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羊城晚報 2022-04-18 10:01:12
本月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海南五指山腳下的水滿鄉毛納村時指出,鄉村振興工作要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做,首先要鞏固脫貧成果,鞏固住再往前走,同鄉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作為實現共同富裕以及解決“三農”這一根本性問題的重要突破口,鄉村振興關聯著我國廣大農村區域的未來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景觀是繼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擺在我國戰略層面的緊迫性任務。
自2005年習近平在安吉縣余村考察時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理論”)以來,“兩山理論”便在實踐中得以發展完善。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兩山理論”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文明的雙向互動與融合創新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動理論。這一理論強調以“綠水青山”為基底,以“金山銀山”為遠景,在統一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二者辯證關系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中國綠色發展的新戰略,也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尤其是海南省的成功實踐,更讓我們看到“兩山理論”,對于引領鄉村振興的重大作用。
因此,必須堅持以“兩山理論”引領鄉村振興,通過綠色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發展新動能,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做到“過去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身在寶山碩果累累”。
一 在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中激發鄉村的生態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鄉村振興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這與“兩山理論”的發展理念一脈相承,其中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是從經濟維度上對“兩山理論”的闡釋。它強調將環境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有機結合統一起來,既重視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動能,解放生產力,用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同時又強調用金山銀山來更好地保護綠水青山,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振興鄉村首先就要振興產業,發展生產力。然而,發展生產力,并非意味著一味強調經濟效益的增長?!皟缮嚼碚摗睆娬{“環境就是生產力”,將“美麗鄉村”的怡情風景轉變為生動的“生產場景”,共筑更為美好的生活圖景。鄉村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資源,生態產業化就是將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將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不斷提高生態優勢的資產化能力和增值能力,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
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鄉村進行生態產業化應因地制宜探索綠色發展模式,積極發展鄉村生態產業,例如發展生態農業,“做大做強有機農產品生產”;發展生態工業,不斷推出具有當地特色的精美工藝品;發展生態服務業,特別是生態與旅游業的結合,充分發揮當地的生態優勢,培育一批鄉村旅游景區,不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鄉村振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金山銀山”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綠水青山”是鄉村振興的價值理念?!熬G水青山”不僅關乎著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是人們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基礎。產業生態化就是強調在創造“金山銀山”的同時,更要“綠水青山”,要尊重自然規律,減少產業發展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特定空間區域的產業系統、自然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的耦合優化。鄉村進行產業生態化,就要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環境保護的優先性,形成綠色、循環的生產方式,堅持以經濟發展的成果,反哺于自然生態的保護,在利用生態環境打造綠色產業的同時,要加大力度投入保護生態環境中,實現發展和環保的有機統一,互促互進。
二 在完善保護制度和責任機制中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
以“兩山理論”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將“兩山”理念,融入于鄉村治理的全過程之中。一方面,鄉村治理要以“兩山理論”作為指導,在治理過程中,嚴格突出“綠水青山”的優先地位,同時完善向“金山銀山”轉變的成果轉化機制。另一方面,在鄉村治理過程中,要通過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將“兩山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并使其常態化、制度化。
首先,要完善保護制度,強化“兩山理論”的頂層設計,推動鄉村生態治理的制度化。綠水青山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與鄉土文明復興的沃土,只有堅持“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現代化、綠色化”。一方面,要構建生態監督制度,搭建好生態監督網絡,對鄉村生態保護區進行有效監督和嚴格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的紅線,嚴格控制好污染源的排放強度和資源開發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對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加大投入鄉村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重點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其次,要完善責任機制,促進“兩山理論”的有效落實,推動鄉村生態治理的常態化。堅持不斷完善責任機制,強化鄉村治理工作主體的責任意識和制度意識,激起鄉村治理主體自治能力和創新活力,自覺將“兩山理論”貫徹于鄉村的治理之中,并形成長效的內生動力機制,使鄉村生態治理工作,落實到具體個人層面,實現從理論認識到具體落實,從軟約束到硬要求的轉變。
為此,一是構建明確清晰的鄉村生態治理責任清單體系。從主體人員、內容性質等方面,制定鄉村生態治理工作的責任清單,以規章制度的形式將鄉村治理主體的具體行為明確化、清晰化,以制度化的方式將鄉村工作主體責任的實踐衡量指標確定化、公開化,從而明確每一個工作主體的具體職責及任務指標,避免責任的窄化、泛化。二是打造一批高質量的鄉村治理工作隊伍。鄉村治理工作并非單打獨斗,需要多方協調、通力合作才能勝任。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調研中強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為此在打造高質量隊伍的基礎上,要科學劃分每一個工作主體的責任邊界,明確每一個工作主體的責任分工,加強工作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減少責任分工的交叉地帶,構建立體化的分工格局,避免工作的虛化、模糊化。
三 在轉變思維方式和發展鄉村文化中促進鄉村思想觀念現代化
鄉村思想觀念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支撐。“兩山理論”不僅作為一種戰略思維,勾勒著鄉村振興發展的未來圖式,更是作為一種新的思想價值觀念,是重構鄉村振興的思想體系之基。以“兩山理論”推動鄉村振興的實施,不僅僅表現為產業轉型、創造財富的物質層面,更表現為對村民思想觀念的轉化,以及促進鄉村文化發展的精神層面,不斷激發村民推動鄉村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實現生活“如畫”的過程中,積極投身于對“入畫”的探索,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方面,要轉化思維方式,實現從“經濟人”到“生態人”的轉變?!敖洕恕弊鳛橐环N市場主體的人格特質,主張追求個人利益的逐利行為。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經濟人”的思維方式,深深影響著鄉村的發展模式。在“經濟人”的逐利本性下,個人、企業乃至政府等鄉村治理主體,會出現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出現資源開發過度、環境污染等生態問題?!皟缮嚼碚摗睆娬{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互促互進,主張以“生態人”的思維方式,看待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要求要堅守生態正義,保護自然與愛護自然,強調一種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為此,鄉村主體要及時轉化思維方式,樹立綠色的發展理念、認知理念和消費理念,實現從“經濟人”到“生態人”的身份轉變。
另一方面,要發展鄉村文化,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皟缮嚼碚摗迸c鄉村文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鄉村的“綠水青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是鄉村文化的鮮活存儲器,具有鄉土風情的獨特基因,能夠勾起人們心中那份鄉土情感、鄉愁情緒?!懊利愢l村”不僅是自然美景和生活圖景,更是鄉民精神故鄉的回歸地,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鄉村文化及其相關產業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寶貴資源,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重要方式。這種發展方式不僅激發了文化發展的“生態能量系統”,更極大釋放了鄉村的生產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因而,“兩山理論”本身就是文化創意視域下鄉村振興的思想主線。發展鄉村文化,首先,是要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充分汲取傳統鄉村文化有益成分的同時,需要從現代文明和文化轉型的視域,積極吸納優秀的外來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語境中凝練文化價值,提煉鄉村精神,推動鄉村文化的煥發與發展。其次,要大力扶持相關文化產業。文化產品作為鄉村文化的物質載體,不僅意味著鄉村文化的精神價值到物質財富的轉化,更凸顯出鄉村文化的傳承、傳播與創新,是貫徹“兩山理論”的實踐要求。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品形式,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好、做強。
作者簡介:林開蕾,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劉秦民,廣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2022年度重大研究專項《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廣東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GD22ZDZ01-19)、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共建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課題編號:2019GZGJ44)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