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洛寧 2023-07-10 14:26:58
有人說,有兩樣東西別人搶不走:一是吃進肚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里的詩意。而這兩樣,洛寧都有!美食美景、詩意風情——“洛寧味道”系列片將帶你品遍洛寧美食,快來一飽眼福吧!
酸 牛 肉
洛寧酸牛肉是洛寧縣的一道特色菜,屬于豫菜系列;該菜品爛而不化,入口酸,回味香。
20多年前,洛寧縣城西白師傅在村邊開了一家有4張小桌的燴面館。1992年冬,白師傅正在忙碌,兩名客人嫌牛肉太涼,讓給他們“熱熱再吃”。白師傅將牛肉放入鍋中,加上高湯調料,不料放醋時失手倒多了,牛肉味道頓時變得特別酸。
白師傅怕客人不滿意,把牛肉端上桌后,便站在一旁觀看。沒想到,客人吃后非常滿意:“在別處還從沒吃過這樣的酸牛肉,好吃!”客人走后,白師傅又做了一碗偏酸的牛肉,一嘗味道還真不錯。第二天,他就在店外打出了酸牛肉的招牌,一直流傳至今。
燴 面
中原燴面,洛寧縣回族鎮中原村一大特色美食,更是洛寧一道別具特色的面食。位于中原村的回族風情一條街,專營以燴面為特色的面食,故被洛寧人親切地稱為中原燴面,它以面薄、湯鮮、肉嫩的獨特品質,名揚周邊地區。
洛寧中原村人樸實無華,純正的中原燴面是用牛肉高湯做成,煮好的燴面上,覆蓋著幾片薄薄的原色牛肉片,碗里飄著清香。洛寧當地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喝點湯,吃點面,牛肉醇香滿口旋,打著飽嗝賽神仙,埋頭吃,頭冒汗,哧溜哧溜懟一碗”。
涼 粉 湯
洛陽人早上愛喝湯,什么牛肉湯、羊肉湯、驢肉湯、豆腐湯等等,唯獨洛寧還有一道特色早餐——涼粉湯,再在涼粉湯里放些牛肉丸子,就成了牛肉丸子涼粉湯。
相傳,清同治二年(1863年)秋天,一個魯山姓馬的回族男子因家鄉遭災逃難到洛寧縣的王范清真寺,臨時幫寺里燒水混口飯吃。這一天,恰逢王范集日,馬某出寺到胡同轉集市,回清真寺時,看見胡同口劉善人家門口房檐下幾個人端著碗在吃飯,里面有餃子,卻不知碗里別的東西是啥。他悄悄問了一位婦女才知道這叫涼粉餃子,原來洛寧人逢年過節愛做涼粉餃子,這也是一大發明。回到寺里,他暗想,王范街開有幾家牛肉湯館,咱為何不開一家店賣涼粉湯呢?他說干就干,沒想到他竟“一炮打響”,如今涼粉湯已成為洛寧人最喜愛的早餐之一。
漿 面 條
漿面條,是洛寧人普遍喜食的一種風味小吃。漿面條制作簡單,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因而自古以來流傳不衰,成為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據說清朝末時期洛陽一窮戶人家,將撿來的綠豆磨成豆漿,隔了數日,發現豆漿發餿變酸,倒了舍不得,連磨豆的工夫都沒賺回來,遂胡亂丟了些菜葉,熬成糊狀,一吃味道鮮美,后來家家效仿,流傳開來。花上個三五分錢兒,上街舀兩瓢酸漿,回家做成漿飯,稠稠的,一鍋飯養活一大家人,實在!
糝 湯 菜 角
菜角是人們都熟悉的一種特色面食,在河南的一些地方,一般有二月二、端午節炸菜角、吃菜角的習俗。然而,在洛寧,有一種菜角卻顛覆了人們的想象。它像餃子而又不是餃子,不是炸著吃,而是煮著吃,而且配有玉米糝湯。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戶人家,有個聰明的小媳婦,這一天,家里人都去地收麥子了,去之前看到家里沒饃了,就交待她發面蒸些饃。可是,忙完家務的小媳婦實在是太累了,迷迷糊糊睡了過去。一覺醒來,眼看去地里干活的家人就要回來了,可自己還沒有發面,再去忙著發面已經來不及了,一想到干了一天活的家人沒有饃吃,小媳婦打心眼里著急。她看看地上放的莧菜和灰菜,忽然有了主意,把和好的面搟成一個個大皮,將菜包進去,又熬上稀稀的玉米糝湯,家人吃完后,都覺得非常好吃。慢慢的,小媳婦做的糝湯菜角就在鄉間傳開了,鄉親們爭相學習糝湯菜角的做法。
各部門積極保障端午假期平安有序出行
兩部門會商調度端午節及梅雨期防汛工作
聽文物講故事·端午丨古代名畫帶你解鎖端午“斗草”
時政微觀察丨端午尋根 文脈綿長
這個端午,瑞金有你好玩的!
廣西融安包粽子縫香包迎端午
“最火端午”接棒“最火五一” 年輕人在兩小時旅游圈找下個“淄...
農家院里過端午|聊一聊端午節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