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22-05-23 08:44:39
“新鮮蠶豆吃起來鮮甜軟糯,烹炸煮炒樣樣美味,全家都喜愛。”5月9日,記者在江蘇南京鼓樓區鎮江路菜市場遇到退休職工王玫,她提起剛采購的鮮蠶豆說,“翠綠的蠶豆莢,藏著春天的味道,春分之后,家里就沒斷過。眼瞅著蠶豆就要下市了,趕緊多買點,囤著慢慢吃”。
“春吃蠶豆賽過肉”。走進鎮江路菜市場,幾乎每家攤位上都堆滿了新鮮蠶豆,前來采購的顧客絡繹不絕。“4月份以來,平均每天可以賣出100多斤蠶豆,節假日高峰期更是一天超過200斤。”鎮江路菜市場攤販張加珍說,前些年她以銷售干蠶豆為主,最近幾年,來自省內南通、泰州、鹽城等地的鮮食蠶豆被大量引進市場,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
在距離南京200多公里的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常樂村村民袁瀾萍家的大棚里,蠶豆苗排列整齊,長勢喜人,一串串綠油油、沉甸甸的豆莢掛滿枝頭。袁瀾萍告訴記者,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但今年的銷售收入并沒有減少。“多虧了江蘇省農科院沿江所專家送來的‘春化’蠶豆苗,鮮豆提前上市,采摘期大幅延長,畝均產量超過2000斤。”袁瀾萍給記者算了筆賬,蠶豆上市初期均價超過10元,一畝地一季收益輕松超過1萬元。
在長江下游流域,蠶豆通常是第一年秋天下種,第二年春天開花、結莢,掛果需要熬過漫長的持續低溫冬季,謂之“春化”。然而,產量低、成熟慢疊加采摘期短,讓新鮮蠶豆銷售遭遇很大障礙。
可喜的是,這一難題已被江蘇省農科院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春芳成功突破。吳春芳與蠶豆“打交道”30多年,2012年,她發明并開始推廣蠶豆芽苗人工“春化”及高效栽培植技術。這項技術解決了蠶豆產量低、上市時間集中等問題,讓鮮蠶豆產量提高近10倍,采摘期延長了5個月。
“人工‘春化’技術就像一根鞭子,催促著蠶豆快快長大。不僅長得好、長得快,食用口感等指標也優于常規種植。”吳春芳說,通過新技術應用,長三角地區實現了從當年12月至翌年5月都有鮮蠶豆莢上市,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極大滿足了市民消費需求,也提高了種植者的積極性,為鮮食蠶豆設施種植大面積推廣提供了技術保障。
不僅如此,“春化”蠶豆利用季節差,縮短大田的生長期,利于田間套種間種,以及后茬作物生長,明顯減少化肥用量,受到滬蘇浙及其他省市鮮食蠶豆主產區種植戶們的廣泛歡迎。“最近10年,蠶豆‘春化’處理及其配套生產關鍵技術已推廣超15萬畝,累計新增收益18.59億元。”吳春芳介紹,“春化”蠶豆可與葉菜間作,與葡萄等水果套作,以及與水生蔬菜水旱輪作,因其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功能,還可以提高土壤質量,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贏。
江蘇鮮食蠶豆種植歷史悠久,主要集中在南通、鹽城、泰州等地,常年種植面積約為40萬畝,僅南通啟東市一地,種植面積就超過20萬畝。廣闊的種植面積也為蠶豆全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巨大的開發試驗場,且隨著“春化”技術點豆成“金”,間接推動南通特色農產品的加工轉化。“目前,僅規模以上速凍加工企業已達59家,年加工量增至30萬噸左右。”南通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處負責人陳昌軍說。
蠶豆雖小,市場不小。如今,蠶豆“春化”技術已廣泛復制運用于豌豆、草莓、麥子等農作物種植,所種之處可讓沃土生“金”。據了解,以上海為中心的東部沿海地區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鮮食蠶豆消費市場,年鮮蠶豆莢銷量約為100萬噸。 (經濟日報記者 蔣 波)
助企紓困 資本市場聚焦穩定宏觀經濟大盤
海關總署:黨的十八大以來 我國外貿發展量質齊飛
商務部:消費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我國部分在建鐵路項目取得重要進展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我國唯一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完成改擴建
湖北荊門:掇刀區首批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鮮活魚“游進”韓國市場
我國專用型油菜籽聯合收獲機研制取得積極進展 作業質量大幅提高
74個統籌地區啟動門診慢特病診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