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發布 2023-06-12 16:41:49 點擊量:279
進入六月,正是西瓜成熟時。為了讓西瓜更甜,果農的生活更美,科技特派員奔走在一線。

“馬老師,您看看,這個情況我都沒辦法咧!”
6月5日中午,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西瓜種植戶張紅莉,拍了一張凋萎的西瓜苗照片,向科技特派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農)園藝學院研究員馬建祥發出“呼救”……馬建祥把照片放大又放小地端詳許久,然后把診斷結果趕忙發給了張紅莉。
專家成了農業的“操心人” 讓一方水土養好一方人

蒲城縣是陜西西瓜第一大縣,這里有個“西瓜大王”——郭銀科。他是當地的農技員,也是馬建祥組織優良種源落地蒲城的“中轉站”,負責農作物品種的篩選、繁育和推廣工作。
郭銀科手里種出的西瓜,絕對是西瓜界的“扛把子”。在馬建祥的指導下,郭銀科種出了“彩虹瓜”,3斤多的瓜就能賣50元,一畝地能賣5萬元。
能當“扛把子”是有原因的。能人郭銀科把馬建祥的心意揣摩得透徹,“我種瓜就用有機肥,蜜蜂授粉,堅決不用‘坐瓜靈’,想多掙錢,必須老老實實聽專家的話。”郭銀科說。如今,每年西瓜還沒下來,眾多回頭客就開始“電話轟炸”郭銀科。對此,郭銀科淡定得很:“我總得等瓜熟了才能賣,不然你吃著不好,明年誰還買我的呢!”

技術也要因地制宜,否則就會水土不服。2005年,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瓜農杜甫生聘請了山東的一位技術員教他種西瓜,但因為那位技術員對關中氣候不夠了解,技術“失靈”了——“當時也不知是咋了,種出來的瓜老有一部分果肉呈紫紅色,像注水西瓜似的,不能食用。”回想起來,杜甫生至今還郁悶。
當地農技干部給杜甫生推薦了馬建祥。“馬老師很快就來了,當時在地里走了一圈,就看出了問題,讓我從‘平畦’改為‘高壟栽培’,就這簡單的一步,我的瓜商品率提高了20%。”
在教授農戶怎么把西瓜種好的同時,好品種更是關鍵,馬建祥把他們研發的西瓜新品種農科大4號、農科大5號帶給農戶。“靠老品種、老辦法,絕不可能有這樣好的收成。”杜甫生興奮地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1-4月,農民們買走適銷的西農好種子來種;4—7月是收獲季,農民們拿著豐收的西瓜喜滋滋換成錢。在陜西的田間地頭,不同的西瓜品種與西農的研發代號一一對應,這些代號成為農民致富響當當的金名片。這背后,是馬建祥以及西農整個涉農團隊科技支農的付出。
改變舊觀念創品牌
要想富,不僅要掀開重山來造路,還要丟掉舊的思想包袱。
馬建祥心里急,農民守著一畝三分地,不能嘴上喊著苦,卻手上閑著、腦子空著。品牌意識,是馬建祥帶進官村的一股清風。
在馬建祥的帶動下,從2011年起,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各合作社的西瓜在對外銷售時,全都貼上了二維碼。消費者用手機掃一掃西瓜上的二維碼就能查詢西瓜種植戶、種苗來源等產前信息,施肥時間等產中信息,采摘時間、檢驗銷售等產后信息以及西瓜的產地信息等。種植戶通過二維碼對西瓜實行身份管理和標準化生產。這一招讓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出了無公害西瓜的獨有品牌。
此外,馬建祥還帶領官村農戶打造了“一品官村”的品牌,馬建祥認為,轉變理念,用好市場規律,能讓農產品從低端銷售轉向高附加值生產,從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走向全國。
改變舊觀念,是馬建祥作為一名西農專家常說常做的;全過程扎實推進現代農業,是他心心念念的。
2010年8月,在哈爾濱市雙城區水泉鄉的調研中,馬建祥發現,當地很多西瓜的皮上都有大型不規則的水浸狀斑,仔細研究后,馬建祥確定這些西瓜染上了西瓜細菌性果斑病,這種病通常因為在西瓜種子制種環節出了問題,對西瓜及農戶的傷害極大。
見不得農戶難過的馬建祥,回到學校就著手制定相關標準,經過5年努力,馬建祥主持制定了國家標準《西瓜種子產地檢疫規程》,從源頭提升了我國西瓜種子質量,同時還主持制定陜西省地方標準《西瓜塑料大棚栽培技術規程》,有效提升了陜西省大棚西瓜栽培標準化水平。
鄉村振興,要有眼界、有思路、有方法,馬建祥教會農民用標準和理念做大做強農產品。
就這樣,26年來,馬建祥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脫貧致富,鼓起了腰包。
汗水滴在哪里,哪里就會長出希望的種子。
如今已經是陜西省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的馬建祥說:“農民現在對科技的需求越來越大,對科技特派員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這讓我們更感到身上的責任與壓力。只有提供最好的科技服務,才對得起他們的喜愛,對得起科技特派員這個身份。”
2023年高考結束啦!走出考場的一刻,恩施學子說想旅游、考駕照…
德州:智能農機“秀” 科技“慧種田”
河北好人 劉國華:科研工匠30年如一日矢志創新
做大海外引才“朋友圈”,城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暨人才工作站正式...
科技創新助力文物保護 多項成果和技術突破推動文物領域科技進步
這個小村子為何能走出300多名大學生?
新疆阿克蘇市:無人機助力春耕 麥田管理盡顯“科技范兒”
“科技范兒”十足 新疆阿克蘇市北斗導航智能播種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