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22-05-28 09:56:43
4月底的黑龍江,天氣轉暖,冰雪消融。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的牡丹江東寧市綏芬河河畔,一年一度的大馬哈魚增殖放流活動如約舉行,成功放流大馬哈魚苗10萬尾。
幾天后,在黑龍江省東北部的撫遠市烏蘇里江江邊,又有72萬尾大馬哈魚魚苗在這里成功入水。
“這次的魚苗經過6個月人工孵化飼養,長度都在5厘米至7厘米之間。”在活動現場,東寧市鮭魚孵化放流站站長王維坤說,每年4月下旬是放流大馬哈魚魚苗的最佳時期,可以有效提高魚苗的成活率。“大馬哈魚種群的恢復和延續,能夠改善水生態環境,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王維坤說。
建魚類資源繁育基地
“這些魚苗已經長大,符合野外生存標準,進入烏蘇里江后,將集結成群順流直下,通過黑龍江入海口進入北太平洋。三四年后的秋天,成魚將再度洄游‘家鄉’繁育后代。”在撫遠市的放流活動現場,隨著志愿者的解說,一尾尾魚苗從專用袋中游出,沿著放流槽歡快地躍入烏蘇里江中。
在中國有大馬哈魚、馬蘇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三種,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綏芬河和圖們江流域。撫遠市因黑龍江、烏蘇里江在這里交匯,水產資源豐富,因此被譽為“中國大馬哈魚之鄉”。
據《撫遠縣志》記載,在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間,漁業一度是撫遠財政收入的支柱。上世紀60年代,撫遠還制定了“以魚保糧”“以捕撈大馬哈魚為重點、積極捕撈其他各自江雜魚為主”等方針。
生活在撫遠的老人至今還記得,那些年每到秋季大馬哈魚捕撈季節,經常出現因大馬哈魚洄游數量過多造成“江河擁塞”乃至“踩著魚背過江”的獨特現象。
黑龍江永續自然資源保護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天航說,上個世紀80年代,由于多種原因造成洄游到我國境內的大馬哈魚種群銳減,隨之而來的便是生態環境失衡和漁民收入下降。保護大馬哈魚種群資源和生態環境迫在眉睫。
1988年,撫遠、東寧鮭魚放流站成立,人工繁育放流大馬哈魚工作逐漸展開。
進入21世紀,撫遠、東寧等地紛紛建立了保護魚類資源的繁育基地,每年對適合的魚苗進行放流,并推出減少捕魚船只、封江(河)育魚、每年設立休漁期、保護恢復產卵場環境、設立種質資源保護區等一系列措施,恢復漁業資源,維護水域生態平衡。
談及大馬哈魚現狀,許多從事大馬哈魚保護的專家喜憂參半:目前我國有大馬哈魚洄游的三個流域中,馬蘇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分別處于瀕危和極危狀況,其中駝背大馬哈魚在中國境內已多年未見。如今,大馬哈魚在我國境內的“待遇”得到了明顯改善,馬蘇大馬哈魚還成為國家二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
凈化河流生態系統
一種魚的存在為何能起到“改善和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這么大的作用?
在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科學官員李欣的電腦中,記者看到一張圖片,圖片的中央是幾條大馬哈魚,周圍則分別畫了森林、熊、鷹、鯨魚以及大鰉魚等動植物。
“這是一張大馬哈魚成長過程及其在生態系統中重要性的一張圖,很多動物以大馬哈魚為食。”李欣說,大馬哈魚是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每年8月份,性成熟的大馬哈魚在入海口集結,成群結隊的溯江(河)而上,跳過瀑布、穿越險灘、躲避天敵。
在洄游的大馬哈魚群附近,鷹在天空中盤旋等待時機,棕熊在岸邊潛伏伺機而動,黑龍江的“水中霸主”鰉魚也在虎視眈眈……在紀錄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大馬哈魚在洄游的一路上能夠為沿途100多種生物提供能量儲備,還有科學家甚至在老虎的糞便中也檢測到了大馬哈魚“存在”的痕跡。
9月中下旬到11月下旬,大馬哈魚陸續回到自己的“家鄉”,建巢、產卵,之后死亡。他們軀體中最后的養分也會留在家鄉水域,成為無數動物越冬的食物。有的國家還把大馬哈魚稱為保育助手,因為它們產卵時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會把產卵場附近的淤泥清理干凈,為其他魚類也營造了更好的環境。
“大馬哈魚將海洋中的營養物質帶回內陸,這是少有的海洋反哺河流的案例,其產卵的地方植物會更加茂盛,也是這個原因。”李欣說,大馬哈魚的長距離洄游,覆蓋了大部分水生動物的生長環境,是當之無愧的北方河流生態系統中的基石物種、傘護種、指示物種。
大馬哈魚之所以能夠回到家,還因為它們有超強的嗅覺,但如果家鄉河流的水質發生了變化,它們的嗅覺就會失靈而找不到家。它們能跳過小型瀑布,但水壩會阻礙它們前行的路;它們還會搬開石頭來掩藏產下的卵,但河流生態受損沒有這種卵石,它們也就無法找到當年出生的那個家。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秘書長高瑞睿說:“所以大馬哈魚是否洄游也能印證這條河流生態的好壞,守護大馬哈魚就是要保護整個河流生態系統。”
增殖放流減少捕撈
隨著魚苗放流的結束,東寧市鮭魚孵化放流站又恢復了安靜。站在空蕩蕩的孵化車間,王維坤說,再過大約5個月,這里又會迎來新的一批大馬哈魚。
“取卵、洗卵,進行人工授精后運輸到車間,孵化……經過長達6個月的管理、飼育,就可以放流了。”說起大馬哈魚的孵化放流,王維坤如數家珍。
每一尾剛出生的小魚苗,對于王維坤來說都彌足珍貴。從喂食到水溫,還有含氧量、流量調控等每個細節他都小心翼翼,盡量為小魚苗營造接近自然水域的生長環境。
增殖放流是恢復野生魚類資源的重要手段。人工孵化、放流大馬哈魚是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實現自然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34年來,東寧市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積極開展大馬哈魚增殖放流活動,累計放流魚苗超1400萬尾,撫遠市累計放流大馬哈魚苗4200萬尾,改善和修復了水域生態環境,有效保持了黑龍江、烏蘇里江、綏芬河的生物多樣性。
東寧市的綏芬河段還是國家級大馬哈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村民組建了環保巡護隊,保護水體的同時還監督制止電魚、毒魚、炸魚及禁漁區、禁漁期內的非法捕撈行為。
黑龍江省有禁漁期的規定。撫遠、東寧等地水域有單獨的大馬哈魚禁漁期,其中黑龍江、烏蘇里江水域為10月1日至20日,綏芬河及其支流瑚布圖河為10月1日至31日,對大馬哈魚的洄游、產卵繁殖起到了重要的保護作用。
“客觀地講,非法捕魚的現象難免還存在,但是經過這些年的努力,人們對保護大馬哈魚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強了。”高瑞睿對大馬哈魚的保護充滿了希望,除了增殖放流和減少捕撈,大馬哈魚產卵地的保護也是應該聚焦的重點,“另外對保護人員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和監測巡護、社區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培訓等,發揮民間環保公益組織作用,配合政府一起提升守護大馬哈魚的社會共識,也是我們可以做的方向”。 (經濟日報記者 馬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