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發布 2023-05-31 15:50:43 點擊量:423
與世界共享中國減貧方案
孟夏時節,中國農科城—楊凌,全球再次將鏡頭對準這座上合之城。
5月29日-31日,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在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楊凌舉辦。這是楊凌與世界的美麗相約,是一場交流互鑒的盛會、一場秉持“上海精神”攜手共贏的“雙向奔赴”,更是國家對陜西、對楊凌減貧和可持續發展事業,以及農業農村工作的充分肯定。
來自巴基斯坦、俄羅斯、伊朗等國的駐華使節;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代表;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代表;以及國內13個省區市鄉村振興局和企業、社會組織代表齊聚楊凌,共話減貧和可持續發展事業。

這幾天,林占熺的“國際種草班”又開班了。
林占熺是中國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令他沒想到的是,一株小小的菌草不僅幫寧夏閔寧鎮的群眾順利脫了貧,還漂洋過海成長為惠及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的“幸福草”。?

貧困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位居《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17個目標之首。減貧和可持續發展不僅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命題,也成為上合組織國家的共同事業。

此次召開的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由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國家鄉村振興局、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共包含開幕式(主論壇)和3個分論壇,同期舉辦上合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成果展。論壇現場,與會嘉賓圍繞論壇主旨,共話如何推進全球減貧和可持續發展。
“中方作為上合組織創始成員國,在減貧方面取得斐然成就,贏得了上合組織各國贊賞,中方開放的態度也為各方分享中國經驗和方案創造了有利條件。”上合組織秘書長張明開宗明義,減貧已成為上合組織議程上的重要內容,其合作的法律基石、機制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中。
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中國于2021年宣布實現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并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中國減貧經驗吸引著上合組織國家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

巴基斯坦參議院副主席阿夫里迪說,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在減貧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世界減貧和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將向中國學習更多先進經驗和技術,與中方一道努力,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促進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共同為兩國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琦在以《構建防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的中國實踐》為題發言時說:“我們要走符合國情的減貧道路,將‘精準’和‘創新’融入每個環節,充分利用數字治理技術,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力量形成大扶貧格局。”

中國減貧方案正在與世界分享。
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合作組織睦鄰友好合作委員會主席沈躍躍作主旨講話時表示,中方愿同上海合作組織國家堅定弘揚“上海精神”,凝聚合作共識,增進民生福祉,堅持互利共贏,聚焦減貧合作,發揮民間作用,助力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這邊是我們王上村的農產品展銷中心,主要展銷王上村的農產品及楊凌特色文創產品。未來我們將在這里打造一個文創產品集散地。”這兩天,楊凌五泉鎮王上村村委會副主任劉艷忙得不可開交。這個千年古村落迎來了一撥又一撥國際友人——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的四海賓朋。


雨后的王上村空氣清新、滿眼翠綠,青磚古墻、鳥語花香。漫步其中,仿佛走進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入戶走訪,參觀民宿、鄉村振興學堂、農產品展銷中心,每到一處,考察團成員都仔細看、認真聽。

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農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曾幾何時廣大農村是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的地方。當得知,經過多年接續奮斗、精準施策,近1億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王上村這個擁有1000多人口的“窮村”也蝶變為中國美麗鄉村、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新范本,特別是近年來在政校企協同“五聯一抓”推進鄉村振興機制帶動下,王上村持續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種植的“農大金獼”獼猴桃新品種每斤賣到20-30元,每年僅接待研學旅行就達到3萬余人次,接待培訓10萬余人次,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4多萬元,是陜西省農村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的樣板,大家不時點頭稱贊,“這里的房子都很有特色,村子很干凈,人民很友好很幸福,有機會一定會帶著家人朋友來體驗這里的風土人情!”

“一粒種子從播種到收獲僅需42天,全程采用無人化管理,且可以栽培24層。”在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參觀點,聽到講解員關于植物工廠展示區介紹和前景應用時考察團成員嘖嘖稱奇,對示范園里展示的現代農業最新科技成果和引領未來農業發展方向的新理念、新技術和新模式大為稱贊。
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是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在設施農業領域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實訓基地,園區占地720畝,集成展示和示范了1100多種國內外先進的設施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截至目前,這種“科技引領、企業主體、多方協同、政府推動”的園區建設運營模式已推廣到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8個境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示范推廣110多個優良品種和高效栽培技術,輻射面積超過3000萬畝。而像楊凌智慧農業示范園這樣的上合組織農業實訓基地,楊凌已先后在國內外建立了20個。

