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09:37:40 點擊量:543
四月北中,茶葉飄香。4月26日,記者從安徽太湖縣北中鎮獲悉,該鎮著力做實茶旅融合富民文章,為村民打造一條綠色致富道路。

該省太湖縣北中鎮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積極實施“生態立鎮、產業興鎮、文旅活鎮”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主導產業,立足主打茶旅融合品牌,著力建設“安徽省茶香北中特色小鎮”,激活了鄉村振興的“一池春水”,賦予了新的發展動能。

客醉花沖茶。春和景明,茶香飄溢。春日,記者慕名走進北中鎮花沖村,切身感受“雀鳴楊柳岸,客醉花沖茶”的茶鄉濃情。放眼遠眺,千余畝的生態有機茶園在翠綠的青山環抱中,不僅成為山鄉獨特的風景線,更成了山村“美了生態、旺了產業、富了百姓”的特色優勢產業。
俗話說:“鄉村四月無閑人”。茶園內,幾十名采茶婦女散落其間,有的身背小竹簍,有的腰系小布袋,正在聚精會神地采摘新茶,不時在相互和諧的閑談中,綻放出淳樸而幸福的笑臉。在陽光的映照下,嫩綠的“一葉一芽”顯得格外的通透清亮、鮮艷奪目。
“每天到這里來摘茶,都是由茶場場主車接車送,還管中午一頓飯。一個采茶季節,摘茶的收入七千塊錢左右,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真是一舉多得。”家住北中鎮玉珠村的高小麗一邊說著,一邊嫻熟地提起鮮嫩的芽葉。

據了解,位于北中鎮花沖村的安徽馬氏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依托花沖茶場180畝,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源等條件,下足功夫不斷探索,除采取滴水噴灌改造技術,還大力實施有機肥科學配方,使得茶產量、茶質量等都有了根本性的保證和提高。近年來,該公司集中流轉群眾撂荒的山地山場600余畝,先后發展了白茶、黃茶、綠茶等多個優質品種。同時,擴大花沖茶廠的生產加工規模,積極打造“花沖谷尖”系列產品知名度,努力形成種植、采摘、加工、包裝、銷售集約化、規模化的一條龍服務。
“目前,我們的人員力量更加充足,機器設備更加先進,初步估算,今年的青葉采摘量可達30000斤,制作干茶能達6500斤,按市場價格每斤500至600元來算,至少收入達350多萬元。”該公司總經理馬衛東對今年的茶葉收成滿懷信心。

在茶園附近的茶廠內,記者看到絡繹不絕的茶農紛紛前來售茶。“這個谷尖草七十塊錢一斤,一共一斤六兩”。經過茶廠負責人逐一看茶、過秤、記賬、算款、付錢,現場論價,現款結算,茶農個個樂開了花,她們爽朗的笑聲久久飄蕩在茶鄉。
廠房內,殺青、揉捻、理條、烘干等配套的制茶加工設備一應俱全。現場收購的鮮葉,晾曬在一個個的篾篩里,記者捧起一把翠綠的鮮葉,聞起來的撲鼻濃香真的直入心扉,讓人沉醉。
“今年茶葉行情看漲,茶農肯定會增收。開春之前,省農科院帶來了14萬株紅旗一號優良茶葉苗,又發展了62畝茶園,進一步助力鄉親們增收致富。”駐村第一書記添長久談到發展成果和前景,滿臉喜悅。
“我們村歷來有種茶的悠久傳統,這里氣候適宜,土質肥沃,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去年,通過爭取茶旅融合項目及自籌資金,共投入100多萬元,對村集體茶場進行了重點打造,新修了茶園步道、新建了茶園大門、茶壺、茶亭等打卡標志,融合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婚紗攝影等多種元素,形成了采摘體驗、觀光旅游、農家樂為一體,促進了茶旅深度融合發展,現在花沖茶場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為‘第七批全國有機農產品基地’,被省委組織部列為安徽省黨員遠程教育學用示范基地。”花沖村黨總支部書記舒家明告訴記者。

特別是為了更好地撬動茶旅融合的順勢發展,花沖村成立了村級集體股份制合作公司,大力發掘山區生態這座“富礦”,用好山林土地這些“寶貝”,將“溫飽型”糧食作物優化為“小康型”經濟作物與特色產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新發展模式,不斷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東、村民變股民”的新發展格局,廣大茶農的錢包日益鼓起來了,干群致富的信心日益足起來了。如今,花沖村形成了“三大基地三大茶廠”,即綠茶基地1260畝、白茶基地600畝、黃茶基地300畝,花沖茗茶加工廠、白茶加工廠、夏秋茶加工廠,茶農銷售茶草、茶葉再也不用愁了。同時,也給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收入40多萬元。
“為了滿足游客需求,借助花沖茶場生態旅游,主動把自家多余的閑置房間收拾出來,開設山村民宿,興起了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量達5000余人次。并通過電商及游客幫助本村村民代銷優質農特產品,去年一年收入達50多萬元。”馬氏生態農業總經理馬衛東的妻子坦言道。

