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1-12-08 14:50:41

今日天有晴,陽光燦爛。
今日地有情,花團錦簇。
今日海有情,浪迭千重。
大家好,我叫鄭光良,來自于風光旖旎、物產豐富的南珠之鄉——廣西北海鐵山港。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人情,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我,養成了跟大海一樣的性格,自由淳樸、善良堅毅。

我出身于教師之家,從小耳濡目染,便立志要像父母一樣做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經過十五年的寒窗苦讀,我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走上三尺講臺,如愿成為了一名教書育人的先生。

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夾雜著“生活”。早些年教師工資低,家里弟弟妹妹年紀小,生活的擔子越來越重。經過再三斟酌,我不得不辭去了當時人們眼中的“鐵飯碗”,帶著一顆熾熱的心和滿腔的熱血,毅然選擇了下海經商。
在那幾年,我為了掙錢,感覺自己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勁兒。擺過地攤,賣過珍珠,從一個慘遭毒打的社會小白,成長為一個閱歷豐富的小商人。雖然很多時候都很煎熬,但也是這些煎熬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成就了現在的自己。就這樣,自己的日子漸漸好了起來。可是,身邊的親人朋友還過著拮據的生活,這并不是我想要的最終結果。怎樣實現共同富裕?怎樣找到一個可持續經營的產業讓后代不斷延續下去?大家一起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了我新的人生目標。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一次同學聚會,我偶然間聽到別人說養殖對蝦可以賺大錢,心里便開始有個聲音總在呼喊:“大膽嘗試,勇于取舍!”那,就遵循自己內心的聲音,開干吧!
從教師轉變為商人,又即將要從商人的轉變為農民,消息一經傳出,一夜之間像風吹火苗般傳遍了鄉村的角角落落。質疑的聲音有一百種,但我知道任何時候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前方沒有退路,唯有奮力前行,我唯有獲得成功才是對大家最好的交代。事無巨細,大到挖塘,小到釘釘,一件件一樁樁都需要參與其中,親力親為。從不熟練到熟練,從不懂到懂,就在我以為將要迎來養殖對蝦的第一個春天時,老天卻給我開了一個無情的玩笑。

2008年9月22日,因強臺風“黑格比"引發的洪水對池塘的摧毀,令我終身難忘。當時我動員所有力量,竭盡全力去挽救,卻還是于事無補。望著一池的汪洋,我整個人癱在即將被淹沒的堤壩上;望著陰沉沉的天,我任由雨水抽打在自己臉上。那一刻,感覺自己好像被全世界拋棄了,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四面楚歌,孤助無援。

恍惚間,依稀看到夜色中有一個蹣跚的身影緩緩向我走來,俯下身微笑著對我說:“苦難過后就是福報,好日子在后邊呢”。原來是父親。我看著他那慈祥的面容和被風雨浸濕的衣服,內心深處不服輸的那股氣再次騰起,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雖風雨依舊,但奮斗不止”。既然選擇了這條滿是荊棘的路,那就算被打碎了牙齒,我也要混著血往自己肚子里咽。再多的苦,再多的難自己也要往上扛!
蒼天不負有心人,付出終有會回報。我從同學那里了解到正大集團生產的動保產品口碑極佳,喂養模式先進,便心生萌動很快的與公司取得了聯系。從正大蝦苗到正大飼料再到正大動保產品,正大蝦養殖系列產品給我帶來的不僅給是高收益,更是節省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有了正大養殖模式的加持,補了短板,強了弱項,就沒有不賺錢的道理。
蝦養的好,錢掙的多,村民們慢慢開始對我熱情起來。我也積極的向村民們分享成功的經驗,有時候路過鄉親的蝦塘看到問題,會立刻下來親自指導他們。

勤交流,勤思考,共致富,讓村民看到希望的同時,也要給鹽灶村的對蝦養殖事業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我通過自已的不懈努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從剛開始二十畝現在擴大到一百多畝,產量不斷提高,白蝦產量達8000斤/畝,斑節蝦產量達5000斤/畝,效益一直在上升,今年八月份的產值已經超過800多萬元!我不斷總結和學習,共帶動和發展了養殖對蝦五十多戶,讓很多養殖戶都成功賺到了錢,實現脫貧致富!

在養殖過程中,為了解決冬天放置池塘不養蝦的問題,我想出了搭建冬棚養殖冬蝦的法子。敢想就敢做,很快,冬棚養殖冬蝦便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周圍的養殖戶看到冬棚養蝦帶來的可觀利潤,也紛紛跟著搭建冬棚養殖冬蝦。搭建冬棚養殖冬蝦不但能提高養殖成功率和養殖效益,而且加上冬天蝦價比其他時候的價格高,客戶畝利潤就會更多。大部分養殖戶冬棚養殖利潤可達3萬元/畝,一個10畝養戶一造冬棚下來利潤可達20萬元以上!這樣,搭建冬棚養殖冬蝦成為了農戶最好的致富路!

為響應國家號召,發展產業,振興鄉村。有了正大集團提供的優質種苗、飼料、動保產品和科學養殖模式;以及專業技術服務的保駕護航,我想要創造一個穩定的產業,讓后人不再為工作而擔憂已不成問題!
特將個人經歷作詩一首:
寒窗苦讀十五載,為人師表才三年。
棄筆從農親人怨,開弓沒有回頭箭。
心愿哪是順風帆,戊子風暴來摧殘。
蒼天不負有心人,立志成功破萬難。
學法傳藝時時有,眾人豐收笑開顏。
付出終有回報時,養殖成功業輝煌。

第三季度雀巢增長超過預期
俄羅斯農業部預計2021年俄谷物原糧產量超過1.23億噸
今年烏克蘭牛肉出口量超過進口
國家發改委:煤炭生產快速恢復 電廠存煤超過1.2億噸
涉及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才 職稱改革以實績論英雄
印度科學家預計2021/22年度印度小麥產量超過1.12億噸
山西日均產煤超過330萬噸 全年產量有望突破12億噸
吉林省再迎豐收年 2021年糧食總產首次躍上800億斤臺階
前11個月,我國外貿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