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日報 2023-05-09 15:09:21

5月5日:陰轉小雨 氣溫18~26℃
新聞報料電話:0715—8128787
新鮮事、稀奇事、開心事、麻煩事,歡迎撥打熱線電話,我們愿意和您分享,幫您跑腿...
青春最好的樣子,是什么?答案千種萬種,但其中一條一定是——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扎根,為人民所共有的夢想奮斗!當我們把目光投注基層,便會發現,一大批有理想、有信仰、有追求的新時代青年,已經攜青春的激情來到這里。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龐,一個個激情奮斗的故事,展現了我市青年勇敢逐夢、綻放青春的奮斗景象。今天,讓我們跟隨記者一起,走近我市3位基層一線的優秀青年代表,了解他們尋夢基層的青春故事,感受他們亮麗的青春色彩。
“五四”青年節,記者走近我市三位基層一線優秀青年代表——
咸安“守藝人”賀慈
——用竹藝產業織“夢”

這段時間賀慈有點忙——他剛剛結束在武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參展,成功當選為市竹產業協會副秘書長,公司天貓旗艦店的新品訂單猛增,正抓緊時間加貨……
今年28歲的賀慈,“吃干榨盡”家鄉里一根根普通的楠竹,帶領鄉親從傳統的竹掃帚、牙簽、竹筷等轉型開發出竹浮雕、立體雕、擺件等,利潤從翻了數十倍到數千倍,打造出了一條新興的竹生態產業鏈。
小竹子登上大舞臺
“這真的是竹子做的嗎?太漂亮了吧!“”這幾個竹擺件我都要了,多少錢?”……
就在前段時間在武漢舉辦的第二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賀慈和他的產品成了咸寧館的”減速帶“——路過的市民紛紛駐足觀看、購買,人氣十分火爆。僅幾日時間竹藝品幾乎一掃而空,訂單額達到了4萬余元。
”沒想到大家這么喜歡我的竹藝品,感到意外又驚喜!“賀慈告訴記者,代表咸寧館展出咸安產品感到十分興奮,但隨即來的就是壓力,我的產品會得到大家的關注嗎?
為了籌備這次武漢文博會,賀慈幾乎”掏空家底“——大到價值幾萬元的實心竹玉文玩,小到價格十幾二十元的小掛件小擺飾,他仔細甄別后“傾囊而出”。
而讓賀慈感到最為感動的,是一名咸寧籍的女士在她的展臺前久久不肯離去。她對賀慈說:“沒想到家鄉有這么好看的竹子和這么精湛的工藝。”那一刻,賀慈覺得近一個月的辛苦籌備值了。
“如果我的產品在得到大家喜愛的情況下還能了解到是產自咸寧的竹子,那我的工作就充滿了意義。”賀慈說。
小竹子成就大產業
一根竹子能創造多少價值?對于賀慈來說,沒有上限。
2017年年底,賀慈回到老家大幕鄉西山下村探親。回到家鄉的賀慈卻發現,家門口多年來幾乎沒有變化,他開始萌生了回鄉創業的想法。
大幕鄉楠竹豐富,在賀慈的印象中,街坊鄰居會編竹子的手藝人頗多,為何不把他們集合起來繼傳承了手藝,又增加了收入。
說干就干,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賀慈以低價租借鄉政府場地開設工廠,同時獲得了技術和政策服務等幫助。
賀慈牽頭的“首屆大幕鄉竹工藝大賽”開賽,十多天的時間挖掘出了多名優秀的手藝人,與公司進行訂單式合作,讓竹雕這項瀕臨消失的傳統手工藝煥發出了新活力。
2019年,賀慈注冊成立咸寧藝竹情工藝品有限公司,開始制造加工和銷售竹工藝品,兼顧粗、細加工兩種生產模式。
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賀慈又發現了生財之道——精加工后的竹藝品有利可圖,又受市場喜愛。
如今網店內上架500余款產品,已擁有超過10萬人的網絡客源,年銷售額1000余萬元。公司運營至今,解決職工就業500余人,特別是大山深處那些編織竹藝品的老人們,與賀慈一同成就了共同致富的夢想。
小竹子加入新業態
4月25日,記者來到位于香城文創的藝竹情工藝品有限公司,店內浮雕、立體雕、留青雕、各式編織等各種工藝制作的文玩擺件琳瑯滿目,價格在幾百到數萬元不等。
“參加文旅博覽會后,感覺整個人的思路都被打開了!”賀慈正在和小伙伴們討論直播事宜,他準備上線幾款新物件,拓寬新消費市場。
“文玩市場并不是大眾市場,我以前針對的是具有消費能力的30—50歲的人群。”而在武漢文博會上,他參與制作的卡通人物、扇子等深受年輕人青睞。
人氣的爆棚也引來了竹制文創新勢力的加持——在文旅博覽會上,湖北科技學院打造的非遺文創品牌“湖科布谷鳥”也應邀參加,湖北科技學院副教授、品牌創始人柳燕子與賀慈“一見鐘情”。
“一根楠竹,咸寧的市場價大約為30元。但在浙江,一根楠竹卻能賣出近千元。”柳燕子說,我市約儲存楠竹187萬畝,每年消耗楠竹不到總儲量的10%。
“我們有設計理念,賀慈有技術和人氣,期待我們能夠優勢互補,推動竹制文創產品不斷向‘精、深、細'方向發展,把竹制文創產品打造成為托舉一方經濟的富民棟梁。”柳燕子對未來合作充滿希望。
赤壁“無人機”青年王廣軍
——為鄉村振興助“飛”

