推動特色種植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模式,還有助荔枝種植園集中高效管理。茂名市林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高級工程師冼世慶經常以農村科技特派員的身份,深入茂名各地果園、沉香林察看經濟林生長情況,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在柏橋荔枝種植園,冼世慶向總書記匯報了荔枝樹的保護與管理。“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發揮農業科技作用,把荔枝樹開發利用好。”
在根子鎮,多家合作社率先研究、引種和推廣適合當地水土的新優品種,還鼓勵果農通過嫁接等方式改良自家的荔枝品種,打造體現當地風情的佳果。建在這里的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引進保存了國內外荔枝種質資源700多份、3500多株,成為荔枝種業的“寶庫”。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等模式大大提高了果農收入。何兆權自豪地說:“在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家的幾百棵荔枝樹全部進行了品種改良,結出的果子個頭更大,果肉水分少、糖分高,肉質緊實,口感很脆,不愁銷路。”他說,去年荔枝客商上門采購價達到平均每斤7至8元,部分果品在電商平臺售價達10元以上。
“總書記的到來讓我們干勁十足!今年,我一定要再加把勁,爭取種出更好吃的果子!”何兆權說。
“總書記的到來激勵更多青年回鄉創業”
走在柏橋農創園,眼前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將一箱箱荔枝、龍眼的深加工產品打包,載滿特色農產品的物流車整裝出發。
在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農創園園長林常珍向總書記匯報了荔枝特色產業的發展情況。林常珍說,村里大力發展荔枝產業,如今全村農產品加工年產值達1億元,帶動就業3000多人。
農創園提供電商培訓、物流、冷鏈、倉儲等一站式服務,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發動機”。“入駐農創園的小微企業、返鄉大學生創業項目實現資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運營成本大大降低,發展越來越好。”林常珍說。
柏橋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有主要社員59人,帶動農戶2000多戶,其中種植示范基地2個,年加工荔枝1300噸、龍眼900噸。
“總書記強調,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強對后富的幫扶,我們合作社感到責任重大,在發展荔枝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先富帶動后富。”合作社負責人何達為說,總書記的到來讓他更加堅定了合作社的發展方向。
在高州,除了農創園和合作社外,各類農業產業協會帶領農戶抱團發展,為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注入了力量。
高州市水果產業協會秘書長何輝亮是一名農業“創二代”,大學畢業后回鄉加入荔枝產業,如今已有11個年頭。現場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他十分興奮:“我們要把荔枝產業發展好,聯合科研團隊、電商企業、農業種植戶等,不斷提升荔枝產業附加值。”
高州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林棟則計劃繼續整合政府、種植、市場、保鮮等資源,讓荔枝產業鏈更加完善。“我們將落實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努力延長荔枝保鮮期,讓高州荔枝不光能賣到全國,還能賣到全世界,真正成為中國的荔枝、世界的荔枝。”林棟信心滿滿。
現在,柏橋村不僅種植荔枝,還發展了鮮果加工、電商、文旅等業態。一顆小荔枝經過全產業鏈發展后,已形成一個大產業。
荔枝蜜、荔枝芝麻糕、桃桃荔枝……“95后”新農人丁貫洲在直播間里忙個不停。過幾天,他將和母親林常珍一起開一場帶貨直播。在傳統的荔枝、荔枝干的基礎上,丁貫洲的合作社開展深加工,開發出荔枝鮮果酵汁等產品,打造了“品嶺南”等品牌。
前年,丁貫洲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但看著我們越做越好,不少在外的朋友也萌生了返鄉念頭,紛紛來取經。”丁貫洲相信,總書記的到來將激勵更多青年回到家鄉創業。“年輕人在包裝設計、品牌打造、電商銷售等方面創意多,讓荔枝產業更有活力和動力。今后鄉村的生力軍會不斷壯大,我對鄉村振興充滿信心。”
難忘瞬間
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農創園園長林常珍:“總書記就像村里的鄰居一樣”
“總書記非常平易近人,就像村里的鄰居一樣,讓我感到有好多心里話想對他說。”談起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村里的那天,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農創園園長林常珍依然難掩激動。
4月11日,總書記來到柏橋村,走進農創園內的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了解合作社運營和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作為村里的“荔枝媽媽”,林常珍擔任講解員,向總書記作了匯報。
根子鎮是荔枝之鄉。在柏橋村,荔枝種植的歷史已有2000余年,現有種植面積約6800畝。這些年,村里建起農業專業合作社,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整村發展鮮果加工、電商、文旅等,荔枝特色產業快速發展,村民收入越來越高。
合作社內,各類精深加工的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林常珍回憶道,總書記對許多產品都饒有興致,問得十分仔細。
一進門,展臺上的荔枝干、龍眼干香味撲鼻。“這是村民自己烤制的,是我們村最有代表性的產品。”林常珍一邊說著,一邊打開一顆荔枝干,向總書記展示。
一旁的蜂蜜也吸引了總書記駐足。林常珍打開一瓶介紹道,這是蜂農自釀的荔枝花蜂蜜。在與總書記交流的過程中,她感到總書記對農產品的銷路與市場非常關心。“我也向總書記報告,村里通過發展電商,讓蜂蜜等產品成為線上‘爆款’。”
林常珍是柏橋村最早開始線上銷售荔枝及相關產品的村民之一。這些年,隨著電商模式不斷成熟,林常珍幫助村民拓寬銷路,讓荔枝不愁賣,因此有了“荔枝媽媽”的美稱。
“村里從泥路變成水泥路,現在又變成瀝青路,物流配送更通暢了”“新鮮荔枝運送成本高,黨委政府出面與快遞公司談,去年幫我們節省了100多萬元的運費”……林常珍抓住機會,向總書記詳細報告村里的可喜變化與特色產業的發展。
得知總書記來了,村民們紛紛趕來。走出合作社,廣場上已擠滿了人。林常珍說,總書記親切地和大家打招呼,還跟老百姓講了很多知心話。
令林常珍印象深刻的是,總書記對村里的情況了解得十分細致,充滿對老百姓的深情厚愛。“總書記提到,我們的荔枝種植有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市場空間廣闊,這讓我們深感振奮。”林常珍說。
這兩天,來柏橋村“打卡”的群眾和游客很多,商店里的荔枝產品深受歡迎。對于未來,林常珍滿懷信心:“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努力把荔枝特色產業和特色文化旅游發展得更好!”
更多新聞
總書記剛剛來過這里 “荔鄉”茂名:走穩“土特產”引領鄉村振興之路
央視新聞 一分鐘帶您了解年輕而多彩的茂名!
文/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劉棟銘 龔春輝 昌道勵 楊金鳳 邱茜 鄒祥亮
茂名發布編輯部
編輯:鐘鎮聰
初審:柯柱基
審核:溫國
來源:南方日報



懷寧:農業抓“兩頭” 農民有“賺頭”
寶坻區做好農文旅融合文章 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鄉村振興 方官鎮:土地托管獲豐收 農民分紅笑開顏
以畫為媒訴鄉愁 福建農民書畫精品破圈“出海”
[吉林]遼源市龍山區——棚膜經濟撐起農民“錢袋子”
社會報道 | 以“新”換“心”!城市更新“微改造” 居民收獲“大...
在廣東考察,總書記進一步闡釋中國式現代化
沃柑豐產 農民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