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09:30:0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基礎支撐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南京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立足南京市情和“三農”實際,“五化協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五村共建”打造都市田園鄉村,“以人為本”啟動和美鄉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中國式農村現代化之路。

城鄉融合開新局
南京市七郊區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鄉村人口123萬多人,分別占全市86.8%和13%。與同類城市一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現象也曾長期存在。2012年以來,南京市徹底摒棄工作中長期存在的城市偏好,牢固樹立城鄉發展一盤棋理念,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公共資源合理配置,逐步形成了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城鄉一體規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城鄉,規劃先行。從“十二五”開始,南京市通過城鄉規劃、產業發展、要素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五個一體化”協同推進,逐步形成了“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總體發展格局。
在做好城市總體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修編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全市鎮村布局規劃,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以行政村為單位加快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以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村莊為重點編制自然村村莊規劃,促進村莊空間、生態、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發展有機融合。2020年,南京市依托在寧高校院所和城市規劃團隊,深入開展“共繪蘇鄉”規劃師下鄉活動,設立了10多個鄉村規劃師工作站,通過陪伴式規劃、全過程服務,促進鄉村規劃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
“鄉村規劃必須接地氣、有溫度”,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小城鎮與鄉村分院院長張川說,鄉村規劃師應該做一名“赤腳醫生”,而不是“專科醫生”,鄉村規劃事無巨細,包括農業種植、農村建筑、生態環境、人文習俗等方方面面,這些都對規劃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規劃師工作站把城市專業技術、人才資源與鄉村現實需求精準對接,成為城鄉交流的新平臺和農村發展的“加油站”,為鄉村建設找準發展定位、為城鄉融合提供個性化的落地實施方案。
近年來,南京市堅持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的重點放在郊區農村,市區兩級財政年投入鄉村振興資金規模持續增長,2022年合計安排資金超280億元,率先實現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使農村全面具備了現代生活條件。如今的南京,軌道交通區區通、公交線路村村達、通訊燃氣戶戶有、區域供水全覆蓋。全市域創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涉農區三甲醫院全覆蓋。鄉村地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95%,在全省率先實現城鄉基礎養老保險、醫保、低保同標并軌、同步提升。
要素一體配置,集體建設用地市場化。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向改革要動力,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按照中央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要求,認真學習浙江深化農村改革成功經驗,南京市以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為突破,積極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2010年開始,南京市搶抓國土資源管理轉型創新試點機遇,實施節約集約用地“雙提升”行動計劃,大力推進“萬頃良田建設工程”。以土地綜合整治為突破口,在六合區竹鎮等9個試點鎮街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盤活農村集體建設用地10多萬畝,形成耕地得保護、產業得集聚、生態得提升、發展得空間、農民得實惠的共贏格局。深入開展戶籍制度改革,在主城區和郊區實現戶口通遷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自主自愿進城落戶。積極為城市工商資本下鄉開通“綠色通道”,持續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讓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19年,南京市溧水區、高淳區被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承擔起了探索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等改革試點任務。目前溧水區已入市交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7宗135畝,出讓總價9200多萬元;高淳區入市交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9宗64畝,出讓總價4500多萬元。
