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 2022-04-15 09:35:04
鄉村振興離不開金融活水的有力支持。近年來,金融機構持續加大金融支農力度,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人民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末,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43.21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增速比上年末高0.2個百分點;全年增加4.57萬億元,同比多增6343億元。
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基礎上,近日,人民銀行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導金融系統優化資源配置,精準發力、靠前發力,切實加大“三農”領域金融支持,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相較2021年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意見》,此次《意見》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增強。
記者注意到,其中,在提升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方面,《意見》提到要強化貨幣政策工具支持。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鄭忱陽表示,管理部門要提供政策支持保障,減少金融機構支持鄉村振興的后顧之憂,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加大對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的支持力度,實行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同時,要鼓勵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完善公司治理,引導其扎根基層、服務當地。
進一步優化存款準備金政策框架
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框架,人民銀行自2018年起建立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年度考核制度,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占比達到一定比例的大中型商業銀行給予0.5個或1.5個百分點的準備金率優惠。2019年起,人民銀行進一步降低定向降準門檻,將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小型和微型企業貸款考核標準由“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調整為“單戶授信小于1000萬元”,擴大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優惠政策覆蓋面。
目前,我國已確立了“三檔兩優”的存款準備金框架。根據金融機構系統重要性程度、機構性質、服務定位等,形成大型銀行、中型銀行和服務縣域銀行三個基準檔,在此基礎上,根據普惠金融和服務縣域當地等情況給予兩項優惠。
此次《意見》提出,進一步優化存款準備金政策框架,執行好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框架能夠加大對中小銀行的流動性支持,為農村中小銀行和其他服務縣域、小微企業的銀行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并有望降低資金成本,激勵銀行業特別是農村中小銀行堅守主責,回歸本地。
地方法人銀行是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此次《意見》還提出引導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資金主要用于鄉村振興的地方法人銀行釋放更多資金投入鄉村振興領域。對此,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談到,首先,要引導縣域銀行金融機構加快完善內部治理,建立科學績效考核機制,提升經營能力;其次,要鼓勵地方基層法人銀行拓寬融資渠道,并通過定向降準工具,緩解銀行負債壓力,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最后,還需要加強監管與政策效果評估。
強化精準滴灌和正向激勵功能
近年來,人民銀行積極運用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薄弱環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持力度,取得了積極成效。
2021年12月,人民銀行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調整后,3個月、6個月、1年期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分別為1.70%、1.90%、2.00%。從2022年起,人民銀行將“普惠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并入“支農支小再貸款”管理。業內專家認為,這將有利于強化支農支小再貸款的精準性、直達性、有效性,引導地方法人銀行持續擴大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信貸投放范圍。
為更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小微企業的幫扶力度,《意見》提出,人民銀行各分支機構要繼續加強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管理,強化精準滴灌和正向激勵功能,提高政策支持普惠性,適度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加大對縣域法人金融機構支持力度。4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促進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
董希淼認為,下一步,應充分發揮支農支小再貸款的引導作用,并加強對再貸款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考核,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流向縣域和鄉村,為全面鄉村振興提供更精準的金融服務。
此外,他還表示,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政策支持體系。如建立和完善政府、企業、銀行三者參與的風險共擔體系,完善政府主導的“三農”信貸擔保體系,改善農村金融風險補償環境;建立健全農村金融評價指標,對積極開展農村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給予一定稅收優惠;通過定向降準、再貼現等工具以及支持金融機構發行專項金融債,加大對農村金融服務的定向支持,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部分縣域法人金融機構還存在內部治理不夠完善、經營水平與競爭力不夠強、融資渠道相對窄等問題。對此,周茂華表示,需要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加快完善內部治理,加大不良處置,嘗試多渠道融資;此外,有條件的銀行可逐步引入數字化技術,提升經營與風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