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2-05-24 10:23:36
鶴壁市鶴山區位于太行山東麓,傳統古村落遍布,鄉風淳樸。近年來,鶴山區立足自然資源稟賦,找準鄉村旅游、特色種植、光伏助力和能人帶動等發展路徑,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脫貧群眾人均產業幫扶增收1500余元。
發展特色旅游讓“山窩窩”搖身一變“香餑餑”
旅游產業發展是精準幫扶的一項重要形式,對助力脫貧群眾增收、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
鶴山區按照全域旅游規劃,積極發展以“五巖山”為龍頭的“北斗七星”和金線河(阿斗寨)鄉村旅游。依托姬家山鄉西村、東齊、王家辿、張家溝、后蜀村等鄉村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民宿客棧和農業采摘等旅游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設施,積極引進旅游企業,切實夯實旅游產業基礎。截至目前,全區累計引進旅游帶貧企業12家,發展農家樂、民宿客棧28家,實現鄉村旅游產業直接就業361人。
“想擁有自己的香椿樹嗎,快來西頂村做客,承包自己的香椿樹吧。”鏡頭前,舉著大拇指燦爛大笑的老者是鶴山區姬家山鄉西頂村黨支部書記司學平,他正通過視頻平臺對外推介著家鄉特產“紅油香椿”。
一個月前,西頂的紅油香椿,給游人帶來靚麗風光的同時,盤活了西頂村的農作物經濟,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徑。
而像西頂村這樣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帶動地區經濟,助力脫貧人口的案例,在鶴山區不勝枚舉。就拿與之毗鄰的張家溝、王家辿來說,他們深入挖掘自身獨有特色優勢,著力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拓寬脫貧群眾收入渠道,更好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品質改善。
拉長產業鏈條讓群眾既“富口袋”也“富腦袋”
鄉村旅游發展起來了,如何能擴大產業類型,拉長產業鏈條,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鶴山區也有自己的思考。
通過發展賞花旅游產業,積極探索跨區域合作模式,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截至目前,全村僅規模以上花卉苗木企業23家,從事苗木種植從業人員750余人,其中脫貧戶就業人員達300余人,產業覆蓋率達到98%。
“說起我們區的特色產業,光伏發電不得不提。”鶴山區鄉村振興局局長孫建華介紹。該區充分利用轄區內荒山荒坡等資源優勢,投資4480萬元建設了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項目,用于開發安置脫貧群眾公益性崗位、發展小規模集體產業,進一步帶動脫貧群眾和村集體經濟增收。
截至目前,鶴山區已累計發放收益分紅1344萬元,開發公益崗位311個,實現了無勞動能力脫貧人口和易地搬遷200戶脫貧戶光伏產業扶貧全覆蓋,使“太陽能板”變成致富傘,有力撐起了脫貧群眾致富和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路。
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鄉村振興,人才是基石。
鶴山區通過深入實施“頭雁回歸”工程,注重致富帶頭人培育,引導有實力、有能力、有定力的有為人士回鄉創業,發展特色扶貧產業,累計培育畢秋生、原建軍、李麗紅等創業致富帶頭人90人。
同時,該區組織產業幫扶經營主體開展企業管理、營銷等知識培訓,并有針對、有計劃的對脫貧戶開展訂單式培訓,帶動脫貧群眾集體“充電補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智力”和動力支撐。
下一步,鶴山區將持續圍繞脫貧群眾的‘吃、住、行、游、購、娛’等鄉村旅游要素做文章,完善相關基礎服務設施,不斷提升鄉村旅游帶動能力同時,加強村與村之間的合作,讓好政策生根發芽,讓好項目開花結果,讓崗位能夠持續不斷,讓群眾不斷提高收益,讓日子越過越有奔頭,獲得穩穩的幸福。”(鶴壁市鶴山區鄉村振興局 閆艷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