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科右前旗 2023-05-25 14:12:36 點擊量:563


遠山如屏,溝谷深邃,陽光映照下的科右前旗巴日嘎斯臺鄉紅色廣場愈發明亮。1946年9月1日,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在巴日嘎斯臺鄉興安村誕生。從此,革命的火種點亮了興安村人民的希望,漸成燎原之勢,“不怕犧牲,團結奮斗,求實創新,甘于奉獻”的精神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78年的革命歷史悠長,種下的跟黨走、謀幸福的紅色種子茁壯成蔭。此時的革命老區人民左手傳承革命歷史之“紅”,右手托舉生態經濟發展之“綠”,鄉村發展奮起而上,居民收入增長到建立黨支部之時的55倍。
老區·“破圈”的新探索
除了富足的鄉村引外界羨慕外,更讓人好奇的是偏于一隅、曾為建立政權灑熱血的革命老區如何與“共富”愿景同頻共振?

探究興安村“破圈”發展緣由,就不得不回顧興安村致力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路徑。從1946年李國芳任興安鎮(現在的巴日嘎斯臺鄉興安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開始,到目前歷經12任黨支部書記,一任接著一任干、一棒接著一棒跑,窮盡全力在“村容美”上做文章,在“發展強”上下功夫,在“治理和諧”上繪新圖。
村民郭海峰回憶,爺爺郭作民曾在1976年到2000年間任興安大隊隊長及大隊主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此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興安村不僅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建興安水庫、集體造林等,還推行玉米移栽等農業種植技術,鼓勵群眾從事家庭養殖業,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我們修建興安水庫,全村老少齊上陣。下游的水庫村、嗎呢吐村、良種場村都借上力了,4萬余畝耕地旱澇保收。”曾參與興安水庫建設的村民楊忠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感嘆興安村人勇于擔當、艱苦創業的精神。
興安水庫建成后,徹底改變了興安村人吃水、用電和耕地灌溉的問題。如今的興安水庫不僅承擔了調節水量、防旱抗澇的作用,還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旅游。
1982年,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更是為興安村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走上了振興之路,建磚廠、建糖化廠、建農副產品經銷處、搞客運……興安村的發展有了驚人變化:糧食總產由1981年的800余萬公斤猛增到1200多萬公斤,人均收入由20余元躍升為200余元。
火種·“拓荒”的新局面
致富的“火種”點燃后,最終要靠自己經營維系,產業發展才是“長久之計”。這,就不得不提到曾在2001年到2018年擔任興安村黨支部書記的戰洪權,為建設美麗家園,保護綠水青山,戰洪權及村“兩委”成員關停了磚廠、糖化飼料廠,先后爭取到了國家、自治區關于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千村扶貧、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項目。

回望過去,不論是千村扶貧、農業綜合開發,還是京津沙治理、退耕還林等項目的實施,興安村始終堅持“富民為始”的初衷,鋪展開興安村發展的“大通道”:耕地面積由最初的不足千畝發展到如今的2萬多畝,打深水機電井139眼,鋪設輸電線路25公里,營造防風林1萬延長米,“田成方、林成帶、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效農田基地綠滿田疇,耕種規模得到擴大,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筑牢了糧食生產基礎。牧業生產與之比翼齊飛,從引進優質小尾寒羊、絨山羊、奶牛,到目前大力擴繁養殖的薩福克肉羊,牲畜存欄由原來的不足2000頭(只),發展到現在的存欄2萬多頭(只),相繼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5個,變的不僅是數量,變的更是從散養到舍飼養殖的經營方式。

興安村人靠著堅強信念,經歷幾代人的“植此青綠”,把46座禿嶺上1.46萬畝荒山“繡”成了林海,552戶村民住上了新居。通過財政獎補和土地整理項目,使1萬畝耕地得到有效治理,畝產增收1000余斤,人均增收1000多元。全村共建458棟溫室蔬菜大棚,種植結構逐步調整。機械修配廠、便民酒店,水泥磚廠及保溫建材廠等相繼籌建,集體資產突破5000萬元。集體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公益事業建設,幸福樓的建成使48戶老年人家庭和特困戶搬進了新居,16戶無房戶住進了幸福院……
“現在的興安村不就是咱老百姓一直想要的農村嘛,咱們知足了!”村民張連軍從內心喜歡家鄉,一戶一舍,雞犬相聞,一宅一院,菜畦蔥綠……張連軍感嘆興安村的變化。
融合·“紅綠”的新聚變
從“荒”到“綠”,一步步收獲,一點點增加,點點滴滴的變化中,都洋溢著興安村人的精彩和感動。前期“播撒下的種子”如今在興安村已成“一菜”添活力、“萬畜”唱主角,全年棚菜收入達350萬元,戶均增收2萬元。養殖戶依靠養殖牛羊等收入100余萬元,戶均增收1萬多元。
不少村民抓住“家門口”經濟,開起了飯店或小賣鋪。“以前很少有人來,現在是一批一批團隊走進來。”71歲的村民李鳳玲和妻兒經營著一家面食店,這些年來,他們目睹了村子從基礎設施落后到配套服務健全、從冷清到熱鬧的轉變。要說最讓人高興的,還得是黃泥路變成水泥路。李鳳玲欣喜眼下的幸福生活,“有轎車沒路開”的囧境不復存在,也正因如此,許多項目投資人會優先考慮到興安村投資。

“找到契合鄉村發展的業態十分不易,我們希望‘以紅引客,以綠留客’帶動鄉親們致富增收。”現任興安村黨支部書記周智慧說,對興安村而言,70多年的黨史不僅寫在典籍史冊里,更有厚積薄發的經濟發展。近年來,興安村逐漸把“生態綠”“基因紅”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深入挖掘李國芳等老一輩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發展體驗式、沉浸式旅游活動。前來興安村游玩的客人可以身穿紅軍裝、肩背紅軍包,走紅軍路、吃紅軍飯、聆聽紅色故事,深刻感受革命情懷,進一步加深“興安村印象”。興安村紅色旅游被評為“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興安農村第一黨支部紀念館也成為了全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情景劇《半扇門板》向世人展示了老區最奪目的底色和印記。如今,興安村形成了民俗體驗、鄉村休閑、紅色游等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體系。村民從賣余糧“一金”收入,向土地流轉、農具出租、經營農家樂、售賣土特產等“多金”轉變,更讓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轉化而來的聯結機制鮮活了起來。
從為吃飯發愁到畜肥果香倉廩實,興安村正從“紅綠融合”的創新到“紅綠生金”的生態價值轉換,2000多名興安村人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的高質量綠色發展新路。

由此,興安村人許下這樣的愿景:未來5年,在興安村,休閑農業的潛力將進一步被挖掘,農業和互聯網的結合將日益緊密,“共享農場”將成為新時尚,革命老區的“紅”與“綠”不斷融合“聚變”。
興安村有這樣的底氣!
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時秀霞
通訊員:呂穎杰
一審:羅 璇
二審:趙宏偉
三審:白海順
編輯:張麗榮



聲明:轉載請注明來源于科右前旗融媒體中心
需要您的一個“在看”
新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發布
遵義:將紅色基因轉化為一站式建設成果
鄉村振興光影同行紅色觀影擔使命 ——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人事...
池州有個村莊,把游客變成了住戶!
講紅色故事 做時代新人 安徽太湖縣北中鎮宣傳巜吳生禪烈土》精
省名錄公布!茂名“紅色地標”+3!
人美、村美、環境美 養田莊村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提升村莊魅力
韶山村:創新發展紅色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