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1-08-23 09:34:48
編者按:大學生邵亮亮返鄉創業,帶領家鄉百姓領辦合作社,多元化發展,融合一二三產業,調整種植業結構。合作社發揮獨特優勢,與科研院校對接,與企業聯合,按照“合作社+生產基地+小農戶”的運作模式,圍繞西蘭花、高粱、甜玉米、大豆等多種經濟作物做文章,實施了西蘭花產業脫貧項目、高粱制種與粗加工項目,實行了甜玉米訂單種植,不僅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而且拓寬了農民就業新渠道。通過帶地入社、二次分紅、吸納再就業等多種形式增加成員收入,帶動貧困戶徹底脫貧。
一、基本情況
梨樹縣聚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梨樹鎮北夏家村,合作社現有社員53人,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26人,其中:吉林農業大學農學碩士1人、農學學士1人、植保學學士1人。擁有辦公場所160平方米,農機庫房500平方米,冷庫600平方米,各類農機具23臺套。合作社被評為脫貧攻堅獎--先進單位,并被確定為省級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理事長邵亮亮先后獲得了優秀人才獎、返鄉創業組織先進個人、市勞動模范、西蘭花種植大王、“梨樹縣首屆最美農民”等多項榮耀稱號。
二、主要做法
(一)集約土地,規模化種植
2015年,邵亮亮、邵明明、李玲三名大學生在梨樹縣各級政府支持下,響應國家號召返鄉創業,結合自身所學專業技能義無反顧投身合作社發展。每年流轉(托管)經營土地3900畝左右,涉及附近6個村、10個自然屯,圍繞西蘭花、高粱、甜玉米、大豆等調整種植結構,利用土地集約化種植,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周邊村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返鄉創業這幾年,邵亮亮充分發揮大學時代和工作中積累的知識、經驗等獨特優勢,與吉林省農科院吉農綠色有限公司合作,訂單種植甜玉米、西蘭花、甜豆等;與吉林省壯億種業有限公司合作高粱制種項目、大豆制種等項目;與多個種業公司合作玉米品種試驗種植項目。通過托管、流轉、帶地入社的方式,把農民手中的土地集合起來,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地種植多種經濟作物,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學歷優勢,對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制種技術等進行嚴格的科學的規范操作,保質保量又高產地進行生產經營。承接更多對科學技術要求更高的項目,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為社員謀求更多利益。
從2017年開始,邵亮亮帶領合作社社員,根據本地土壤及生態條件,因地制宜嘗試種植西蘭花,當年就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平均每公頃凈收入達到了20000多元,比種植玉米多收入5000多元。目前該合作社已經成為梨樹縣的集栽培種植、初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西蘭花產業發展基地。梨樹地區肥沃的黑土地資源,適宜的自然氣候條件,肥力均衡菌群合理的土壤環境,更適合種植符合綠色環保標準的西蘭花,而且可以實現一年兩茬的生產方式。目前,聚豐合作社生產的西蘭花已經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建設了600平方米冷庫存儲、加工西蘭花,每年50%銷售到韓國、日本、泰國等國外市場,10%銷往國內市場,40%與省農科院合作進行深加工。
2020年啟動種植全營養黃金食物·藜麥。作為世界最佳食物之一,藜麥蛋白質含量非常高(14-18%)。普通的谷物,如大麥、玉米和大米的蛋白質含量僅有藜麥的一半,更加重要的是,藜麥的氨基酸含量也比其他谷物高得多。藜麥吃起來嘎吱嘎吱,很Q的感覺,富含完全蛋白,有飽腹感,是減肥塑身首選食物,還可以調節血糖水平,減少二型糖尿病的發生,更能夠降低膽固醇和保護心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藜麥被稱為糧食之母,是全營養食品。安全之選,舌尖良品。種植藜麥對耕地條件、栽培技術要求較為簡單,病蟲害較少,經濟價值高,合作社計劃未來幾年逐步增加藜麥種植面積,拓寬收入渠道。
隨著西蘭花產業規模的發展,西蘭花種植面積的擴大,不但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還增加了農戶的收益。用工量從2018年的15000余人次,增加到今年的20000余人次。這樣龐大的用工量,不僅讓北夏家村及周邊村民享受到了勞動的饋贈,更讓很多貧困家庭的生活通過勞動變得“有枝可依”。周邊村民可以不用再受外出奔波離家之苦,在家門口一邊看著孩子上學,一邊掙錢。計件工資多勞多得,最能干的一天可以分割五六百斤西蘭花成品,一斤四毛錢一天可以受益兩百多元。有的貧困戶通過到合作社工作可增收20000元,有效增加收入,實現脫貧。
(二)扎根沃土,助力脫貧攻堅
邵亮亮帶領全體社員為北夏家村的脫貧工作貢獻力量,本村21戶貧困戶(44人)全部得到脫貧帶動。
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帶地入社,年中西蘭花收益分紅、年底總體收益分紅。目前已經帶地入社16戶(30人)。
(2)鼓勵和動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貧困戶務工收入可達2-3萬元。
(3)全部流轉或托管貧困戶土地。流轉價格從優,凡是貧困戶的流轉土地在流轉價格上最低每公頃增加1000元。
(4)對出現特殊情況的貧困戶再給予額外的幫扶。2019年貧困戶馬才家房屋漏水,合作社資助2000元幫其修房子。
(三)砥礪奮進,產業化經營
2020年,合作社流轉(托管)土地4000畝,明確產業化方向,帶動周邊村屯農戶擴大種植面積、改良品種的同時,引進設施農業項目,建設一處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兩棟暖棚,一個農產品初加工車間,一處漚糞池(堆肥場地)發展循環農業,30眼灌溉井,注冊綠色農產品生產標識,完善合作社電商服務平臺。
合作社將以土地流轉(托管)為載體,逐步增加帶地入社,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實踐證明,農業專業合作社是農戶抵御市場風險、實現產業化經營,承接惠農項目的最好抓手。今后一段時期,將繼續發揮合作社的獨特優勢,在流轉(托管)土地試行保底收入代經營的基礎上,重點抓好種植結構調整和訂單農業,及進出口農業貿易工作。加快一、二、三產業發展進程,讓農戶最大限度嘗到加入合作社的甜頭,確保群眾受益,與農戶真正形成利益連接體共同致富。不忘返鄉創業的初心,“盡我所學、盡我所能、努力拼搏、砥礪奮進”。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充分帶動本村村民以及周邊村民,響應我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調整種植結構,規模種植、規模養殖,提高農民的收益,回饋家鄉父老,堅守本心,益農惠農,以農養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