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2-01-17 23:24:35
從帶貨直播看傳統媒體的廣泛想象與維度突破
?????????????????????????????????????????????????????????? 王譯萱
2019年末“新冠”疫情出現后,人們在出行、購物、娛樂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隨之“宅家消費”呈現急速增長態勢。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6.17億,電商直播用戶規模為3.88億,全國重點監測電商平臺累計直播場次超2400萬場。電商的業態革新與延展帶動了傳統產業轉型,作為視頻創作主體,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短視頻MCN媒體運營中心,圍繞2020年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收官主題,先后聯合22個縣(市區) 推出11場“中國向上 直通產地——2020中國農影公益助農直播行動”帶貨直播,為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助力,累計獲得700多萬人次觀看量和200多萬元直接、間接銷售額,直播宣傳報道累計近200篇,獲得了較好的口碑和影響力,由此可看出傳統媒體進行互聯網轉型的信心及能力。此次直播時間跨度長、區域跨度廣,筆者參與了帶貨直播全過程,主要擔任主播工作,本文將從創作主體角度進行簡要分析與總結思考。
一、傳統媒體的想象空間及實現法則
(1)人員優勢與制作經驗
電視媒體配備著極富大眾傳播能力與鏡頭表現經驗的專業團隊,創作人員充足,業務操作熟練,在大屏向小屏的轉換過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與保障。如在寧夏海原專場直播中,設置了主播直播間和農產品產地兩個直播場地,通過主播連線現場記者的方式增強了信息真實感與感官貼近性,使帶貨直播擁有更多豐富可能,而這則源于大量電視節目制作經驗,行為本身具備一定的儀式感及權威性,在眾多個體性較強的直播電商中,體現出一定的獨特性和感染力。帶貨主播如同電視節目中的主持人,是創作的最后一環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電視節目主持人本身具有充分的電視直播素養與經驗,在進入帶貨直播領域后,進行了恰當的風格轉化,拋掉“老派主持”的“套路流程”,增添“即時互動”的“真情實感”。在長時間的直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突發狀況,則更需主播以全面的認知與恰當的方式進行應對處理,如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專場直播的連線過程中,出現了短暫的技術問題,主播通過語言安撫情緒及動作補充畫面等方式爭取時間,在與直播間粉絲互動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由此反而提升了直播間粉絲的參與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聚合性。
(2)資源儲備與實現能力
多年來,傳統媒體在研發與創作節目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資源,具備著極強的整合能力,再加上自身所獨有的權威性與影響力,使得傳統媒體的帶貨直播與個體化電商的帶貨直播相比呈現出不同的方向與影響。在進行帶貨直播時,傳統媒體可較為便利地與地方政府達成合作,由地方進行區域產品梳理,再由媒體按照傳播優勢進行篩選,通過雙方的協同努力,將地方區域優勢農產品進行全國性的銷售與推廣,在福建龍巖專場直播中,更是整合了龍巖市所轄七個縣(市)域農產品,體現出充分的信任性和整體的協調力。在出鏡人員配備上,不僅具有專業主播,還加入地方政府人員、相關農業專家、民間生產高手等,增強了直播的信賴度與凝聚感。在直播過程中,不僅有產品的展示與體驗,還投放了傳統節目制作過程中所儲備的大量相關優質視頻資料,作為輔助方式,增加了信息量,提升了豐富性。借由自身優勢,傳統媒體通過帶貨直播,不僅為地方提高銷售數量,更為區域特色農產品做出廣泛的宣傳,具有更長遠的意義與影響,體現了傳統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價值導向。
二、傳統媒體的轉型困惑與維度探索
(1)平臺轉換與技能進階