在茶園,記者正好碰到從合肥過來的10多位游客一起參與摘茶體驗,一邊徜徉茶園觀光。
“你們是怎么知道這個地方的?”,“從抖音里刷到,真的是慕名而來”。“你們對這個地方感覺如何?”,“這里生態確是很好,茶香四溢”。“你們品味花沖茶怎么樣?”,“馬經理給我們泡的新茶,甘醇清香,貨真價實,買得放心。”

在交談中,一位女士接過話茬,“不僅如此,我們一行人員,還準備在這里留宿一晚,品嘗一下農家特色小菜的風味……”在茶客、游客的鐘情青睞下,花沖茶場不僅成了省際周邊游客的網紅打卡地,也為茶旅游融合發展插上了數字經濟的科技翅膀。
念好致富經。在地處皖鄂交界的北中鎮寶坪村,也是一個以發展茶葉為主打產業的典型深山村。這里不僅是太湖縣“三大狀元”之一趙文楷先祖的故鄉,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個“中國名村”。

為全力做好“茶興富民”這篇綠色文章,伴隨著沁入心脾的茶香,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堅持立足以“名村聽民聲”為主題,走村入戶,聽取民情,匯聚民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努力把寶坪村“狀元紅”系列茶葉做成精品。同時,結合幫扶單位的人才和技術優勢,與村黨組織共同攜手,以技能培訓為抓手,常態化開展種植、養殖和信息化農技服務,確保茶農種養講科學、管理有規劃、產銷有保證,真正搭建起農特產品消費幫扶的對接平臺,積極打通農副產品“進城市”、“進企業”的綠色通道,助力鄉親們持續穩定增收,得到了老百姓的頻頻點贊。
近日,當記者行走被評為全國茶葉“一村一品”專業示范村的望天村境內,看到處處呈現出一片熱火朝天的采茶場景。層層疊疊的梯次茶園,布局在村落、山坡、沃野之中,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目前,該村茶園面積5000余畝,從事茶葉生產的農戶達600余戶,茶葉加工企業12家,年產干茶近2400噸,年產值達1968萬元,人均茶葉收入7400元。其中,茶葉單項收入超過10萬元的大戶有15戶,每個加工企業年收入均超過20萬元。
不僅如此,村干帶頭、能人引領在茶鄉已經蔚然成風。沙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義華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茶葉加工大戶典型代表,每年加工茶葉上萬斤,通過他的“頭雁”引領作用,直接帶動茶農2000余人致富增收。為了壯大村級集體收入,他還在村里辦起了茶葉精制加工廠,每年茶葉精選這一項,就為村里增加20多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一片片小葉子,撬動大產業。多年來,北中鎮積極舉辦“狀元故里,茶香北中”大別山茶文化旅游節,開展茶文化交流、茶文化攝影、茶文化采摘體驗等系列活動,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借助自媒體、電商、抖音等直播平臺,做好茶農服務,壯大茶葉產業,不斷把“綠水青山”變成鄉村振興的“金山銀山”。

截至4月26日,太湖縣北中鎮共有茶園面積4萬余畝,覆蓋全鎮18個行政村及90%以上的農戶,注冊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達百余家,茶葉加工廠30多家,今年預計干茶生產總量達8000噸,茶葉產值達1.53億元以上,人均茶葉收入超過4000元,帶動了近萬名茶農增收致富。經過多年努力,該鎮被評為安徽省茶葉“一鎮一品”示范鄉鎮、茶葉加工“聚群發展”示范鄉鎮,“茶香北中”特色小鎮已成為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茶旅融合發展將成為鎮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利器”。
記者丨詹鈞名 通訊員丨吳承鉞
持續推進文旅融合需要更多“房謀杜斷”
農商文旅體融合 邀您看遍東麗春
媒體融合加速 主流輿論壯大——2023中國網絡媒體論壇綜述
清美:三產融合 創新模式助推企業品牌發展
莊悅群主持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金山、石鼓、茂南汽車工業園聯動發...
貴溪市雷溪鎮創新“三變”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特展在安徽展出
瞄準數字農業快車道 聚焦產教融合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