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臺江 2023-06-29 11:36:31
2022年7月下旬,臺盤鄉臺盤村舉行一年一度“六月六”吃新節籃球賽“火爆全網”,被網友親切稱為“村BA”,得到了社會各界、國內外主流媒體的高度關注和積極評價,被央視評論員贊譽為“觀察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窗口”。尤其是今年3月25—27日在臺江縣臺盤村舉辦的貴州省首屆“美麗鄉村”籃球聯賽總決賽,在3天4場比賽里,現場觀看人次超10萬人次,全國超過200家媒體進行網絡直播和報道,全網瀏覽量超過31億人次,臺江縣累計接待游客達到18.19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16萬元。
近年來,臺江縣以“美麗庭院經濟工程”建設、寨富驛點、民族團結食堂3個有力抓手全面推進鄉村庭院美化行動,截止目前,社會各界投入資金1238.68萬元,建成微菜園、微花園、微果園12068個,創建28個鄉村庭院美化試點村,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民收入雙提升目標。

堅持規劃統領,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沒有規劃引領,不“打好提綱”,難免會在建設中出現偏差,在發展中存有遺憾,甚至出現失誤、差錯。美麗鄉村不是標準化的產品,也不是一張白紙,不可能千村一面,也經不起“反復涂改”。
每年村“BA”開打前,臺盤村村內熱愛籃球運動的男女老少自發成立籃球協會,組建賽事組委會,制定《賽事方案》,從賽事前到賽事后都做了充分的考慮。開展鄉村庭院美化行動,就要認真學習每屆村“BA”的組織經驗,要從全局上做好規劃,大到面上農業帶、產業群的規劃,中到村落空間布局、村莊產業規劃、村容村貌改造,小到房前屋后種什么花、栽什么樹,都需要堅持規劃先行,謀定而后動,真正做到為農民而變、為農民而改。施洞鎮崗黨略村充分對接上位規劃,全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農房建設、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整治和紅色文化傳承,建成民族團結食堂、村集體鄉村菜園、姊妹客棧、紅軍驛站、加工作坊、休閑旅游庭院,蔬菜種植庭院、果樹苗圃庭院、農事體驗旅游線路和紅色研學基地。按照每個區劃庭院的面積、形狀、位置,科學規劃設置,優化庭院結構,制定合理的庭院經濟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嚴格按照方案要求,將庭院建設成微觀與美觀相結合,紅色與特色相融合,發展與增收雙豐收的新路徑。

堅持農民為主,發動群眾廣泛參與。
臺盤村村“BA”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由眾人商量”的原則,2022年賽事,先后召開4次村民代表大會對“村BA”賽事進行討論,從賽事宣傳、賽事組織、獎品至每一項工作都是由臺盤村的村民來負責,營造出了村“BA”就是臺盤村村民自己的事的氛圍。鄉村庭院美化行動是一項持續長久、涉及群眾廣的工作。要利用鄉村庭院美化行動改變群眾落后的生活、生產觀念,需久久為功,需發動群眾積極廣泛參與,只有村民從心底上認識這是自己的家園,鄉村庭院美化行動才能彰顯活動。今年來,老屯鄉長灘村將“院壩協商”作為推進庭院建設的主抓手,通過把美麗庭院建設相關內容納入協商議題,利用籃球場、踩鼓場、涼亭、文化長廊等議事平臺召開院壩會,充分聽取群眾關于自身庭院建設的意愿,結合農戶房屋實際條件確定庭院類型,同時將收集到的問題困難按缺資金、缺勞力、缺技術等分類整理,逐一協調資源解決。截至目前,長灘村協調解決資金問題31個15萬余元,開展庭院建設技術培訓56次,創新了“共享庭院”工作機制。

堅持建章立制,形成群眾自覺參與。
為舉辦好村“BA”臺盤村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臺盤村村“BA”村規民約》,并逐家簽字蓋手印認可,臺盤村村民為維護好“BA”這張名片,能按照約定規范好自己的行為。分田到戶后,村民與村集體組織的關系逐漸松散,村集體組織管理不到群眾、指揮不動群眾的問題還較為突出,“你喊你的我做我的”。在推進鄉村庭院美化行動時,部分村存在的難點、堵點問題總是不能解決或解決不好,如,群眾散養家禽、房屋周邊堆放雜物、上公廁行為不規范等。各村級組織要充分爭取寨老、鄉賢、致富帶頭人等支持,力爭把在鄉村庭院美化行動中的難點、堵點問題納入村規民約,只有形成每個村民都是“監督員”“管理員”,才能確保鄉村庭院美化行動取得實效。臺拱街道紅陽村積極爭取鄉賢支持(本村退休干部、在職干部、致富能人)建立“紅陽村美麗庭院鄉賢基金”,利用基金對環境治理好,開展美麗庭院經濟建設的農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帶動群眾廣泛開展環境治理和發展民宿旅游產業,今年“五一·姊妹節”期間,紅陽村接待2.36萬余人,創收9.2萬元。
來源 鄉村振興局
全國和美鄉村籃球大賽(村BA)在貴州臺江揭幕
河北南宮:電商“引擎”拉動鄉村振興加速跑
天??h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幫扶工作培訓班開...
天祝縣舉辦“三抓三促”行動知識競賽預賽
3—5年、1.5億畝次,農業農村部印發“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
第四屆洛陽鄉村文化旅游季宜陽分會場啟動儀式舉行
【凝神謀發展 實干興隴原——“三抓三促”行動進行時】涼州區康...
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讓群眾喝上“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