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7 15:00:57 點擊量:383
(武俊琪(右一)在第一屆呂梁法治論壇頒獎臺上領獎)
作者:武俊琪,文水縣司法局西槽頭司法所負責人、法學會會員。
摘要: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了新要求,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法治是重要保障。為深入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扎實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以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助力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法治是重要保障。只有堅持依法興農、依法護農、依法治農,帶有全局性、長期性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從這個意義講,將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法治保障的研究成果轉化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正當其時。
呂梁市法學會于2023年4月27日在孝義市舉辦了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推動呂梁高質量發展提供法學智慧”為主題的第一屆“呂梁法治論壇”。其中,有一個分論題就是“鄉村振興法治保障?!?/span>
本期推薦的是:由武俊琪撰寫的論文《鄉村振興法治保障的理論與實踐探析》,他提出的如下觀點和舉措,對鄉村振興法治保障具有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被專家組評選為三等獎。
一、推進鄉村振興法治化面臨的問題
(一)法律制度體系不完整、不健全。
當前農村法治建設的第一個不足就是“三農”領域法律制度的供給不充分,諸多立法領域仍是空白,農村的糾紛解決、法治運行無法在法律規則之上進行。以合同清理中涉及到的法律問題為例。一是主體問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該怎樣行使職能,并沒有一部法律法規來明確規定。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委員會這兩種特別法人,現行法律對二者的職能是有交叉的部分。二是《民法典》《農村土地承包法》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并未明確否定可繼承。三是一些個人或企業想要投資收回的土地,那么這些長期在此投資的企業或者個人是否有權參與村中事務,這些農村建設者的權利與義務也沒有明確規定。四是部分農村缺少青壯勞力,人口減少,而周邊一些追求生活品質、田園生活的城鎮居民,按現有法律法規是不可購買、新建住宅,這樣一來極大的浪費了農村資源。
(二)干部群眾法治意識有待增強
一些鄉村干部思想上并沒有對法治有多重視,更不用說將法治思維貫穿到工作之中,更甚者認為群眾越懂法越不好管理。對于村民來講受多年來的思想、鄉村習慣影響,認為法律與自己關系不大。例如結婚事宜,婚禮儀式大過結婚證,
認為結婚證可有可無,甚至認為沒有結婚證還省事,可是殊不知這一紙證書才是個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再就是一些人信訪不信法,有事先上訪。這些原因都導致鄉村社會秩序的不穩定。
(三)執法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鄉村執法涉及的范圍廣,涉及農業農村、工商監管、自然資源等部門,存在執法機構分散,合力不夠,影響執法效果。二是執法人員缺乏,執法證的取得是有資格條件的,不少縣直部門與鄉鎮人員老齡化,編制不足,導致有證的年齡大做不了工作,實際做工作的無編制無執法證。三是執法人員專業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鄉鎮執法隊人員較少,對各部門的標準及相關法律法規了解不夠全面。四是監督機制不規范,執法監督體系的不完善,導致了執法工作不規范,或無影像或未公示公開。
(四)涉農司法宣傳實效低
一是目前對法律宣傳的不重視,普法宣傳工作人員少,承擔的各項業務工作多,普法工作輻射范圍難保障。二是宣傳方式、內容單一。一般以發放宣傳資料為主,內容一般是實體法,普法內容不符合群眾所需。例如村民自己種樹要砍伐是需要辦理許可證的,但一般村民認為自己的樹有權砍伐,對此并不知曉。三是地域影響。審判雖是公開的,但是大部分村民對此不知道,且鄉鎮法庭對于有的村來說距離較遠,所以很難達成審判一案教育一方的效果。
(五)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
一是公共法律服務專業人才供給不足,不能夠及時的提供有針對性的、專業性的、有效性的法律服務。二是地域性的影響,司法鑒定、公證、法律援助都設在縣城,對一些群眾來講,距離遠、不方便、程序繁瑣,或許僅僅聽到所需手續就直接放棄了。三是免費法律咨詢值班人員平衡問題。各鄉鎮免費法律咨詢值班人員基本是職業律師或者法律服務所人員,讓他們全身心的投身于鄉村法律服務是很有難度的。
二、加強鄉村振興法治保障的實踐路徑
(一)完善立法及政策制度設計
自十八大以來,全國人大審議或修改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種子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鄉村振興促進法》等一批涉農法律法規,但這些都是大范圍的普適性的法律,地方的鄉村發展應該依據自身實際,制定更為適宜本地區的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完善涉農法治制度的整體設計。例如對集體經濟的界定、合并、解散、重組等,明確集體資產、集體與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明確村委與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責任分工。再如對農村承包地及宅基地管理辦法,在法律的層面實現“三權分置”,調整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轉讓中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實現政策與法律的有效銜接,有效利用閑置土地、宅基地。
(二)培養法治意識和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于法治的固有屬性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強調的是法律的底線不可逾越。(呂梁法學)
黃陵縣隆坊鎮:大棚西瓜“種”出鄉村振興好“錢”景
金壇區“一事一議”小資金 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遂昌象山攜手念好共富“山海經” 譜寫鄉村振興協奏曲
湖南常寧:探訪中田村古建筑群--社會·法治--人民網
全國鄉村建設高校聯盟“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培訓班在廣西北流...
“四個清新”每一天:產教融合聚合力,智扶鄉村促振興 清新看點
產業容納更多的村民就業,帶動鄉村經濟發展提速提質,助力鄉村振...
確山:全力保障“三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