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發布 2023-04-19 09:50:55


古樹是一段歷史,一縷鄉愁
更是自然資源中的瑰寶
被稱為“有生命的綠色活化石”
見證著城市的歷史傳承


古荔樹群。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丘立賀 攝


4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考察調研,對柏橋村保護古樹的工作予以鼓勵:“1000多年前的樹能保存到現在。說明這里荔枝種植有文化底蘊、有歷史傳承,也說明柏橋人對生態環境、荔枝產業的保護意識很強,使千年古樹至今仍能造福于民。”

高州市根子鎮連片的荔枝林。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岑穩 攝
如今的根子柏橋種植園
雖歷經千年滄桑
卻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這與當地政府和村民的精心守護分不開
昨天,記者走訪柏橋種植園
探尋當地古荔樹保護的“秘訣”
感受那份淳樸的守護情

“建檔立卡”“一樹一策”創新保護
暖春四月,走進根子柏橋種植園,古木新樹交雜其間,荔枝幼果綴滿枝頭,一派生機盎然,豐收在望的景象映入眼簾。
柏橋種植園建成于隋唐年間,是目前全國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古荔枝樹最多、品種最齊全的古荔園之一,被譽為“荔枝博物館”。

高州市根子鎮貢園。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丘立賀 攝
據統計,種植園占地80多畝,園內有古荔枝樹180棵,樹齡1300年以上的古荔枝樹9棵,樹齡超過500年的39棵。“力士回首”“二十四擔”“千手觀音”“五馬歸槽”……每棵古荔樹都有一個屬于她的故事。這些古荔樹雖歷經百年、千年,仍枝繁葉茂,像皓首蒼顏的老者,靜默地佇立在這片土地上,年年碩果累累,造福一方。

古荔樹滄桑的樹皮、粗壯的樹干和一圈圈的年輪里,積淀形成豐富的荔枝文化。張冠軍 攝
千百年來,古荔樹的管護方式也在不斷革新。以前,這些荔枝樹都承包給村民管理。去年,柏橋村嶺腰自然村將80畝的種植園流轉給一家國企統一管理,農戶每年可從中獲得一筆可觀收入。
“如今,我們對園內180棵樹齡百年以上的古荔樹都建檔立卡,掛上了‘身份證’。拿手機掃一掃,你便可以清晰了解這棵古樹的情況。”柏橋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何郁介紹說,為了更好保護古樹,他們于去年賞花嘆蜜游活動時成立了古荔樹守護小組,共六名組員,分別來自村委會、自然村、龍眼荔枝專業合作社以及種植大戶,他就是其中一員。守護小組對古樹每日一巡,守護的不只是種植園的古荔樹,還包括整個柏橋村其他樹齡100年以上的古荔樹。
記者了解到,當地林業部門通過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制定“一樹一策”古樹復壯方案,結合林長制建立“一古樹一守護人”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成立古樹保護專家組實行定期體檢,推行古樹名木保險項目等方式,積極開展古樹保護和搶救復壯工作,讓古樹“老有所依”。他們還將整理編寫荔枝古樹的故事,進一步挖掘宣傳荔枝古樹文化,守護古樹名木,讓歷史文脈日益枝繁葉茂。

一系列更完善的古荔樹保護行動正在持續展開。
尊重古樹生長規律精心守護
“古荔樹是祖祖輩輩留下來的一筆財富。”作為土生土長的柏橋人,何郁對古荔樹的守護不光是因為責任,更因為發自內心的喜愛,他希望將荔枝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在根子柏橋古荔園里,人們常常能看到何郁的身影,他巡查累了總愛在“五馬歸槽”樹底下歇息,跟游客聊一聊古荔枝的故事,就跟當年他的祖輩父輩坐在樹下講故事一樣。
“這些千年古荔樹的存在,就好像文物一般,文化價值遠大于經濟價值。”另一位古荔樹守護人何樹志告訴記者,他是嶺腰自然村人,童年常在古荔園里玩,熟悉這里的一草一木,吃過這里每棵樹的荔枝,如今看到古荔樹依然生長旺盛,感覺特別自豪。
何樹志帶著記者在古荔園里穿梭,邊走邊留意古荔樹的生長狀況。每日上班前,他走進古荔園巡查一遍,看看哪棵樹的生長出現異常、有沒有人為損毀古樹的情況,引導群眾按照樹木生長周期施肥、噴藥、修枝等。
“我們守護古荔枝,是尊重其自然生長規律的基礎上,不會過多干涉其生長,如果發現異常情況,馬上處理。”談到守護古荔樹工作,何樹志打開了話匣子:我們一年四季都巡視古荔枝的病蟲害,比如立春前進行一次除鉆心蟲,不要讓其對古樹造成傷害,看看生長狀況是否良好,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經驗。夏季結果、冬天促花,均視生長情況決定是否需要追肥,通常是任其自然生長。夏季暴雨多,我們擔心會沖刷了樹頭的泥土,著重關注根系裸露、樹枝是否需要加固等情況。去年七月初七,下了一場暴雨,我們連夜過來巡查,防止雨水沖走泥土。
近日,有較多游客到根子古荔園游玩,發現有的古樹底下圍起了警示帶。何樹志對記者解釋道:“現在游客比較多,我們發現游客對古荔樹最大的傷害是走路時踩踏到樹頭周圍,造成泥土板結。老樹不怕空心就怕傷根傷皮,為何怕傷根傷皮?因為樹是靠根系和樹皮輸送養分的,樹頭泥土被踩踏到板結,樹根就無法生長,無法提供養分。所以我們臨時做了些維護措施,在古樹周圍拉起了保護線。希望廣大游客在欣賞古荔樹的時候,別過于靠近樹頭,共同保護好古樹。”
“總書記對柏橋村保護古樹的工作予以鼓勵,讓我們備受鼓舞。”柏橋村駐村第一書記何霞表示,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做好產業和文化的傳承,用好古樹守護人團隊做好古樹科學管護工作,讓古樹依然枝繁葉茂續芳華。

