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1-08-23 09:34:48
根據活動安排,將濟陽區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相關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濟陽隸屬山東省會濟南,轄2鎮8街道,841個行政村居。2018年6月“撤縣設區”,7月份,崔寨、孫耿、太平三個街道劃歸濟南先行區管委會代管。當前,全區常年種植糧食160萬畝、瓜菜40萬畝,建有12萬個高標準瓜菜大棚,培育20多個知名農業品牌,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蔬菜生產先進縣。我區戶籍人口42.28萬人,人均耕地2.4畝,約有60%的農村居民常年外出打工,如何解決農業生產“小”“散”的問題,如何解決“誰來種地”,如何解決“怎樣種好”的問題,是大勢所趨。去年,我區被確定為全省農業生產托管試點恰逢其時,第一時間將“推進農業生產托管”列入全區重點改革事項,在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指導下,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完善“五個一”機制,探索形成“服務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模式,托管托出了“五化”,逐步實現“小農戶+現代農業”,激發了市場活力,保障了糧食安全。
一是建好一個平臺。針對服務組織與農戶信息不對稱、農戶難以選到滿意的服務組織等問題,我們嚴格標準、規范程序,面向社會擇優遴選60個服務組織,建立區級名錄庫,開發推出APP客戶端,積極搭建開放式管理平臺。相關服務事項、交易數據在網上實時顯示,群眾只需掃碼操作,就可享受“點餐”服務,網上簽約交費,解決了供求對接難題。在區農業大數據中心匯集信息,實時研判,在相對集中的時間段搭建托管集市。另外,在區鄉建立托管服務中心,鎮設辦公室、村級設服務站,打造三級生產托管服務網絡平臺,充分尊重農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二是管好一個組織。由于農戶對服務組織缺乏認同,我們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參與托管事務。一方面,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接受農戶委托,全權代理托管事宜,協調各方矛盾,做好經濟人;一方面,推動村集體經濟組織拓寬服務功能,發揮扎根基層、貼近群眾優勢,主動承接農業生產托管事項,既保證了工作順利推進,又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實現“多方共贏”。
三是簽好一份合同。我們把合同簽訂作為開展托管服務的前提和基礎。在地塊測量、合同簽署等各個環節,都安排專人到場監督,指導各方規范簽訂托管合同,確保服務地塊、服務內容、服務價格準確無誤。在此基礎上,積極推動服務組織依據相關標準,有針對性地制定托管方案,確保每項條款、每個環節都無漏洞、能執行、可監管,既保證服務組織利益,又給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
四是推廣好一套保險。托管服務中,農戶普遍希望服務組織“保產量”;但服務組織考慮到農作物產量決定因素較多,單從管理環節無法保障。針對這一矛盾,我們創新“保險+期貨”等模式,既保產量又保收入,加大小麥“全成本”保險、玉米收入保險推廣力度,由政策性農業保險兜底,保額達到每畝930元以上,保障了群眾收益,填補了合同條款空白,消除了農戶后顧之憂。
五是用好一張服務券。為發揮補貼資金引領作用和杠桿效應,我們探索推行“托管服務券”制度,并配套出臺管理辦法。服務券通過“村申報、鎮審核、區抽查”方式辦理,分正、副券兩部分。正券作為報銷憑證,與相關材料一并交付農業部門;副券由農戶留存,作為核領依據;正、副券之間加蓋騎縫章防止偽造,規范資金發放行為,調動群眾參與熱情,真正起到降低生產成本的作用,服務券發放當天,就實現了合同簽訂量翻倍增長。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濟陽探索形成的“服務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托管模式,逐步走上正軌,推動全區農業生產持續向“五化”提升轉變。一是促進了規模化經營。在耕地“三權”不變前提下,大小地塊都“接單”,托管服務催生100畝以上集中地塊236個、500畝以上75個、1000畝以上23個,規模效應充分顯現,畝均農資成本、作業成本分別由344元、265元減少到308元、225元,實現“節本提質增效”三豐收,充分解放青壯年勞動力,做到“離鄉不離地,但農忙不返鄉”。二是實現了專業化管理。服務組織發揮專業優勢,廣泛應用測土配方、病蟲害統防統治等先進技術,管理水平顯著提升。以病蟲害防治為例,專業組織能夠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提前采取措施,防治效果事半功倍。去年參與托管的61969.45畝玉米,畝均產量較全區普遍高40—50公斤。同時,在設施農業方面,產前育苗、產中指導、產后銷售農業托管服務各顯其能。三是強化了標準化生產。長期以來,小農戶種地主要靠經驗,很少參照生產規程。比如,受有錢買種、無錢買苗觀念影響,小麥畝均播種量一般在40斤左右。服務組織堅持良種良法、農機農藝相結合,嚴格規程、規范管理,年前托管的76289.16萬畝小麥,僅播種環節,就減少成本38.14萬元。四是提高了合作化水平。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極大提升了農民的合作意識。重點關注“一家一戶”解決不了的難題,如在去年小麥條銹病防治中,通過專業公司統防統治,53.53萬畝小麥在一周內全部防治;夏收期間,承接服務的益農科技公司,雇傭托管村農機戶參與,彌補了公司人手空缺,又增加農機手收入,要素資源有了合理的配量。五是加快了信息化進程。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管理平臺,實現了托管服務交易、服務組織資金流向等數據的監控。隨著平臺建設的進一步完善,耕種管收等各個生產環節數據將不斷充實,為實時分析研判、指導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2020年全區農業生產托管涵蓋了小麥、玉米、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規模已達到8.64萬畝。今年根據托管情況,有望突破27萬畝。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拓寬服務內容、提升服務能力、擴大托管規模,聚焦服務監管難題,把標準制定作為重點,爭取利用1-2年時間,結合實際,聚焦服務組織認定評價、從業人員管理培訓、農業生產操作規程等關鍵環節,制定一整套的標準體系,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提供能復制、可推廣的“濟陽經驗”“濟陽樣板”。?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探索推進階段,群眾思想認識還不夠到位、總體覆蓋率還不夠高、個別環節的托管模式還不夠成熟,希望在政策制定、業務指導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一是建議按現行補貼比例保持5年不降,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持續發揮補貼資金引導作用,待條件成熟后再有序退出。二是建議上級部門加大指導力度,多為區縣一級提供先進地區經驗材料,適時組織相關培訓交流活動,為提升服務水平搭建平臺。
不當之處,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