在高淳區漆橋街道高崗村,高淳建發集團以1208萬元獲得3宗閑置地塊40年的使用權,牽手清華大學打造具有田園學術氣息的“高崗·清華村”。“除土地增值收益調節金和鎮街留存外,高崗村拿到的凈收益超過700萬元,其中三分之一用于村民分紅,最多一戶分到了5.7萬元,三分之二入股城建公司,每年保底分紅5%”,茅山行政村黨總支書記何玉寶告訴記者,在原本偏遠的傳統農區,高崗村村民也能成為擁有租金、股金和薪金的“三金農民”,開心得合不攏嘴。
試點過程中,溧水區及時出臺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管理辦法為主導,以收益調節金征收、收益管理、使用權抵押貸款等規則為配套的“1+3”政策體系,保障了土地入市規范有序。“在調查摸底和確權登記頒證的基礎上,健全完善入市制度體系,形成就地入市、異地調整入市、宅基地集中整治入市等多種靈活入市模式,多元實現入市土地價值,這是溧水、高淳兩區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方面的成功經驗。”南京市發改委規劃處副處長趙晨說。三年多時間來,溧水、高淳兩區積極搭建入市平臺、出臺入市政策、規范入市程序,有效保障農民權益,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加快釋放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長期沉睡的價值。
生態一體核算,農村“兩山”資源價值化。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強調,要全面彰顯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如何顯化鄉村生態價值,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需要尋求超越GDP的核算指標,體現自然生態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類福祉的貢獻。
南京市“六山一水三分田”,山、水、林、田、村交融,優良的生態基底和自然資源稟賦為全市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產品,也是南京作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顏值擔當。近年來,南京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體系、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通過加大美麗鄉村和生態保護區建設力度,進一步釋放生態資源價值,初步打通了自然資源變資產資本的價值轉化渠道。
2020年,高淳區以“綠色標尺”為引導,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布了全國首個縣區級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標準體系,成為唯一參與GEP核算國家標準制定的區縣,被生態環境部正式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GEP直觀的數據反映了生態產品的價值,讓生態家底有了“價格標簽”,讓人們清晰地認識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對全區域生態系統的價值作用。
為了解決農業項目難融資、生態資產難評估、評估結果難應用等一系列問題,高淳區創新推出“GEP生態價值”貸款。2022年9月,椏溪國華水草栽培專業合作社用其經核算的1108萬元栽培基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質押登記,獲得了高淳農商行發放的100萬元貸款。合作社理事長汪桂伢介紹說,生態系統價值核算點“綠”成金,生態價值貸作為金融產品創新,及時解決了合作社水環境治理的資金需求,拓展了水草栽培業及螃蟹生態養殖業發展空間。今年合作社進一步擴大了水草種植面積,總量已達到2000畝,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提升。
溧水區作為首個“江蘇省碳達峰目標下綠色城鄉建設試點區”,深入開展省級自然資源領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形成全省首個附帶投資發展和生態保護監管協議的土地出讓案例,并率先探索地表水水權機制改革,均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近年來,“綠色南京”建設深入推進,通過實施綠色通道、江河湖防護林、荒山造林、林業產業、郊野公園建設、村莊綠化等林業工程,累計新增各類造林136萬畝,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木覆蓋率提升到31.95%,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綠色銀行”蓄寶于林、藏富于民,讓綠色生態成為驅動發展、創造效益的重要資源,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景觀效益有機統一、相得益彰。

都市田園譜新篇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扎實推進鄉村建設,讓美麗鄉村成為現代化強國的標志、美麗中國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與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美麗鄉村建設基本同步,南京市通過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康居鄉村、美麗鄉村、田園鄉村建設,逐步描繪出有形態、有韻味、有溫度、有質感、有活力的都市田園鄉村新畫卷。
康居鄉村全域覆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推進農村現代化發展,首先要夯實綠色家底、優化提升鄉村生態環境。2011—2013年,南京市率先開展村莊環境“六整治六提升”,重點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亂堆亂放、工業污染源、農業廢棄物、河道溝塘,著力提升公共設施配套、綠化美化、飲用水安全保障、道路通達、建筑風貌特色化水平和村莊環境管理水平,全域7000多個村莊全面完成整治,建成了一批康居鄉村。2015年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在寧聯合召開了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現場會,充分肯定了南京農村環境整治的先行經驗。