傳統媒體在視頻創作領域具有專業優勢,但在傳媒環境變革背景之下,依然面臨著諸多困境。近年來,帶貨直播發展速度十分迅猛,各大互聯網平臺紛紛開通電商直播功能,根據各自定位進行不同風格與方向的帶貨直播。平臺的風格特性和推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帶貨效果。通過回顧2020年的帶貨直播,可以發現直播團隊在平臺選擇上依然存在不夠精準的問題。因此,在未來直播規劃中,應適時調整合作平臺,盡量做到跨平臺直播,以拓展直播受眾廣度,提升直播帶貨能力。除了外部因素,從內部而言,部分習慣錄播的傳統媒體工作者存在直播適應力較差的情況,如保持安靜環境的意識不足、協調貨品道具的效率不高、解決技術問題的速度較慢、直播數據分析的精準不夠等基礎性問題,雖然相較大屏而言,目前小屏在各方面要求都相對較低,但基本的專業水準是提升直播信任度與好感度的關鍵。在直播設備上,雖然配備大量傳統制作設備,但針對小屏播出、帶貨拍攝的特性設備不足,如在展現產品細節上就需進行拍攝設備的更新及拍攝技巧的提升。新設備、新技術的引入,能夠實現直播細節化、場景化,增強真實感與可看性。硬件設備是展示軟件實力的基石,直播團隊需從內至外進行全方位的進階完善。
(2)后續維護與持久動能
帶貨直播是以視頻直播為方式,核心內容是帶貨,若想保持直播的長久性,務必提升整體帶貨能力。從2020年系列直播來看,直播過程中互動性充分,且搭建了與直播間粉絲溝通的線下渠道,但缺乏后續維護,時間的流逝帶來注意力的消散,造成粉絲流失,帶貨直播難以長久維持,后續需要強化主播與粉絲的情感聯系,維持親密感,提升參與度。從銷售角度來看,存在選品專業性不足的問題,如在寧夏紅寺堡專場直播中,賣品中包含價值幾千元的全羊,不符合直播間的實際購買力,且對于紅酒專場的銷售預期不足,未搭配其他提升銷量的產品。主播方面,專業的主持素養是重要基礎,但相較傳統媒體而言,“直播主播”更像是“商場導購”,需具備銷售素養,“節目主持人”需要完成“線上導購”的心理身份轉化,同時還需進行銷售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訓練。此外,在固定的直播間中,主播需要保持恒定性,隨意更換主播會造成受眾心理困惑,如在四川廣元專場直播的不同板塊中出現主播變更,受眾接收存在一定的中斷性,不利于強化主播標簽身份,在電商產品銷售過程中,主播本身就是一種“標簽”,“某主播推薦”已成為產品宣傳內容,產品與主播形成互相影響。因此,全面提升直播帶貨能力,是實現直播可持續性的核心動能。
自2016年3月30號“淘寶直播”產品上線以來,線上購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直播電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直播已成為電商的標配,直播購買行為帶來了具有潮流性的“新購物時代”。隨著5G、AI、移動互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帶貨直播的未來市場依然無限寬廣,帶貨直播的想象空間具有無限可能。農產品帶貨直播與農民實際收入、農業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作為農業視頻生產主體,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肩負著社會責任與工作使命,要以2020年部分產地直播為小切口,不斷強化全國聯動性,增強與社會各層面、各領域的不斷融合,拉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社會價值與長遠意義。傳統媒體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不是能力,而是自我約束與心理困惑。正如在解偏微方程之時,約束條件越多,所獲得的“解”就越少,當約束條件多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變成無解。如果創作主體從傳統視角進行自我設限,那么創作力與創新性都會受到約束,難以看得廣闊、走得長遠。面對不斷涌現的新傳媒現象,傳統媒體需要學會釋放、多做嘗試,才能在寬曠的媒介海洋中自由翱翔。
農業科普融媒體工作室《昆蟲的盛宴》推薦表
新媒體中心《黨史學習教育》推薦表
新媒體中心《開局之年大春耕》推薦表
?新媒體中心《“慶豐收 感黨恩”2021中國農民豐收節》推薦表
新媒體中心《三農發布頻道》推薦表
新媒體中心《鄉村振興頻道》推薦表
鄉土《“農業文化遺產里的中國”之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 宣傳海報》推薦表
“農業文化遺產里的中國”之河北宣化傳統葡萄園 宣傳海報
新聞中心《2021年度新媒體傳播十大三農新聞大號布儀式》推薦表
新聞中心《我國率先突破從一氧化碳到蛋白質合成!合成蛋白質可替代對進口大豆蛋白依賴》推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