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1-08-23 09:34:48
?編者按: 吉林省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充分發揮主體帶動作用,實行機械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科技化耕種、合作化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條自我發展、自我積累、共同致富的發展模式。
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康平街道八里廟村,成立于2011年11月,2016年被評為國家級示范社,2017年合作社理事長盧偉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表彰會上受到習近平總書記接見。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作社,同社員們親切交流,充分肯定了合作社的做法。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推進“四化”經營模式。
一、土地經營規模化
合作社組建初期只有6個社員,10公頃土地,在沒有資金,沒有機械設備的情況下,社員將自有土地入股集中經營,統一耕種、統一采購農資、統一田間管理、統一銷售農產品,當年就比其它非入社農民增加了近20%的收入,其它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效果,紛紛要求加入農民合作社。合作社經過10年的辛勤耕耘,現在已經發展到的176個社員,210公頃入股土地。合作社的服務內容也增加到代耕代種、代收代儲、代烘代銷,拓寬了服務內容。2020年,合作社經營耕地面積690公頃,占全村耕地總面積780公頃的88.5%。其中土地入股社210公頃,占26.9%;租賃耕種108公頃,占13.8%;土地托管372公頃,占47.7%。通過合作社的組織帶動,八里廟村基本實現了土地整村規模經營,農民的收入得到了保障。一是降低成本、風險可控。合作社開展規模經營,生產資料、人工、農用機械等生產成本減少,統一植保管理,各種災害損失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增加面積、提高產量。合作社集中經營耕地,打破原有的零碎化和不規則的耕地,加強土地整理,增加了種植面積,增加了糧食產量。三是提高效率、合理耕種。規模經營后,合作社按照機械化最佳耕作效果和農作物生產需要的環境進行種植分類,田成塊,品種成片,提高了生產效率。2019年,合作社帶地入社312個社員分紅318萬元,高出當地農民流轉種植收入1500元。八里村位于城鄉結合部,農民將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后,不用在擔心土地怎么經營的問題,可以放心的外出務工和經商,一個勞動力又可增加收入2多萬元。
二、農業生產機械化
梨樹縣土地平坦,有利于機械化作業,合作社利用這一有利契機,積極發展機械化種植,耕、種、防、收的各個環節,全部實現機械化,機械化率達到100%。過去傳統的種耕包括起壟、開溝、下種、下肥、扶土、鎮壓等多個程序,種植一公頃需要10幾個勞動力,工時費在1400元左右,現在實行機械化,3個勞動力就完成一次性整地條旋、免耕下種,費用750元左右,比過去僅人工就節約成本700元,還減少了作業時間。合作社實行全程機械收割,一臺玉米收割機一天有效作業時間能夠收獲近10公頃,平均比人工收割節約成本800元。合作社充分利用國家農機具補貼政策,購置大型拖拉機54臺套,在完成社內耕種后,幫助周圍村社的農民開展托管服務,服務小農戶,帶動老百姓增收。
三、生產方式科技化
合作社推廣梨樹模式,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綠色防控、糧食作物新品種引進、高光效寬窄行種植等一系列先進的重大科技手段,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大面積病蟲害統防統治、土壤改良,不是一家一戶能夠采用和實現的,只有合作社能夠完成好,尤其是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不僅抗旱保墑,而且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平均土壤蓄水量增加14%-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19%,有效緩解春季土壤干旱播種難問題。在條旋和寬窄行保護性耕作技術上,轉變生產方式,用科技統領,對大田作物通風、采光具有明顯效果,玉米桿粗、葉大。在深松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上,能夠讓板結的土層斷裂并上下通氣,根據土壤的需要施用配方肥料,使玉米根系發達,氣生根粗壯抗倒伏。在防蟲害和綠色玉米種植上,采用植物提取無殘留藥物,噴施葉面肥、化控株高、增加千粒重。在新品種科技領域選擇密植、高產、抗倒伏種子,糧食可持續增產達10%以上,玉米畝產量達到噸糧田,比常規種植方式公頃增產1500多斤,增加收入1000多元,玉米單產一直保持全國第一。典型帶動、科技創新、引領示范,合作社發揮了一定作用,在摸索一條符合農業合作社發展道路上,通過生產方式轉變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向科技化發展,為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振興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做出貢獻。
四、生產經營合作化
合作化是今后一個時期的必然之路,只有合作才能共贏、才能發展壯大,只有集約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才能有發展出路。一是規模化種植,合作社在不改變分散經營的前提下,以玉米種植為基礎,建立合作社與社員的有效聯結機制,實現了小農戶之間的緊密聯合和資源共享,發揮“小群體,大規模”的作用。二是統一化經營,實行生產標準化,積極發揮技術示范推廣作用,采取“五統一”服務模式,即: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種植管理、統一植保服務、統一農機作業、統一烘干收儲,調動了小農戶參與合作經營的積極性,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真正體現合作共贏,給入社合作的農戶每年增加收入比未入社多3000元。三是多元化經營,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合作社種植小冰麥、大豆、高粱等雜糧,通過自己加工增加附加值,銷往周邊鄉鎮,讓合作社自己成員吃上放心的綠色農產品,也給小農戶吃一個定心丸。為了今后的發展,合作社努力建設好“三塊田”增加農民入社合作信心。一塊“樣板田”,合作社按照農民的意愿,拿出一塊試驗地,采用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的農業種植方式,通過實踐對比,把話語權、知情權交給群眾,看傳統農業與梨樹模式的區別,對比人工與機械的成本、對比糧食產量、對比年終收益,最后給農民一個賬單,讓小農戶自我感覺入社合作的好處;一塊“示范田”,合作社承擔大小田間試驗示范共8項,與中國農業大學和吉林農業大學合作的玉米全程機械化項目、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的玉米高產系列玉米新品種及配套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等,讓合作社成員看到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塊“扶貧田”,合作社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通過林下、庭院、寬窄行空閑地種植赤松茸蘑菇,帶動貧困戶脫貧攻堅,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帶動貧困戶全部加入合作社共同合作經營,增加貧困戶收入。
合作社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堅持為農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在帶領農民增收致富上做表率、當先鋒,充分發揮引領示范帶動作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貢獻力量。
婁底經開區全面推進“五好”園區創建和鄉村振興
閩清非遺項目“茶口粉干”帶動農民創業增收
湖北:加快推進農房和村莊現代化建設
讓農民建房不“任性”,難嗎? 貴州省湄潭縣鄉村建設調查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鋪展鄉村振興壯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