缺水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危機。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旱區節水農業研究院自組建以來,建立了區域農業高效用水模式,已成為國際一流的旱區節水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戰略決策咨詢機構。該校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設備使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州烏塔伊奇客地區的棉花產量提高50%,節水量達50%,投資減少40%。
一路走、一路看,中外考察團在王上村村民們甜美幸福的笑容里、在互動交流中了解了中國鄉村振興故事、探尋到中國脫貧減貧的致富密碼。“中國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世人矚目的重大成績。我們愿同中方開展廣泛交流,認真學習汲取這些有益的經驗,并通過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平臺找到更多有效的措施,為各成員國減少貧困發生率、實現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烏茲別克斯坦副總理庫奇卡羅夫表示。
插上科技翅膀
以務實行動為世界提供"減貧智慧”
?俄羅斯套娃、手工刺繡毯、草編中國龍……走進上合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成果展展區,展臺上琳瑯滿目的非遺和手工藝產品,以及來自上合組織國家之間通過中歐班列和俄羅斯食品專列等運輸往來的特色商品和陜西農特產品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成果展展區分為國際展區、中國國家展區和陜西展區三部分,全方位展示了上合組織交流合作成果,以及中國和陜西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特別是2021年以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和取得的顯著成就。這其中,楊凌書寫的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創新答卷尤為吸睛。
小木耳里藏著楊凌科技。陜西柞水縣曾是國家貧困縣,楊凌的人才、技術與柞水資源優勢精準對接,通過幫產業、幫人才、幫技術、幫市場“4個幫”,使小木耳變身大產業。

陜西省柞水縣縣長劉鵬表示,科技賦能將全縣1.17萬戶3.635萬名脫貧群眾鑲嵌在小木耳這一產業鏈上,僅發展木耳產業一項人均實現增收5200余元,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楊凌科技助力脫貧攻堅新路徑。
楊凌科技讓戈壁灘變身葡萄園。寧夏烏海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為幫助當地拔掉窮根,從最初的葡萄基地規劃到酒莊的建設發展等整個產業發展過程,楊凌的農科專家都給予了技術支持,如今烏海已成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以前種小麥和玉米等作物,每畝地年收入僅800元。現在每畝地一年光土地流轉費就有500元,種葡萄、在酒莊務工還另有收入。” 談起村子的變化,烏海市賽汗烏蘇村村民劉占林喜不自禁。


“寧夏80.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成功翻越脫貧路上的‘六盤山’,探索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精準脫貧之路,交出了一份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的創新答卷。” 寧夏回族自治區鄉村振興局局長趙曉東如是說。
不止陜西柞水、寧夏烏海。作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農高區,楊凌堅持以科技賦能產業振興為抓手,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國家隊”、科教融合”試驗田”、科技創新“領頭雁”、農業對外開放“總窗口”作用,深入推進區校融合、協同創新,形成了以創新驅動、示范引領農業現代化的新機制,培育出的動植物新品種被廣泛推廣到全國23個省區,累計為旱區培養、輸送農業專業人才30余萬人,開展楊凌現代農業科技培訓60多萬人次,培養了1.7萬名扎根農業生產一線的“土專家”;


創新建立了“大學、產業鏈企業、農科培訓、展會、媒體、科技特派員”六種推廣模式,探索形成“建設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做給農民看;開展科技培訓,教會農民干;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幫看農民賺”的科技扶貧和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機制,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2700項,在全國18個省(區)建成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350個,2022年示范推廣面積1.1億畝、推廣效益達283億元。在國內外建設20個上合組織實訓基地,深化了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的農業技術合作,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對外開放水平。
“科技創新助力上合國家減貧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我們所在的陜西楊凌農業示范區是農業科技促進減貧事業發展的‘樣板’地區,也是中國特色減貧模式的縮影。”上合組織睦委會副主席崔麗說。

???大鵬展翅,凌云飛揚。會場外,經過多日雨水洗禮的農高會D館熠熠生輝,上合組織相關國家國旗迎風招展,一幅開放共享的瑰麗畫卷正在后稷故里——上合之城徐徐展開,中國農科城將牢記支撐和引領干旱半干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神圣使命,揮動“科技的翅膀”,精耕“希望的田野”,為奮力建設農業強國、為上合組織和全球減貧事業發展貢獻更多“楊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