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2022-03-25 10:27:31
“胡奶奶,您血壓保持的蠻不錯,平時飲食還是要注意少油、少鹽啊。我給您再開點藥,您記得要按時吃。”3月21日,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磨市鎮花橋村衛生室內,村醫楊雪梅為60多歲的胡光金老人測量血壓后,熟練地為老人配好了藥。
今年25歲的楊雪梅,是花橋村的一名大學生村醫。自去年3月分配到花橋村衛生室工作至今,楊雪梅已成為了家鄉衛生事業的“接力人”。
“小楊醫生可是咱村里土生土長的,多虧了她,看病更方便了。”臨走時,胡光金一臉笑容。
說起小楊醫生給大家帶來的便利,在一旁等待就診的村民鄒石會也連連表示贊同。
“過去公路還沒有修到家門口,我從山上走到主公路上就要半個鐘頭。去鎮上的班車也不固定,有時候一等就是半天,把時間都給耽擱了。”談起花橋村以往的醫療條件,鄒石會直皺眉,“最怕突然生急病,鎮上的醫生路遠,一時間趕不過來,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2016年,鄒石會一家搬到了村里的集中安置點。“村衛生室就在家門口,小楊醫生人很細心,技術也好,現在看病再不怕耽擱了!”鄒石會說。
“長陽是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發源地,20世紀60年代,赤腳村醫覃祥官創辦了我國第一個農村合作醫療社。”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宏毅介紹,幾十年來,長陽始終把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但長陽曾是國家級貧困縣,集老、少、山、窮、庫于一體。山大人稀,鄉村醫生隊伍青黃不接,服務能力較弱,制約了長陽基層衛生事業的發展。“2020年,長陽的因病致貧比例占32.4%。”
為解決農村群眾看病就醫難題,2014年,宜昌率先在全國探索實施 “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計劃,啟動大學生村醫定向委培計劃并協議約定,每年補助定向委培村醫1萬元生活費和學費,畢業后按照“縣聘鄉管村用”的辦法,由各縣市區衛健局根據工作需要,將其安排到當地村衛生室工作。選定年資高、能力強的老師,以傳統“師帶徒”模式實施“一對一”帶教指導,開展基本醫療和基本公衛服務。定向委培生回村衛生室服務期限不低于5年。目前,宜昌市共培養像雪梅一樣的大學生村醫1373名,已經畢業上崗的有909人,全市基本實現平均“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的目標。
“全市35歲以下村醫占比達到34.33%,鄉村醫生大專學歷占比達到40.68%。”宜昌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年輕力量的加入,有效改變了鄉村醫生隊伍面貌,讓村民享受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時治的便利。
發生改變的,不僅是群眾就醫的便利。
除了在衛生室看病,楊雪梅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入戶巡診。楊雪梅帶上藥品、醫療設備進家入戶巡診,為村民建起電子“健康檔案”,隨時跟蹤查詢村民的健康狀況。在巡診過程中,楊雪梅發現,村民的就醫觀念慢慢發生了變化。“以前咱村里人找醫生就是治病,現在除了治病的需求外,越發重視日常預防和身體保健。”
“農村的傳統就醫觀念是‘小病忍、大病拖’,卻忽略了預防和保健。”宜昌市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讓大學生村醫負責公共衛生服務,就是要借助他們掌握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源源不斷的活力,讓他們擔綱群眾的健康“守門人”。
為了更好留住人才,宜昌不斷強化對大學生村醫的規范管理,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強村衛生室和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宜昌市加強基層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實施方案》等政策,規定大學生村醫在村衛生室工作第2年,可報考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工作滿5年后,可在本縣市區內流動,晉升專業技術職稱。通過縣市區人社部門及衛健部門組織的統一招聘考試,可納入鄉鎮衛生院編制管理,服務5年期滿,可以流動到本地鄉鎮衛生院和縣級醫院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大學生村醫已進編89人,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村醫達到27.35%。
最近,楊雪梅正忙著準備事業編制考試。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去年11月,楊雪梅自學通過了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鄉親們希望我留下來,總要對得起大家對我的信任嘛。”楊雪梅露出樸實的笑容。(經濟日報記者 柳潔 通訊員 劉玥 覃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