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 2022-03-11 15:29:50
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舉行閉幕會,會前第三場“委員通道”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舉行,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媒體采訪。就如何通過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鄉村全面振興這一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副縣長歐彥伶回答了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提問。
廣西羅城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2020年實現了整縣整族脫貧。“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羅城最大的發展優勢和競爭優勢。羅城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在生態底色、民族特色上下功夫,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鄉村振興注入綠色動力。”歐彥伶說。
歐彥伶舉例說,羅城四把鎮棉花村過去是一個仫佬族聚居的深度貧困村,曾經山歌這么唱:“有女莫嫁棉花郎,一年四季鬧饑荒;天天累得腳抽筋,沒吃沒喝沒有房。”幸運的是,村里有一個自然形成、深達326米的罕見漏斗型“超級大天坑”。“通過對天坑進行資源保護性、民族特色性開發,短短幾年,棉花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50萬元,不僅摘掉了貧困帽,還帶動村民致富。”歐彥伶說,村民吳才書父子過去僅靠1.8畝的石花地刨土吃飯,住在破舊瓦房里,兒子30多歲還討不到媳婦。景區開發后,吳才書應聘擔任景區保安,月收入2500元,又申請危房改造住上了新房,兒子娶到了媳婦,還添了個孫女。他逢人就說:“如果不是棉花天坑的開發,不懂我哪時才能當上阿公呢,還是共產黨益!”這個“益”在仫佬語中是“好”的意思。為感謝黨的好政策,吳才書把孫女取名為“吳思旗”,意為要時常想著黨和國家、想到黨旗國旗。村民也把原來的山歌改成“黨的政策放光芒,山里天坑山外香;羅城棉花大變樣,有車有房有新娘。”
除了充分利用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外,羅城還極力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在羅城境內的九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遠古時代的花崗巖縫隙中流淌著天生天養的負離子山泉水。“喝過的人都說,羅城的水有兩奇,一奇長煮無水垢,二奇結石跟水走。我們倍加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努力打造‘中國好水羅城山泉’品牌,壯大高端優質山泉水產業集群。”歐彥伶告訴記者,羅城還積極打造中國米香型白酒生產基地。此外,羅城山野毛葡萄飲料、油茶、“三特”水果等一大批優質特色農產品也成為群眾致富“香餑餑”。
歐彥伶認為,對于經濟后發展、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產業振興要想彎道取直、后發趕超,必須用足優勢、多方發力,多路徑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產業強、百姓富、生態美的綠色發展密碼,才能更有效地為實現鄉村振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