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臨邑 2023-04-17 16:40:28
深耕“三農” 臨邑再交高分
答卷 臨邑融媒邀您直擊新
時代中國農業第一線
【導語】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所謂“噸糧田”,就是在一畝地上一年中一季或者多季生產1噸,也就是2000斤糧食的農田。山東德州在2009年已經實現了“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斤”。為了鼓勵農戶,當地每年都會舉辦“糧王”大賽。

【同期】2023年3月 山東德州“糧王”大賽頒獎現場

【正文】這是今年3月初,山東德州“糧王”大賽的頒獎現場。能站在臺上領獎的農戶,憑的可是真本事。因為這屆“糧王”大賽,有了更高的比賽要求。2009年德州全域農田已經實現“畝產過噸糧”,多年來,大部分參賽選手的農田,每畝小麥和玉米的糧食總產不僅“過噸”,還能超出七八百斤。2021年,德州提出“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120萬畝核心種植區,一畝地小麥、玉米的糧食總產要達到一噸半,也就是3000斤。這屆“糧王”大賽,就是要評選出“噸半糧”種糧能手。從兩千七八百斤向三千斤邁進,各縣市區的農戶摩拳擦掌,各自在農田里發力。最終,全市12名“糧王”實現了高產“噸半糧”,獲得了真金白銀的獎勵。其中,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段希林,以小麥畝產1678.4斤,玉米畝產2062.4斤,拔得頭籌,榮獲德州市總糧王稱號,領到了最高獎勵8萬元獎金。

02
山東臨邑:“糧王”的種糧
秘籍
【導語】真金白銀的獎勵,確實是吸引人。那總糧王段希林到底有什么樣的秘訣可以種出高產田,我們就去找“糧王”取取經。
【正文】記者趕到臨邑縣翟家鎮翟家新村時,段希林不在家、也不在自家農田,而是在鄰村的農田里忙活。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 段希林:你看著挺好,根系不發達。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祝家村村民 王玉金:我也是納悶兒,納嘛悶呢,一樣的,這邊兒跟這邊兒咱是一樣的收,是一樣的種,一樣的上肥,為嘛這邊兒黃,這邊兒黑?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 段希林:秸稈還田還的不那么很細,他這個秸稈兒還田還不好,透風壓墑壓不瓷實。然后就是頁面肥,加上那個促旺,讓它促進根系發達,調節根系發達。
【正文】段希林獲得全市總糧王,領了八萬元獎勵的事兒,已經在十里八村傳開了。自打領完獎,這一個月來,每天上門“求診”的農戶有百八十位。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后吳村村民 段希鋒:他不是糧王嘛,都來看看,都來學習經驗。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 段希林:春季正好大面積都澆水了,出現根枯了,有的農藥打藥不凈了。這不今年一當上糧王以后啊,來的人太多了這幾天。
【正文】眼下,當地小麥正處于返青期,是田間管理的重要階段。春灌水澆的是否及時、除草劑用量得不得當,防病害跟不跟得上,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小細節,都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
【同期】施肥現場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 段希林:第一點秘籍,就是不誤農時。你看我今年這個650多畝地啊,現在比去年提前了半個月澆完了。因為去年一冬天沒下雨雪,今年這一春天沒下雨雪,這個造成了地有點干旱,所以說,必須提前澆水。你看現在有些農戶還沒澆水來,咱這600多畝地已經澆完了。況且草也已經鋤完了,現在后就等著澆二遍水了。今年的麥苗比去年只強不弱。