2018年以來,南京市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三年整治”和“五年提升”行動,加快康居鄉村建設提檔升級,實現全域覆蓋。著力做好“五個加法”,一是“分類規劃+分層推進”,做到統籌規劃、因村制宜,突出重點、全面整治;二是“垃圾分類+村莊清潔”,農村垃圾分類全域推進、垃圾減量化成效明顯,村莊清潔行動常態開展、到邊到底;三是“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戶廁應改盡改,下水應接盡接,污水無害處理自然村覆蓋率達到90%以上;四是“公共空間+美麗庭院”,村口節點和公共空間全面整治提升、面貌煥然一新,10萬多個美麗庭院成為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五是“農民主體+長效管護”,通過人人參與、戶戶行動,做到“門前三包”與專業管護相結合,實現環境共建、全民共享。
在棲霞區龍潭街道馬渡村,只見整治過的生態河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我們在河道治理的基礎上推行魚水共養生態管護模式,由村民‘分包’河道,放養魚苗、捕撈水草,齊心協力把家門口的水管好”,馬渡村黨總支書記吳春林介紹,“魚水共養”解決了河道水草蔓延頑疾,“民治民享”充分激發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水清了,魚肥了,該村不僅每年能節約12萬元的水草打撈成本,還有價值約18萬元的成魚可以讓每戶村民領福利。
在溧水區晶橋鎮,村口、門口、塘口綜合整治和村莊潔化、綠化、美化“三口三化”縱深推進,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組織村民實施整治管護工程,通過共建共享、共管共治,讓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農民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三分建、七分管。目前南京市正在大力推行村莊河道、道路、綠化、垃圾和公共設施“五位一體”的綜合管護模式,將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指標納入了鎮村高質量發展考評體系。在全市推廣農村人居環境“紅黑榜”“月月賽”做法,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同時動態化徹底消滅鐵路干道沿線、河道兩岸、村莊周邊等衛生死角。創新黨組織結對共建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村委會、集體經濟組織等多方作用,做到全民參與、常整長清,實現全域康居、處處宜居。
美麗鄉村五美并舉。10多年來,南京市統籌推進美麗鄉村示范村、宜居村、特色田園鄉村、田園綜合體和民宿村“五村共建”,按照空間優化形態美、綠色發展產業美、創業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態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五美”標準,對所有規劃發展村進行高質量綜合性打造,建成500多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示范村,打造出8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形成“點上有特色、線上有風景、面上百花園”的全域美麗鄉村新格局。
江北新區盤城街道2020年以來全面開展“四清、四拆、四整治”,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大提升,建成了14個美麗鄉村宜居村、4個水美鄉村。作為美麗鄉村精品示范村,渡橋社區王家渡村在精細化做好村莊規劃建設的同時,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和水環境綜合整治,建成風景宜人的農田林網大地景觀和水清岸綠的生態河道。通過盤活古滁河渡口文化資源,舉辦“盤城葡萄節”品牌節展活動,每年接待市民游客數萬人,成為江北新區的“都市花園”。
在串點成線、串珠成鏈的基礎上,南京市逐步推進美麗鄉村片區化、組團式發展。2017年起著力建設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打造了6個“示范村+農業園+旅游點”三位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片區。江寧區溪田田園綜合體與民資投建的七仙大福村實現聯動發展,以湖熟錢家渡周邊水鄉聚落為代表的十大聚落建設逐步推開,農文旅居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示范片區漸趨成熟。
美麗鄉村建設為美麗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為適應旅游市場本地化、城郊化、鄉村化新常態,南京市以民宿村建設為載體,將50多家符合條件的美麗鄉村、創意農園納入黨政機關會議定點單位,10多個民宿村成為職工療休養掛牌基地,給鄉村民宿業發展增加了相對穩定的優質客源。
“我們龍尚民宿村2021年初完成提檔升級,目前有社會資本運營和村民自建自營民宿14家、客房286間,節假日常常一房難求”,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村黨委委員劉迎介紹,龍尚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發展出集民宿、紅色教育、親子采摘、音樂節、國際馬術俱樂部等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綜合體,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2萬人次,創收近600萬元。美麗鄉村“小民宿”撬動了美麗經濟大發展,2022年,南京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達34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40億元。
目前,南京市已建成2300多個美麗宜居鄉村,建成水美鄉村193個、綠美鄉村1098個,擁有7個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3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江寧區創成首批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高淳、溧水、浦口、六合區建成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到今年底,全市將建成美麗宜居鄉村2800個左右、覆蓋率將達到54%(搬遷撤并類村莊除外),美麗鄉村已經成為南京精美的城市名片和彰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品牌。
田園鄉村特色彰顯。2017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提出,要把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作為促進鄉村復興的戰略抓手,突出特色產業、特色文化、特色生態,塑造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建設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