每一棵樹都有一段“古”
“迎客荔”“別有洞天”“虛懷若谷”
“把根留住”“五馬歸槽”……
“每一棵古樹都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故事。”
何郁談起種植園里的古樹如數家珍

荔王,樹齡約800年。藍漢明 攝

千手觀音,樹齡約600年。藍漢明 攝
迎客荔
一進入貢園便能看到一棵張開枝丫的古荔樹,就像伸出的友誼之手,在歡迎賓客。被譽為“迎客荔”,迎八方之客,接四海之賓。
荔王
一株叫“荔王”的老樹,品種是白糖罌,800年樹齡了,樹頭粗壯,枝干發達,樹冠蒼蘢,如一把巨傘。這株老樹年產荔枝達2000斤,產量居貢園之首,因此取名“荔王”。“荔王”2019年荔枝果采摘權拍出了130萬的高價。“荔王”2022年采摘權以188萬元價格成交。
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這棵白糖罌荔枝樹有近700年的歷史。它主干壯實,枝丫分岔多,神似央視春晚經典節目“千手觀音”中的形象,于是被當地人取名為“千手觀音”,是高州貢園里的“網紅樹”。“千手觀音”2020年的采摘權以138萬元的價格。
五馬歸槽
“五馬歸槽”有600年樹齡,由于該樹斜著生長,樹干已經空心,樹皮繼續生長包裹樹洞,樹皮沒包裹的地方形似馬槽,能容五匹馬在這里喝水,所以叫“五馬歸槽”。“五馬歸槽”2021年采摘權以168萬元競拍成功。
五代同堂
一株1300多年的黑葉老樹,依然枝葉繁茂。據說,1300年來,曾遭受多次電擊火燒,五次劫后重生,因此取名“五代同堂”。
二十四擔
據說,這棵樹是以前這片荔園里產量最高、質量最優的一棵樹。每年摘果都有廿四擔之多,古時候一擔就是100斤,也就是2400斤。所以村民干脆叫它廿四擔,它已經超過800歲了。
別有洞天
該樹干已經空洞,全靠邊緣的樹皮長出枝丫存活,所以該樹被稱為“別有洞天”,古樹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漢俚同根
古荔樹連根生長,村里的老人說,冼夫人夫婦的結合象征著俚族和漢族的融合,當地人拜冼夫人夫婦為“和合神”。每當荔枝成熟的季節,村民們帶幾顆荔枝回家,祈求家庭和睦、婚姻幸福。
力士回首
應是殿前高力士,最將風味念家鄉。人們在高力士當年徘徊回首之地立了塊石碑來記載此事。數百年后,石碑旁又長出了一棵荔枝樹,形似力士回首,生長至今,已經有800年樹齡了。

更多新聞
莊悅群: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起而行之,以精準務實的舉措推動農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荔枝第一鎮”誕生億元村!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說“農村特色產業前景廣闊” 南方雜志報道
文/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陳珍珍
茂名發布編輯部
編輯:鐘鎮聰
初審:柯柱基
審核:朱武軍
來源:茂名日報



中共一大紀念館新展:26家場館講述偉大精神
萬頃飛白覓鄉愁——龍山縣咱果鄉桐花寨第五屆桐花節濃情開啟!速...
相約孔氏 向春而行——孔氏鄉第一屆民俗賞花節啟動
“最美公崗”劉德臣:用汗水守護鄉村美麗“顏值”
【感恩奮進 起而行之】春風拂荔鄉,茂名更美好
莊悅群: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起而行之,以精準務實的舉措推動農...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諄諄教誨催人奮進!
國家安全 共“童”守護!駐馬店市實驗幼兒園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