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發布 2023-05-15 11:39:02

5月12日,我市召開“中國式現代化的德州實踐”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專題第四場發布會。市委宣傳部三級調研員趙春雷,市文化和旅游局四級調研員、新聞發言人馬健,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建設一科科長,一級主任科員李立鵬,市文化旅游事業發展中心非遺和科技服務科科長劉鵬,市文化和旅游局產業發展和資源開發科副科長黃芳,齊河縣委宣傳部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部長康偉出席發布會,介紹全市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答記者問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一起抓,特別要注重提升農民精神風貌。近年來,齊河圍繞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在全省率先實施“文化先行官”創新項目,推動社會力量深度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品質,請介紹一下齊河縣推行“文化先行官”項目的相關情況。

康偉:近年來,齊河縣圍繞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在全省率先推行“文化先行官”,深入挖掘放大地域文化特色,實現文化、文明、經濟三元聯動,走出一條“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激活場館、群眾受益”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齊河路徑”。
“三來模式”破解“兩少問題”
從“引進來”到“送下來”,著力解決了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打破了政府自建自管的傳統模式,利用社會資源提供活動策劃與組織、場館運營與管理、本土特色文化活動品牌打造等一攬子公共文化服務,盤活用足陣地資源,提升文化設施利用率,變“群眾在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就延伸到哪里”,逐漸打通了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從“送下來”到“種下來”,著力解決了實踐服務吸引力不夠的問題。牢牢把握宣傳文化思想工作方向,深入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一是實現資源集聚,推動電影、圖書、表演、宣講、人氣向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集聚;二是實現人員集聚,通過集結專業輔導員、文化志愿者、中小學教師等組建志愿服務小分隊,擔當文化“輔導員”和文明實踐“特派員”,深入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精準傳遞黨的聲音、對接群眾需求;三是實現角色轉換,組織有文藝特長和興趣的群眾參與活動創作和表演,通過“群眾演群眾看”的方式,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土話土語”,因地制宜地把精彩的表演、厚實的文化干貨送到百姓家門口,引導群眾自覺由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受益者轉變為參與者。全縣15個鄉鎮(街道)全面啟動了“文化先行官”項目,并立足鎮情民意分別建起了藝術團、合唱團、民樂團、民俗社、書畫社、攝影社“三團三社”150余個,參與人數達3萬人。
“文化三性”助力基層之治
發揮文化沁潤性,構建新風良俗。打造“頤養之家”“善育之家”“和為貴”工作室等新時代文明實踐“家庭星系”志愿服務品牌。聚焦“幼有善育”“老有頤養”“弱有眾扶”,組織鄉村文藝能人創作相聲、小品等文藝節目55個。

發揮文化群眾性,助推村民自治。充分發揮“文化先行官”群眾身邊“開心果”、心中“明白人”角色優勢,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當好社情民意“聯絡員”、矛盾糾紛“調解員”。引導各村(社區)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建立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民調理事會等自治組織。
發揮文化的實踐性,以精神文化固行。文化先行鞏固文明實踐。齊河縣以“打造當地群眾最愛去的宣傳文化陣地”為目標,搭建起新時代文明實踐會客廳、打造起黃河水岸新時代文明實踐帶、構建起“新時代文明實踐號”流動陣地。在“文化先行官”的帶領下,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志愿服務活動,引導群眾集體向善向美向文明。
“文化兩創”注入發展核力
踐行文化“兩創”,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梳理縣級以上非遺項目60余個納入“齊河手造”項目庫,以市場化運作模式開發非遺資源,讓虎頭鞋、黑陶、扎刻、面塑等“老手藝”煥發“新生機”。聚力“山東手造”進景區、進高速公路服務區、進商超、進酒店,建設非遺工坊、非遺傳承教育實踐基地、非遺傳習所等,帶動就業2萬余人。
踐行文化“兩創”,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整合黃河號子、繡球燈舞、一勾勾等30余種地域文化,定期舉行黃河民俗表演、黃河物產展銷等活動,全方位講好“黃河故事”。發展手工藝坊、農耕文化等體驗性、參與性文旅項目,實施具有黃河流域特色的康養小鎮、文化村落、特色民俗等項目,打造黃河文化旅游帶。組織文旅、農業、科技等領域成立專業志愿服務隊,組建新時代文明實踐聯合社和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推動農副產品“走上去”觸網上線、“走出去”異地銷售。
青島即墨區首家“紅色驛家”黨群服務站揭牌 6月底實現城市社區全...
【“三抓三促”進行時】(短視頻)敦煌市文化惠民下基層演出活動拉...
全省最美!銅山這個家庭入圍
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人民觀察)
湖北蘄春縣部門聯動推進成品油市場安全整治
保用工解企憂 穩就業促發展——涼州區舉辦武威雷臺景區文化旅游...
創城行動 開設“特色課堂” 打造文明校園
新時代文明實踐 守好人民“看病錢” 為民撐起“健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