鄉村之美,美在特色、貴在特色、難在特色。南京市田園鄉村建設充分挖掘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特別注重打造原生的田園風光、原真的鄉村風情、原味的歷史質感。
初夏時節,在浦口區永寧街道,300畝薰衣草競相開放、游客紛至沓來,船在河上走,景在岸邊游,一船一水一路花,盡顯詩情畫意。“永寧有四分之一的近山丘陵,四分之三的圩區風景,生態優勢顯著”,永寧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陳旸介紹,在張圩、草場圩、三合圩、復興圩50平方公里的區域,永寧街道著力打造地域農業色塊和季節農業色帶,形成了五彩紛呈的田園景觀、濕地景觀,春賞萬畝油菜花、夏賞萬畝荷花、秋賞萬畝水稻,彰顯了老山腳下、滁河岸邊大農業特色景觀。
鄉村建設過程中必須加強古鎮、古村落保護,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下,對傳統建筑、歷史遺存進行保護與修繕。對此,高淳區固城街道花山村黨總支書記何臘保深有體會,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過程中,明清老宅建成了“蔣山書舍”,保賢局、圣德戲樓、何氏宗祠等古建筑重煥光彩,馬家壟小學遺址變成了“馬家壟1953”村民文化閱覽室。“我們這里是南京市保護得最好的古村落之一,也是田園水鄉網紅打卡地,歡迎大家前來欣賞田園風光、探究田園建筑、體驗田園生活。”何臘保說。
從2017年至今六年間,南京市全面推進都市田園鄉村建設,已建成65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同時,圍繞“村莊-聚落-片區”3個尺度空間,江寧西部、浦口環老山、溧水紅色李巷、高淳慢城等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建設也在全面鋪開,努力做到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推進,全面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和美鄉村探新路
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和美鄉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的實踐路徑。浙江經驗表明,和美鄉村既要求塑形、更要求鑄魂,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在美麗鄉村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的基礎上,必須更加注重農民共富之“和”、鄉風文明之“和”、治理效能之“和”。
產村融合,夯實鄉村振興根基。都市型現代農業是南京農業鮮明的特色定位。近年來,南京市立足資源稟賦,以“鏈”破局,聚焦綠色蔬菜、精品蟹蝦、南京鴨等八大農業主導產業,構建起以優質農產品為基礎、衍生加工業為重點、都市休閑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南京國家農高區和國家農創中心兩大平臺引領作用,著力打造綜合功能強、科技裝備強、經營主體強、產業效益強、競爭能力強的都市現代農業強市。
依托大都市、大市場,目前南京已建成創意休閑農業景點(區)500多個,全市有綠色優質農產品570個,“金陵味稻”“食禮秦淮”等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成功舉辦18屆的“南京農業嘉年華”已成為全國休閑農業三大品牌之一,累計吸引市民游客800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15億元。
“10年前黃龍峴還是個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江寧街道牌坊社區黨總支書邢有明介紹,2013年開始,通過與江寧旅游產業集團合作,黃龍峴突出茶產業發展,建立了茶業種、管、養、采、炒標準化體系,成功培育了黃龍峴“龍針”“龍毫”兩大品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帶動鄉村旅游發展,打響了“金陵茶文化休閑旅游第一村”的產村融合品牌。
與全市美麗鄉村建設相同步,各涉農區不斷豐富鄉村經濟業態,因地制宜發展創意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民宿等產業,一大批村莊成為網紅明星村。譬如,吃住行游購娛一體的鄉村輕度假基地,浦口區不老村已經成為市民近郊度假的首選;溧水區傅家邊立足特色農業舉辦的草莓文化節銷售火爆,傅家邊梅花節人氣直追紫金山梅花季。
產業興則鄉村興。鄉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市民下鄉、企業興鄉、能人回鄉方興未艾,大學生和城市創客到農村創新創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蔚然成風。美麗鄉村示范村農民收入高于全市平均7000多元,農家樂和民宿經營戶戶均年收入超過25萬元。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農村宅基地和農民住房大幅升值,農民財富積累跨上新臺階,財產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同步增長。2022年南京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47萬元,同比增長6.0%,城鄉收入差距連續十年縮小。隨著城鄉共同富裕步伐進一步加快,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住鄉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弘揚新風正氣,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鄉土中國是中國的底色,農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根基所系。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厚德載物,家國文化的天下為公、精忠報國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建設和美鄉村,必須堅守、保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激活鄉村的文化價值。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區作為“中國民歌之鄉”的文化名片。“蜚聲世界的經典民歌《茉莉花》采風地就在金牛山腳下,其母曲鮮花調傳唱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六合區金牛湖街道主任陳萬明介紹,他們在以山子林村為代表的田園鄉村創建過程中,十分注重凸顯茉莉元素,以“歌”為魂,邀請“鮮花調”第六代傳承人定期進行民歌展演,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和”文化,培育崇德向善、和諧和睦的家風民風。
