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發布 2023-05-23 16:37:34 點擊量:482
“這個玉米年產多少斤?”“這個品種在旱地能種植嗎?”……5月20日,在楊凌示范區上合組織現代農業交流中心,哈薩克斯坦記者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被展出的良玉玉米吸引。
“良玉品種八級大風刮不倒,抗災能力強!”聽著楊凌良科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宋協良介紹,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追問:“今年的收成預計怎么樣?”

“雖然前期受低溫冷害影響,但今年總體是豐收年。”今年75歲的宋協良憑借“讓農民打出更多的糧食,讓鄉親們不再餓肚子”的信念,幾十年來將良玉玉米打造成“中國馳名商標”。
宋協良說:“我就喜歡研究玉米,希望以后多多加強和中亞國家合作,讓更多農民種植我們的高品質玉米。”
5月的哈薩克斯坦北哈州,正值小麥春播“黃金期”。
“在中國農業專家的指導下,我們的小麥連續增產。中國先進的種植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讓農民嘗到了‘甜頭’。”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介紹,哈薩克斯坦和中國西北地區同屬干旱半干旱地帶,農業發展有相同的科技需求,兩國人民因為農業變得更加緊密。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201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在中亞五國聯合建立了8個海外農業科技示范園。“中國種子”在中亞生根發芽,其新技術、新模式在中亞相互交融,中亞文明交流互鑒。
“我們通過遠程端手機軟件,就能檢測海外示范園中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等數據,從而進行精準灌溉和施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鄒宇鋒介紹,當前,中國—中亞海外園區建設持續加強,中國與中亞在農業領域合作勢頭良好。
多年來,楊凌示范區為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對外開放,走出一條現代化的農業發展之路。

自動控溫控濕、戶外無人運輸系統……走進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和菲格莊園,阿富汗記者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薩里走走拍拍,不停記錄中國農業發展現狀。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當前,楊凌示范區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關系,累計培訓來自110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技術人員,成為我國農業領域國際合作交流創新的新平臺。
習近平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家老藝術家回信強調 在高質量收藏高水...
小麥灌漿期遇高溫,除了謹防小麥干熱風,還要抓好哪些管理,看這...
炎帝農耕文化與農業科技創新高端論壇將于26日在山西高平召開!
唐仁健在北京平谷調研時強調 加力建設世界一流的農業中關村 引領...
【520?我愛荔】外賓:“這里的熱作產業發展真好”
全市重大事故隱患專項排查整治2023行動動員部署專題會議 王雄飛...
今天,畢節這里正式對外開放
麥田打響科技聯賽,楊凌良種“比武”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