拿起遙控傳感器,按下起飛按鈕……在赤壁市各大村莊的農田上空,植保無人機緩緩飛起,薄霧輕輕灑落,藥劑便高密度地覆蓋到了作物上,整個過程快捷高效。
操控手是誰?他畢業于北京重點高校,放棄大城市生活選擇返鄉創業;他經營的茶園年入百萬,卻選擇艱苦創業投入無人機科技……他就是湖北省“創青春”大賽鄉村振興優秀獎獲得者——赤壁青年王廣軍。
不做“茶場主”選擇創新路
今年33歲的王廣軍是中伙鋪鎮瑯橋村人,畢業于北方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在深圳有過短暫的工作經歷。2015年,看到家鄉農業大有可為,毅然決定返鄉創業。
返鄉后,王廣軍開始接手管理父輩經營的面積達500畝的茶場,成立赤壁市軒羽茶業專業合作社,陸續吸引30多農戶加入,茶葉種植面積發展到1000畝,效益好的時候一年有600萬元收入。
三十出頭,每年有幾百萬元的收入,這已經超越了很多人,但王廣軍從未滿足于現狀。
有一次,王廣軍親眼目睹一名工人背著藥箱打藥時因土地濕滑摔了一跤,觸動很大,遂下定決心徹底改變這種落后病蟲害防治方式。
為此,王廣軍搜尋了國內外各種最新植保病蟲害防治技術,根據赤壁的地理特性,最后鎖定利用無人機、無人車、自動駕駛等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赤壁智慧農業發展的創業思路。
說干就干,王廣軍于2019年2月注冊了赤壁神農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并投資100多萬元購買設備,從事“科技”賦能智慧農業的創業之路。
“受制于操作經驗及復雜的丘陵環境,無人機碰觸高處障礙物發生墜落事故在所難免。”萬事開頭難,在通過數年幾十萬畝作業的積累,王廣軍探索出了一套新型的智能無人機飛防植保技術。
智能無人機助“飛”創業夢
前不久,為確保中伙鋪鎮十八里畈村曙光農業合作社2000余畝油菜不受病害影響,王廣軍和他的團隊操控無人機進行植保飛防作業。
“智能植保無人機可負載10至40公斤,在低空播種、噴灑、施肥,一畝地作業一分鐘即可完成,效率是傳統人工的30—60倍!”王廣軍覺得,進行無人機植保,既可以有效地避免人藥接觸,解決保春耕病蟲害的防治問題,又使農業生產變得更加安全高效。
據統計,每年王廣軍的團隊不僅為本土30多萬畝農作物進行病蟲害高效精準防護,為數萬畝農田進行RTK厘米級高精度測繪與空中撒播作業,還累計培訓無人機駕駛人員100多人次,為赤壁鄉村振興貢獻了力量。
跨越多省服務面積超百萬畝
經過數年經營與人才培養,王廣軍的團隊現已擁有智能植保無人機30多架,無人機青年操作飛手及相關從業人員50多名,不僅實現了赤壁市域全覆蓋,還延伸至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周邊省份,直接服務8萬多農戶,覆蓋農田面積100多萬畝。
4月26日,王廣軍在安徽省的村莊農田里,進行小麥無人機一噴三防赤霉病作業,服務面積達50萬畝。
在鄉間地頭,王廣軍正在給一臺無人機裝農藥。他說,這臺機器一次能裝30斤左右,一畝地噴灑約一斤。然后,無人機在哪里起飛的,它會在哪里降落。所以,起飛前,要選一塊平整的地方。
“以前打農藥就靠人工,一直背著噴藥箱,肩膀也很疼,還避免不了踩壞好多小麥。現在用無人機噴藥,兩分鐘就能搞定兩畝地,也不怕踩壞小麥,防治效果也特別好。”當地的村民夸贊不已。
“持續推廣無人機統防和智能農業管理技術,實現‘鎮鎮有飛機、村村有飛手、運營有制度、操作有標準’。”王廣軍認為,作為青年人,應該義不容辭擔當起鄉村振興的時代責任,釋放出科技能量,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通城網紅“彩云姐”
——帶家鄉百姓觸“網”

