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2022-09-06 14:03:56
一座挨一座,越走,大棚越多。9月5日,記者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馮屯鎮業屯新村采訪,一塊寫有“黨員試驗田”的藍色明示牌讓人眼前一亮。牌子上“姓名、大棚數、面積、品種……”一應俱全,格外醒目。明示牌的主人是王登華。在茌平,像王登華這樣的“黨員試驗田”有3000多塊,面積4萬余畝。
“‘試驗田’作用不小。業屯30多個‘莊稼人’跟著我改了行,全村71座大棚,每年西葫蘆賣700多萬元!”高個、平頭、黝黑的王登華滿滿自豪。
其實,王登華不簡單:16歲販菜,40歲露頭成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葫蘆王”。年銷3000多萬斤西葫蘆,占新發地西葫蘆份額五分之一多。
王登華搞“試驗田”也不容易。6年前,46歲的他帶著“葫蘆王”的威名回村建基地,沒想到“第一炮”是“啞炮”:全村跑了個遍,200來戶沒一戶答應的。有的缺人手、有的缺技術,更多的怕賠錢:“你是老板,賠了不要緊;俺小戶人家,可賠不起。”
王登華的“遭遇”,引起上面領導的深思: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鄉親們不是不想富、不盼富,而是不知道怎么富,能否建個“黨員試驗田”,蹚出新路,教給鄉親看、領著鄉親干、帶著鄉親賺?
在各級幫扶下,王登華流轉20畝地,建起3個大棚,自此業屯有了第一塊“黨員試驗田”。
王登華賣菜行,種菜卻外行。有次,他“大水漫灌”遇到連陰天,等太陽出來,500多棵西葫蘆突然萎蔫。還有一次,一棚西葫蘆大面積裂果,請專家來才知道:缺硼。
從第一塊“試驗田”起,王登華屢錯屢試,從3座到23座,硬是以60萬元“試錯成本”,篩選出10多個優勢品種、推出起壟種植、滴灌澆水等20多種實用技術,并將每棚純收入穩定到10萬元左右,帶動業屯及周邊100多戶鄉親建起200多座大棚。
2019年起,茌平區強化黨建引領,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在全區2萬余農村黨員中推行“黨員試驗田”,鼓勵黨員先行先試,成功后免費推廣;區里連續3年撥出2000余萬元貼息貸款,先后幫助近2000名黨員建起涵蓋蔬菜、畜禽、水產等10多個門類的“黨員試驗田”。
茌平聘請200余名“科技特派員”擔任“試驗田”巡回指導員,將“黨員試驗田”納入黨員星級管理,與評先樹優掛鉤。王登華憑實績,被評為“聊城市優秀共產黨員”并晉級“高級農民農藝師”。
黨員“試”在前,鄉親“零風險”。洪屯鎮洪屯村黨員黃勝林引進“陽光玫瑰”葡萄,2年試驗3種砧木,2021年終于迎來大豐收,帶起村里48畝“陽光玫瑰”葡萄基地;菜屯鎮任莊村黨員任吉華發明林下赤松茸“拱棚種植法”,全鎮300畝赤松茸因此多采兩茬“高價菇”、多賣600多萬元。
“黨員試驗田”,讓黨員漲了帶富本領。去年10月,菜屯鎮周橋村支書張高虎聯合6位支書“闖上海”,硬是將赤松茸頭茬菇“拱進”上海,售價每斤18元,比當地高8塊多錢。王登華成立蔬菜種銷合作社,申請“王老三”外包裝國家專利和蔬菜商標,還在河北、內蒙建起4處生產基地,并銷售到香港、福建等地,成為“會賣+會種”的全鏈“葫蘆王”。
“‘黨員試驗田’用最小成本,換來群眾最大效益!”茌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海蓉說。據了解,推行“黨員試驗田”以來,茌平全區推廣5000多個新品種、9000多項新技術,指導和培訓農民60多萬人次,培植起葡萄、赤松茸等特色產業,為6萬余農戶蹚出致富路,戶均增收5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