圍繞和美鄉村建設要求,南京市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農耕文化、紅色文化。溧水李巷村新四軍活動舊址和紀念館成為省市掛牌的紅色教育培訓基地,打響了“蘇南小延安”品牌;六合“農民畫”、高淳“跳五猖”、浦口“手獅舞”等鄉土文化活動,活化了非遺、傳承了民俗、讓人們記住了濃濃的鄉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入腦入心。在江寧區湯山街道阜東村,“文化+文明”吹出時代新風,戶外顯示屏、村頭“云喇叭”、移動小視頻,小品表演、名嘴宣講……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活動正在熱烈開展。據活動志愿者介紹,村里在春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點前后都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文明實踐活動。村民讀書會人頭攢動,“最美家庭”“移風易俗”等評選活動激發了村民的參與熱情,厚植了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文明鄉風。

作為“天下文樞”和“世界文都”,南京市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城市文脈與鄉村印跡互融互通。江寧楊柳村等5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高淳漆橋村等62個村入選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浦口瓦殿村等21個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鎮。現如今的南京農村,山水之間處處展現出深厚的文都底蘊與靈動的和美村韻。
四治融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近年來,南京市堅持黨建引領、“四治融合”,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以智治提效能,全面推行文明誠信積分制、小微權力清單制,創新“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放權于民,問計于民,才能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在善治鄉村建設過程中,南京市打造了商量書房、鄉賢議事堂、村民理事會、婦女議事會等一批議事協商平臺,創新“和事佬”“螞蟻治家”等小微工作室,常態化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活動,讓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為“主人翁”。
“我的積分換了10斤大米和一桶油!”江寧區湖熟街道河北社區的居民高興地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用誠信積分兌換的日常用品。河北社區新鄉賢聶小鳳老師說,社區探索實行“家庭誠信積分”制度,用文明誠信積分卡記錄村民點滴進步,讓鄉風文明有“鏡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標桿”可比,引導村民崇德修身,有效激發了鄉村治理新活力。
在浦口區永寧街道東葛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指揮分中心,70多個智能探頭24小時不間斷地開展著遠程巡查,“我們將社區劃分為四個網格,對基層治理六要素人、地、事、物、情、組織進行數據匯總,全社區1222戶、3429人、293個重點服務對象及4個在地企業的動態變化在電子大屏上一覽無余。”東葛社區黨總支書記朱遠剛介紹。網格數字化治理不僅實現了信息數據共建共享,也進一步推進了鄉村治理能力提質增效,通過下沉管理、及時處置,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
類似河北社區“積分制”和東葛社區“網格化”這樣的鄉村善治實踐在南京鄉村已遍地開花。江寧區“精準分類優治理,多治融合促振興”做法入選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六合區橫梁街道三友湖村等10個村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江北新區大廠街道新莊社區等16個村(社區)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鄉村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治理效能的不斷提升,夯實了南京連續三年入選“中國最有安全感城市”的基層基礎。
從“康居鄉村”到“美麗鄉村”,再到“田園鄉村”,新時代南京農村經歷了三次迭代蝶變,在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地方特色。南京市農業農村局一級調研員陳佩弦表示,下一步,南京市將與時俱進,在新起點上高標準對標對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統籌謀劃和美鄉村建設總體布局和路徑舉措,著力打造一批農業高質高效、農村樂居樂業、農民富裕富足、鄉風和諧和暢、城鄉融合融通的和美鄉村示范樣板,為中國式農村現代化繼續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
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安徽太湖縣北中鎮將軍村改...
農業農村部關于對整頓清理農民合作社“空殼社”“僵尸社”建議的...
農業農村部:繼續加大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對葡萄生產機具推廣...
安徽省農業農村廳關于2023年上半年變型拖拉機專項整治工作情況的...
敦煌市加快農村文體設施建設步伐 豐富群眾生活
鄉村旅游帶“火”美麗經濟 馬鞍山村扮靚田園引客來
河北邯鄲復興區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美麗鄉村全覆蓋
山溝溝“變身”美麗花谷——大馬營鎮焉支花谷項目建設全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