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央視新聞 2025-11-21 10:15:33
“工業垃圾搖身一變成為兒童維生素D3”“工業垃圾制造兒童面霜”“兒童神經酸被查出多種致癌物”……這些駭人聽聞的標題是不是讓家長們心頭一緊?
近日,在網絡平臺上,一些賬號專挑兒童健康相關話題“下狠手”,通過發布所謂的患兒照片、偽造權威報道、發布夸張數據等手段炮制謠言,制造兒童用品“安全焦慮”。這類謠言的套路是什么?背后的真實目的又是什么?
聲稱兒童維生素D3有害
引發家長焦慮
緊張的背景音樂全程烘托,“緊急曝光”的大字標題格外扎眼。“毒兒童維生素D3覆蓋90%家庭,有害物質超標10倍,長期吃致腎衰竭”“工業垃圾做的,你敢給孩子吃嗎?”畫面里,這些文字接連出現,救護車急救的場景讓人揪心。這樣駭人聽聞的內容戳中了不少家長的焦慮神經,評論區里幾乎沒人追問信息來源,滿屏都是擔憂和恐慌。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記者調查發現,短視頻平臺上“毒維生素”相關內容扎堆,句式模板如出一轍,核心數據卻亂成一團。所謂“毒維生素D3覆蓋家庭比例”,有80%、88%、90%等多個版本;“有害物質超標倍數”更是從10倍、30倍到80倍不等,差距懸殊。實際上,記者檢索發現,并無權威機構發布過“毒維生素D3覆蓋的家庭比例”相關數據,也沒有“工業垃圾制造維生素”的公開報道。
記者發現,這些內容通常標注時間和地點,換個時間、改個地點、換組數據,同一賬號就能連發幾十條相似內容。
記者找到了一則短視頻,聲稱“現在市面上的維生素片大多是假的,里面全是色素和防腐劑,根本沒啥營養,吃了還可能對身體有害”。18秒的視頻里沒有標注內容來源,也沒寫明依據支撐,直接斷言維生素有害,且配圖上的字跡扭曲模糊、無法識別,疑似AI制圖。
“兒童維生素有毒”類謠言
今年2月起頻頻出現
記者溯源發現,至少在今年2月,宣稱兒童維生素D3有毒的內容就開始出現在短視頻平臺上,隨后此類謠言便頻繁出現在網絡上。
2025年6月12日,網上出現明確針對兒童維生素D3的謠言視頻,宣稱“致癌兒童維生素D3曝光,20個市面主流品牌檢測只有5款達標”。此后9—11月,這類謠言進入爆發期,比如9月23日有視頻稱“維生素D3含大量一級致癌物、有害物質超30倍”;10—11月更是涌現出“覆蓋90%家庭”“工業垃圾做原料”“超標40倍”等五花八門的版本。
專挑兒童健康話題下手
制造焦慮引流變現
不只是兒童維生素,記者調查發現,常見的兒童藥品和補劑、兒童洗護產品,都被套進了這個造謠模板,所謂的“工業垃圾制造兒童面霜”“大批垃圾廢料被做成兒童洗衣液”“問題兒童鈣已經曝光”等視頻也頻頻出現,此類視頻多數都是為了制造焦慮、引流帶貨。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 吳沈括:虛假的信息內容導入到正常的信息流轉的場域中,擾亂了正常的信息生成和傳播的秩序,這樣會讓社會信任度遭受到損害。公眾在面對這樣一系列真假難辨的信息過程中逐漸產生一種群體焦慮。
記者發現,如此造謠目標還是博流量、起號,然后帶貨。這些視頻后半段,往往會推薦幾款所謂“通過檢測的合格產品”。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直言,將謠言與兒童話題綁定,背后藏著明確的利益算計。
朱巍:這類營銷號販賣恐慌和焦慮的情緒,不單純是一個賬號的行為,往往是通過傳播矩陣的方式,讓家長去相信他們散布的信息是“真實”信息。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兩個,一個是通過販賣焦慮情緒獲取相關流量,另外一個是讓家長對這個賬號所說的內容產生信任感,再通過比對、拉踩的方式去推銷自己的產品,把流量直接變現。
專家解讀:此類謠言主觀惡意大
監管需聯動
針對此類專門盯著兒童話題下狠手的造謠行為,北京郵電大學互聯網治理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謝永江表示,必須拿出針對性措施,提高違法成本,筑牢保護兒童的網絡防線。
謝永江:這種“造謠式起號”借家長護崽心理牟利,主觀惡性特別大,危害也特別重。
中央網信辦近期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聚焦社交、短視頻、直播等平臺,著力整治宣揚恐慌焦慮情緒等問題。
謝永江:監管需要聯動,建立一些快速的核查通道,嚴懲一些造謠賬號。平臺對兒童用品相關內容是否能根據特點增加一些審核的要素,搭建一些謠言數據庫,用于技術識別,增加技術識別的準確度,甚至實現全平臺聯合封禁。多管齊下,形成多方共治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