【正文】段希林說他種了12年地,小麥畝產能從最初八九百斤躍升到現在的一千六百多斤,除了需要他緊跟節氣忙碌在田間地頭,也少不了要拜師學藝。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 段希林:搞培訓,參觀學習,只要我知道能讓我去,我基本上不落。課堂上課回來到地頭,回來就落實了。
【正文】在段希林的種糧筆記上,零散的語句,記錄著他的種糧心得。每一個種植周期結束后,他都會繪制一張表格,詳細記錄小麥長勢和用藥用肥變化,方便總結經驗。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段希林:不能按照一個方法來種這個地,他不光牽扯一地一策。還得根據天氣變化,每個周期完成以后,最后一個總結。咱今天發現這個方法很好,咱明天立即執行。為什么呢?節氣不等人。
【正文】不誤農時、善于學習總結,是段希林的種糧秘籍,不過,記者在村里拍攝的兩天時間里,發現農戶基本集中在早上和傍晚在田里作業,其余時間,農田里基本看不到人。而即便田里沒啥農活,段希林每天至少要下三次田,他說,在地力和種子質量差別不大的前提下,想要蟬聯“糧王”,拼的就是精心。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翟家鎮種糧大戶段希林:你不糊弄地皮,地皮就不糊弄肚皮。咱這個苗齊苗壯已經形成了。現在的話就看誰更精心的管理小麥。其實有壓力就有動力。今年還能得糧王,心里就更高興。
03
山東德州:書記抓糧做好
“轉化器”和“放大器”
【導語】糧王大賽調動起了像段希林一樣的種糧能手的積極性,也激發了更多農戶實現糧食增產的主動性,不過德州30個鄉鎮120萬畝的核心區要在五年之內都實現1畝要產噸半糧,那這個大梁誰來挑呢?繼續來看。
【正文】為保障噸半糧目標實現,德州市建立市縣鎮村四級書記抓糧機制,層層落實書記指揮田,每天早晨7:30,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張萬里都會準時到萬畝指揮田巡田。今年的春管關鍵期,他跑的最勤的就是前十八戶村。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前十八戶村村民 蔣立軍:一開始人家咋種我咋種,自己尋思這個地還不好種嗎?就是看也看會了,但是還真不是那么個事兒,頭二年, 我這地五百來斤,好的打八百斤。
【正文】村民蔣立軍已經56歲了,但卻是一個農業新兵,他此前一直在外地做買賣。2020年才返鄉種地。頭一回種地,他把村民的種植經驗,一環不落的套用到了田地里,收成卻大打折扣,他自己也納悶兒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張萬里:偏堿性土壤要澆地的話,“頭水晚,二水趕”,為什么頭水要晚?就是讓向下扎扎根。
【正文】為了找出癥結,張萬里研判了蔣立軍去年的整個種植季,發現蔣立軍流轉的200多畝地都是鹽堿地改良地塊,如果和普通地塊同時間澆返青水,會導致地溫提升慢,影響小麥返青,最終影響產量。這幾回夏天,張萬里就是要叮囑和蔣立軍有同樣困惑的村民,推遲半個月澆返青水,給小麥充足的扎根時間。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張萬里:不巡田就不能發現田間的問題,每天發現一個小問題,解決一個小問題,確保糧食的豐產高產。同時“土專家”“田秀才”在從事農業過程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巡田的過程中,可以和他們請教。讓自己從一個“小白”變成懂農業的書記。

【正文】張萬里說,在以24節氣為節點,詳細記錄小麥,玉米的生產情況,積累糧食生產大數據的過程中,他不僅逐漸變成了土專家,還學會了現學現賣。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前十八戶村村民 蔣立軍:書記推薦給我的。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張萬里:我也是看別的村好用,我說你看看跟人學學,又省工又省力,推薦給你。
【正文】今年澆地,蔣立軍用上了書記推薦的新設備,一部遙控器操控1000多米外的水井,一開一關,一個人不用來回在地里跑就輕松澆地。問起書記抓糧,在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中到底怎么抓?張萬里說,他要做好轉化器和放大器。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張萬里:把專家教授講的這些農業知識轉化成大白話,讓農民可理解和接受。同時,把土專家、田秀才,這些種植經驗傳播到千家萬戶,起一個放大器的作用。
【正文】農戶種植過程中的個別問題需要逐一解決,共性問題則需要張萬里下更多功夫。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張萬里:看我的右手邊兒,大田里邊,苗齊苗壯。但是你看田頭,苗弱苗細。就是因為農戶在播種的時候,是先播大田,農機具反復的在田間地頭碾壓。再播種的時候,播種質量不高,這是小農戶的普遍的習慣。雖然這個田頭,只有八九行,一平方米的面積,但是一家一戶一平方米,家家戶戶它的面積就大了。

【正文】下一步,縣里將通過種糧大戶逐步帶動小農戶養成科學種田的習慣,農戶們習慣了自己的播種方法,張萬里要考慮的是他萬畝指揮田的收成,不放棄任何一平方米地塊兒,甚至精打細算挖掘每株秧苗的產量,是他在書記抓糧工作中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同期】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臨盤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 張萬里:我們對田地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玉米和小麥就回報我們以產量。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導語】小麥已經起身了,德州的噸半糧生產接下來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那一年下來夏收和秋收環節糧食產量將有怎樣的表現?我們將會持續關注。
中國農科院油菜產業專家團提出油菜減災保豐收措施
中國旅行團在南非受到歡迎
黎朝暉:三農領導干部要做到四個“過硬”
宋洪遠:新時代促進農民增收的經驗啟示
新時代影視創作呼喚溫暖現實主義
?【網絡中國節·清明】東起鄉開展清明文明祭掃志愿服務活動
李強在海南調研時強調 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在深化改革開...
高州市舉辦2023年新時代文明實踐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交流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