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7 15:23:15 點擊量:4026
農視網三農青島訊:夏收時節,行走在青島的鄉村沃野和金黃麥田,豐收景象躍入眼簾,處處洋溢著農民對夏糧豐收的開心、搶收進度的放心、曬糧有保障的安心!
截至6月20日,青島市340多萬畝小麥機收作業圓滿收官,標志著我市夏收全面完成。得益于今年的種糧好政策、綠色增糧先行示范以及農民朋友的辛勤耕耘,全市小麥喜獲豐收。據農情調度,今年我市夏糧面積同比約增2%,預計畝均單產同比約增2%、總產同比約增4%,實現了小麥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

堅定扛牢壓實“國之大者”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青島堅持把糧食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和頭等大事,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主動對接國家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狠抓小麥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克服冬小麥晚播、春旱、農資價格上漲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從調整種植結構,到開春后狠抓促弱轉壯彌補前期影響,各項措施綜合發力,以穩產保供為基礎,扛牢“國之大者”這一根本。
田管實,攻堅克難奪豐收。實施農技推廣“穩產保供·四季行動”,組織1000余名農技人員下沉一線開展技術指導;高質量完成340多萬畝播種任務;科學應對多次寒潮天氣不利影響,小麥安全越冬;春季肥水運籌、病蟲防控措施到位,確保小麥充分灌漿,籽粒飽滿。建成完善病蟲遠程智能監測數字平臺,啟動小麥條銹病日報告、零報告制度。統籌資金開展小麥穗期“一噴三防”385萬畝次,牽頭建立膠東經濟圈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協作聯盟,大力推廣“一防雙減”“一噴多促”綠色防控技術。

保障足,強農惠農政策抓落實。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補貼4.87億元,受惠農戶50.1萬戶。發放農業機械補貼資金1250萬元,小麥、玉米政策性保險由種植險過渡到完全成本險,將大豆納入政策性保險。2022年起,將高標準農田畝均建設標準由1500元提高至1950元。
“五良”融合激活綠色增糧新模式
在全國率先開展“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建設,創新打造“五良”融合的高標準現代化糧食生產綜合示范樣板,“產學研推用”多方協同實施“超噸半糧”技術攻關,探索糧食產能由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的實踐路徑,助推糧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出臺建設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意見,配套制定19條推進措施,計劃3年內建成10個綠色增糧先行示范區,首批7個已經啟動建設。探索糧食大面積綠色均衡增產“五六七”新路徑,輻射305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主糧作物基本達到“噸糧”水平;集成應用耕地地力提升新方式、綠色高效新品種、綠色增產新技術、綠色高精新機械、智慧管理新模式等。

用好“科技利器”,探索開展小麥玉米超高產攻關試驗,推廣糧油、糧豆輪作間作。抓住“兩個要害”,大力推廣深翻深松、旋耕免耕、激光整地技術,探索種養循環模式;在全國率先創設“種子金”,先行區內實現主糧作物良種覆蓋率、種子包衣(拌種)率達100%。
拓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服務,集成應用作物栽培、綠色生產、收儲加工等關鍵技術和智能裝備,建成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糧食烘干、倉儲物流、展銷加工中心,推動糧食生產向現代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農業插上科技“翅膀”。

多措并舉保夏糧豐產顆粒歸倉
今年青島“豐收答卷”令人振奮,豐收背后的智慧和汗水更令人鼓舞。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多措并舉,全力保障“三夏”生產順利開展,實現夏糧豐收到手、顆粒歸倉。
強化高端智慧農機推廣,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發展應用農機作業智能監控系統。全市組織小麥聯合收割機8000多臺,玉米精量播種機2.8萬臺投入夏收夏種,機收率100%。做好農機跨區作業通行服務保障工作,開通24小時服務保障熱線,發放跨區作業證1200余張,開通“綠色通道”,確保農機跨區轉運通暢。會同氣象部門做好麥收期間天氣預報。

統籌開展搶收搶種,覆蓋全部產糧鎮村的農機作業應急服務體系,公布全市6個24小時服務保障電話,協調解決“三夏”搶收搶種困難問題。儲備100余臺糧食烘干設備和機關大院、社區廣場等各類晾曬場所1萬余處,積極應對災害性天氣不利影響,確保顆粒歸倉、豐收到手。
夏種一粒子,秋收萬擔糧。當前,我市加快推進秋作物播種,各類播種機具忙碌于鄉村沃野,據農情調度,全市夏種已過七成,夏管隨之全面展開。放眼青島廣袤田疇,農業生產方式、組織方式發生深刻變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田間地頭激發出澎湃動能,“青島糧倉”的根基越來越穩。

內容來源?| 市農業農村局
記者:郭寧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全面鋪開 四川7個試點縣(市、區)將完成驗收
山丹縣5.2萬畝紫花苜蓿迎來頭茬收割
天津武清承接疏解非首都功能 年度項目已超額完成
【媒體看山丹金張掖】山丹:全面完成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365...
“十四五”全國新增建設用地壓減約300萬畝
【記者走三夏】搶抓晴好天氣 力保顆粒歸倉
五星推薦:從平鄉首屆星空啤酒音樂季到萬畝花海線路
天津濱海新區農民們不誤農時 確保適收快收顆粒歸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