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青海新聞網 2022-05-10 16:48:38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我叫馬富春,是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樺林鄉峽口村黨支部書記,今年,是我在村里擔任書記的第十一個年頭。這些年國家一項又一項的扶貧政策讓我們這個偏遠的小山村逐漸褪去了貧窮的底色,環境變美了,交通便利了,村民富裕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峽口村不斷升溫。
我出生于峽口村,擔任書記之前是村里的民辦老師,從三尺講臺到村子所有村民,我擔負起脫貧攻堅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職責。
依然能清晰地記得剛上任時的場景:村委會只有三間小土房,一年的使用率加起來不到一個月。村民們思想傳統,認為農村人只能種地,對村里的發展更是冷眼旁觀、消極觀望。作為村支書,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每天的工作僅僅是處理家長里短,解決家庭矛盾,而雨雪天無法行走的道路和落后的人居環境,讓我想要為村子的改變做些實事大事變得極為迫切。
2015年伴隨著全國脫貧攻堅號角的吹響,峽口村迎來了蛻變的好時機,對于我來說,終于為改變村子找到了出力的方向和目標,而道路整修和硬化也只是村子改變的一部分。
走村入戶調查、實地查看貧窮程度、走訪本村致富帶頭人、召開“兩委”班子座談會,我們村干部在聯點幫扶單位省總工會派駐的駐村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帶領下把情況摸透、摸細。我也是那時才知道,思想封閉、觀念落后、文化程度低是造成貧困的思想根源,交通不便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缺信息、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為主的“五缺”是致貧的重要因素,想要脫貧除了要好好配合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的工作,我們這些村干部自己也要在思想上積極改變。
從詳細制定脫貧攻堅計劃、積極協調資金,到爭取落實項目、了解民情、普查民意,我每天都忙得腳不離地。經過不懈努力,改變的不僅是道路,院墻翻新、道路綠化、太陽能路燈安裝、飲水方便等民生工程在村里落地開花,產業扶持、就業培訓等項目的實施也讓村子順利脫貧。
尤其是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峽口村在鄉村振興路上加速前行。從合作社養殖到田間忙碌,從學習培訓到外出務工,從居住條件改變到周圍環境的保護,不論是我們村干部還是村民,都在國家好政策幫扶下為了更好生活忙碌起來。
與此同時,村委會的三間小房變成了如今兩層小樓和活動廣場,除了在省總工會的幫扶下裝上了暖氣,村里的大小會議和活動有了適合開展的場地,每年我們都會舉辦豐富的村集體活動,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現在,我們家家有車,戶戶有糧,道路寬敞,屋子明亮,有正在發展的產業,有出去務工的能力,村民的發展動力不斷提高。近日,我們全村對河道垃圾進行清理,除了在公益性崗位上的10名清潔工,幾乎每家都派出代表參與進來,為生活環境改善貢獻自己的力量。
翻看自己五年來的工作筆記,跑項目、講政策、謀發展、寫計劃,每一項都清楚記錄了自己的日常工作,也記錄著村民反映的每件事,從最初的家長里短到政策詢問,再到發展規劃,不僅充實了自己的工作內容,村民也從“想致富沒辦法”到“出主意想辦法”,積極支持村里各項工作,思想有了轉變,生活也有了盼頭。
今年,為了進一步提升村民的居住水平,我們將進行院落的外墻保溫,對沙化的道路進行補修,并通過“幫扶單位+農戶”的形式為大家通上天然氣。同時,為讓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安心工作,村里計劃修建養老中心,保障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如今,想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期盼正逐漸變為現實,我感到自豪又有干勁,我們一定要繼續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王臻)
呂梁市方山縣:加強鄉村文明治理 推動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在行動】桑枝粉碎種蘑菇 變廢為寶能生財
“三夏”搶收即將來臨,將這項工作作為重中之重!
四川鄉村振興交出亮眼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