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楊陵區揉谷鎮田西村,除了田陌間暈染出一片片金黃的油菜花,連片的紅薯種苗培育大棚內更是孕育出無限希望。而在這背后,凝聚的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代代紅薯育苗專家的心血和汗水,農學院副教授、田西村幫扶科技特派員陳越就是其中一位。

“要剪的話這個高度已經夠了,現在急需要煉苗,煉苗的時候要注意掌控一下溫度。”4月7日一大早,陳越像往常一樣來到田西村村民郭格霞的大棚內,查看紅薯種苗的長勢,順帶詢問近期的銷售情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到田西村,開車只需10分鐘左右,但助力田西村紅薯育苗產業發展這段路,陳越一走就是近30年。

他告訴記者,郭格霞的育苗大棚表面平平無奇,內里卻“大有乾坤”。不僅有從外地引進的西瓜紅品種,更多的是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紅薯育苗專家培育推薦的紅薯種苗——秦薯4號、秦薯5號、秦薯8號。而這些有西農大“科技加持、技術幫扶”的品種,也讓郭格霞從普通的育苗人,一躍成長為當地擁有5座大棚的“育苗大戶”,每年凈賺八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科技致富,產業生金。

在以陳越為代表的數代紅薯育苗專家的幫扶下,如今,小小的田西村共有30多家像郭格霞一樣的育苗大戶,每年培育的紅薯種苗銷售輻射整個西北地區,帶動種植面積上萬畝。
然而,陳越卻不滿足于此。針對當地紅薯產業鏈條不完善、科技研發投入略顯不足、示范帶動效益較少的局面,陳越又有了新動作。

“我們目前正在田西村積極推進甘薯脫毒原原種繁育中心建設,使甘薯種苗生產全部實現‘脫毒化’。同時,布局建設標準化甘薯脫毒種子生產日光溫室20座,實現甘薯脫毒原種苗繁育1000萬株,使甘薯產業成為田西村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陳越向記者說道。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田西村甘薯脫毒苗生產的馴化設施、繁育設施已經完成,試管苗生產設施建設正在推進中。通過繁育中心的建設,將進一步提高田西村甘薯脫毒良種供應能力,滿足省內外其他產區對脫毒種薯的需求。
田西村黨支部書記田小雄表示,目前村內共有育苗基地大概50多畝,下一步,為了配合甘薯脫毒原原種繁育中心的建設,村內將積極推進300畝日光溫室開展擴繁工作,真正打通脫毒、組培、繁育、銷售鏈條。同時,優化傳統“三粉”加工工藝,持續推動甘薯產業高質量發展,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陳越用實際行動為田西村紅薯種苗產業發展注入動力,“我的任務就是繼續在以前工作的基礎上,做好新品種選育、新技術推廣,把田西村打造成陜西乃至整個西北地區最大的甘薯、種薯種苗基地,讓田西村的‘綠葉子’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金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