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赤水市委組織部 2022-05-24 10:27:31
近年來,赤水市不斷豐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實踐載體,立足竹木資源稟賦,圍繞竹原料加工探索出了“村集體+合作社”的特色發展模式,推動集體經濟“產業入社”,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式上的新跨越。
支部領辦,激活“動力源”
“以前啊,竹原料收購價格低,群眾不愿勞動,村里要完成鎮里分配的竹原料任務工作十分困難。而現在不同了,村里自己開辦竹原料切片廠,收購價格上來了,運輸、銷售也不用愁,去年我們還超額完成任務勒!”赤水市丙安鎮艾華村黨支部書記王仕華說道。
在赤水市丙安鎮,有一間由“10張借條”籌建起來的竹原料切片廠,那是由黨支部書記王仕華帶頭召集村內7名村“四職”干部、群眾以個人名義向當地信用社貸款120余萬元,無償借給村黨支部所領辦的企業作為啟動資金,所以老百姓都說是他們自家的切片廠。2020年11月4日,隨著載滿竹料的貨車向赤水城區方向駛去,標志著總投資140余萬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項目——艾華村竹原料切片廠正式投產,集體經濟“產業入社”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就這樣,8個人用“10張借條”建起了老百姓自己的竹原料切片廠,艾華村黨支部用一個切片廠不僅打開了村集體經濟“產業入社”的新天地,還搭起了百姓共同富裕、產業富民強村、組織一呼百應的連心橋。
黨建領航,挺起“主心骨”
2020年以前,赤水市丙安鎮竹木資源的實際利用價值不高,直接帶動群眾人均增收還不足500元。該鎮黨委審時度勢,依托竹木資源優勢轉型升級村級產業項目,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項目進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徹底激活村級產業發展活力。
2020年,艾華村黨支部嘗試開辦竹原料切片廠,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全部納入專業合作社,進行專業化、規范化經營管理。開業第一個月,就實現了營銷收入40余萬元,順利打響了“產業入社”紅火勢頭的第一槍,率先享受到了堅持黨建引領的“紅利”。
近年來,赤水市堅持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金鑰匙”,采取“支部+合作社+產業+群眾”方式,推動全市“產業入社”,培育特色產業,“艾華村黨支部式切片廠”越來越多。2021年,全市12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產業入社”示范村艾華村收入突破600萬元。鄉村振興,組織振興是根本和保障。赤水市堅持把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的思路,產業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在哪里。目前,我市在竹原料、石斛、烏骨雞、冷水魚等產業鏈上建立產業黨支部17個,1200多名黨員將黨旗插在產業一線,讓紅色黨建領航綠色產業,形成一大批特色產業,帶動村民增收、集體收益。
“頭雁”領路,帶著“群雁飛”
群雁高飛頭雁領。近年來,赤水市委高度重視基層組織“頭雁”隊伍建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和鄉村振興后備力量“雙培養”工程,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丙安鎮艾華村黨支部書記王仕華就是“雙培養”工程的受益者。王仕華被納入縣級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后備人才,在培養過程中王仕華從工作的“參與者”轉變為“指導者”,積極探索“三變”改革,大力發展竹原料產業,集資修建“艾華村竹原料切片廠”,引領村民以地入股、以工入股,推動“產業入社”,帶動全村1500余人致富增收。
赤水市實施的“雙培養”工程是采取“兩推一選”的辦法,在全市30歲左右,具備高中及以上學歷的村“四職”及返鄉人才中,分級遴選出遵義市領軍人才培養對象8名,赤水市級領軍人才11名、培養對象21名,鄉鎮級培養對象182名,參與到“村集體+合作社”的實踐中來。同時,為提升“頭雁”推動經濟和產業發展能力,著力開展“村級干部隊伍學歷提升計劃”,提升全市50歲以下的村級干部學歷。另外,為讓“頭雁”干有奔頭、干有勁頭,結合《赤水市村級干部等級序列制度實施辦法(試行)》,建立村干部工作報酬增長機制,進一步提升基本報酬待遇,激發干事熱情。
產業領跑,點燃“加速器”
艾華村黨支部書記王仕華說:“在‘產業入社’以前,竹原料被私人投資切片廠壟斷,供需關系不對等,收購價格被壓得很低,價格從420元/噸到460元/噸不等,群眾砍伐積極性不高。而現在,我們成立集體經濟的切片廠,探索建立‘統購直銷’模式運營,以不低于490元/噸進行收購,加上節約的運輸等成本,群眾比以往每噸增收100多元,大家的干勁更足了。”
“統購直銷”是“村集體+合作社”新模式下最大的特點,通過統一收購、直接銷售,即節約運輸成本,又可以統一調度,減少層層加價的中間環節,有效打破私營切片廠的壟斷地位,提高竹原料收購價,最大程度地將利益留給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