她,回鄉創辦農莊發展民宿,帶動周邊121戶290位農民增收200多萬元。
她,牽頭成立種植合作社,農特產品線下銷售與直播帶貨交易額達500余萬元。
她,熱心快腸,先后幫助40多位困難村民,給他們送去希望和溫暖。
她,就是通城縣魯直民宿書苑法人代表、2022年通城縣勞動模范——劉彩云。
回鄉創業?發展民宿
“年齡大了,不能出去打工賺錢,在家里幫魯直民宿書苑打包、裝箱一些土特產品,一個月有3200元。”通城縣塘湖鎮大堝村五組村民李云舒說。
李云舒是脫貧戶,今年55歲,家里還有一個八十多歲老母親要照顧。如今,他通過在魯直民宿書苑上班,既增加了收入,又照顧了家人。
通城縣魯直民宿書苑位于塘湖鎮黃袍山大堝村五組,創辦于2021年,主要從事餐飲住宿、農特產品的收購與直播銷售。書苑由返鄉村民劉彩云響應鄉村振興號召,投資150萬元建成。
民宿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大堝村位于黃袍山山腰,平均海拔600余米,因山高路陡而閉塞隔絕。如今,一年四季來自湘鄂贛的游客絡繹不絕。
魯直民宿書苑通過吸收脫貧戶長期務工、幫村民銷售土特產等途徑,帶動周邊121戶290位農民增收200多萬元。
直播帶貨?聯動帶農
分廂列垅,排列整齊,綠油油的花生苗在平整的黑土地里看不到盡頭。
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魯直民宿書苑花生種植基地里,32名員工正在給即將開花的花生苗松土、追肥。
“在花生地里干活,150塊錢一天,只要勤快,一個月能賺4000多塊錢!”通城縣塘湖鎮狼荷村十三組村民、脫貧戶熊飛翔對這個收入很滿意。
“游客多了,對山里的花生、辣椒等需求量越來越大,鄰村村民種植的都被我收完了,供貨還跟不上,所以決定自己種植。”劉彩云說。
劉彩云的底氣,源于黃袍山片區的富硒土壤。富硒土種出來的豆角、蘿卜片、辣椒等農特產品一經網上售賣,銷量節節攀升。
網上訂單紛至沓來,“彩云姐”直播帶貨動力更足。她開起直播帶貨接訂單,晚上付工資請人打包、裝箱,次日發貨。
從開始直播間空無幾人到憑實力漲粉,“彩云姐”漸漸成為通城地區的網紅達人,最多一天直播間賣貨達兩萬多元。
見往日無人問津的干菜在彩云直播間成了走俏貨,村民紛紛與劉彩云達成合作協議,大量種植瓜果蔬菜,由“彩云姐”負責統購、包銷。
通過“互聯網+農產品+農戶”模式聯農帶農,劉彩云讓原先沒有銷路的農產品走出塘湖、走俏網絡,農特產品線下銷售與直播帶貨交易額達500余萬元,帶火了當地富硒土特產種植,也帶富了一方老百姓。
熱心公益?心系鄉親
“多虧彩云送來的6000塊錢,不然一家人當時過年都成難題。”回想起9年前的那場遭遇,塘湖鎮狼荷村村民金暉(化名)仍對劉彩云感激不盡。
金暉是脫貧戶。孩子十歲時,妻子離家出走,他一個人勤耕苦種,將孩子拉扯大。父子倆省吃儉用,剛建成新房不久,金暉不幸出了車禍,舉債六萬多元。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冬天,金暉家里發生火災,所有財物化為灰燼。
“誰還沒個難處,都是鄉里鄉親的,我們應該幫他一把!”劉彩云知道金暉的困難后,帶頭捐款1000元,并在村里發出倡議為金暉募捐,不到半天時間,就募集到善款6000多元。
在創業發展的同時,只要聽說鄉親誰有困難,劉彩云總是盡己之力予以幫扶。多年來,劉彩云先后幫助過40多位困難村民,給他們送去希望和溫暖。由于對公益事業的熱心付出和長期堅持,劉彩云被推選為通城縣微慈善協會副會長及愛心大使。
“我的成長離不開鄉親們的幫助,我沒有什么可以回報他們,只有力所能及做一些該做的事情。”劉彩云說。

全媒體記者:姜明助 黃柱 見博
特約記者:但唐靜?付婧燁
通訊員:龔小平 胡雄文
編輯:周萱
監制:向東寧
出品:新媒體中心

川渝青年齊聚榮昌 共話數字鄉村建設
奔跑吧!睢寧青年!
夏縣泗交鎮青年志愿者化身"四員"服務游客受歡迎
喜報 | 大王派出所民警周毅被評為2023年“芮城向上向善好青年”
鄉旅導報 | 今日是“五四青年節”
習近平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學生回信強調 厚植愛農情懷練就...
總書記心中的新時代好青年
總書記的“青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