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視網 2025-10-09 15:49:33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廣大脫貧地區的脫貧成效鞏固得怎么樣,鄉村全面振興銜接推進得如何?各地有哪些有效做法和創新實踐?農視網記者專訪部分總書記到過的村落,了解地方干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實踐,關心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感受山鄉巨變和脫貧群眾滿滿的獲得感。
“脫貧之前,村里很窮,周圍也差不多。以前,我們這個地方的老年人去世了,村里人評價他活得好不好,就會看他有沒有到鄉里的衛生院住過院、輸過液、吃過藥,如果去過,就覺得這個老人這一輩子值了。”談及過去的貧窮生活,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華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祥生感嘆。
2014年華溪村被納入貧困村,2017年8月,華溪村所在的中益鄉被列入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自此一場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就此在這片土地上打響。彼時的華溪村,交通閉塞、產業空白,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婦孺,土地撂荒現象嚴重,村民們的生活看不到太多希望。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華溪村調研的時候,公路、住房等基礎設施還在建設中。總書記乘飛機、轉火車、換汽車,用了7個多小時才來到這里,就是為了實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正落實,還存在哪些問題。
2025年4月15日,在華溪村第七屆村集體分紅大會上,1249名村民分紅近15萬元。現在的華溪村,路更寬闊了,院落更亮麗了,產業更興旺了,老百姓的幸福感更滿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現在的華溪村;圖源:新華社)

循著囑托,產業鼓起村民“錢袋子”
在脫貧攻堅中,國家給華溪村通了公路,改造了危舊房,家家戶戶用上了自來水,基礎設施改善了,生活環境變好了,老百姓“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但村里沒有什么產業,青壯年還是要外出打工謀生。
2017年10月,華溪村依托“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成立了華溪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同年11月,由華溪村村民自發組建的中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成立了。就這樣,華溪村邁出了發展集體經濟的第一步。
激發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關鍵。“老百姓日子過得好不好,要看‘錢袋子’鼓不鼓。”王祥生向農視網記者介紹,駐村工作隊來到這兒以后,和村黨支部一起幫村里干了很多實實在在的事,也從思想上一步步引領著大家前進。
王祥生介紹:“總書記來我們當地考察時,關切詢問產業發展情況,強調‘要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子’。這些年,我們牢記囑托,村里除了開民宿、搞農家樂旅游外,還發展了脆桃、脆李、木瓜等產業。同時,配套這些蜜源植物養殖中華蜜蜂。這里的海拔、氣候、土質適合黃精生長,如今也發展起了黃精產業鏈。現在,近40個農產品品類成為華溪村增收的主要來源。”

(村民向記者展示剛挖出來的生長了5年的黃精;圖源:石柱縣融媒體中心)
“我原是重慶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的老師,沒想到進村就干起了銷售員的工作。剛來那幾天剛好趕上脆桃豐收,我們和村干部起早貪黑地摘桃子,當天就能把桃子賣出去,這個夏天,華溪村的桃子總計收入60萬元左右,老百姓真的很開心!”華溪村駐村第一書記劉永剛開心地向記者介紹。
集體經濟收入怎么用?王祥生介紹,“按照股份占比,集體公司收益的93.6%為聯合社所有。聯合社將其所獲收益的60%用于社員分紅,10%作為聯合社運轉經費,30%注入村集體‘兩不愁三保障基金’,這個基金也是華溪村如今最有特點的一項創新舉措。”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像華溪村這樣發展集體經濟的脫貧村落還有很多。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委監督檢查和幫扶科科長冉君麗介紹,“十四五”期間,石柱縣堅持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幫扶各個村落因地制宜地探索資產經營型、生產服務型、電子商務型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2019年至2024年,全縣中央財政資金累計扶持8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實施項目88個,累計扶持資金4960萬元。全縣229個村集體經濟組織中10萬元及以上的村222個、占比96.94%。而華溪村的茁壯成長,就是在政策的春風下沐浴的成果。
產業發展的紅利,如同涓涓細流,浸潤著每一位石柱縣村民的心田。

事事都能有保障,日子越過越有味兒
“過渡期以來,我們石柱縣始終將‘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核心任務,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工作方面,堅持集中排查與網格監測、線上反饋與線下排查相結合。還通過政策落實穩定一批、服務活動服務一批、技能培訓促進一批、載體建設帶動一批,支持脫貧人口就業穩崗。鼓勵經營主體根據勞動力情況開發崗位優先吸納帶動低收入戶,并對經營主體予以補貼、兌現企業一次性吸納就業社會保險補貼,還通過發放跨區域交通補助、開展脫貧人口技能培訓、建設就業幫扶車間等方式穩定帶動脫貧人口就業。”冉君麗介紹。
王祥生分享,自2019年起,我們便把4月15日定為“感恩奔跑節”,這一天,也成了華溪村雷打不動的分紅日,至今已溫暖延續了7個春秋。
2025年,全村1249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每人都從集體的“大家庭”中分到了100元紅利,村里還細心地為每個人預留了40元,用于繳納下一年度的農村合作醫療。這不僅是一筆錢,更是一份穩穩的安心。

(華溪村村民正在領取分紅金;圖源:石柱發布)
這份安心,更凝聚在那筆沉甸甸的“兩不愁三保障基金”里。“個人全年醫療自付費用超過1萬元的村民,每人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醫療補助;7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給予20元至100元的養老補助;考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雙一流’院校的高中畢業生,每人給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一次性教育補助;應征入伍的,每人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獎勵;我們還用這筆錢給村里搞基礎設施建設的更新和改造,比如自來水、路燈、道路維修等等,把和老百姓生活相關的東西給它完善好、保障好。這些都是為了讓大家生活在華溪村更有幸福感、自豪感,有動力往前干。”王祥生介紹。

(華溪村村民大合影;圖源:重慶發布)
“現在我們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每月不少于一次的入戶走訪,鄉鎮醫院的醫生也會定期走訪,我們一方面及時向村民宣傳相關政策,另一方面也便于及時掌握脫貧戶、低保戶、殘疾戶及有慢性病、重病村民的家庭情況,確保他們小病不出門、急癥及時應,沒有出現返貧的跡象。如果發現哪一戶真的有困難,村里就會啟動‘兩不愁三保障基金’來幫助他們。近幾年來,華溪村進一步完善了‘兩不愁三保障’基金機制,對脫貧戶做到持續動態地監測幫扶。正因為如此,華溪村目前沒有一家監測戶,更沒有一家返貧戶。”劉永剛欣慰地講。

凝聚精氣神兒,鄉村振興“跑起來”
華溪村的振興,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豐盈和民生上的細致關懷。
“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敢吃黃連苦、不怕辣椒辣、樂享蜂蜜甜”。在華溪村,隨處可見這樣的標語。這種攢勁的精氣神,在“華溪榜樣”公示欄里格外顯眼。
村里每年都會評選“華溪榜樣”,從家庭和睦、環境衛生、孝順老人等多個貼近生活的維度,發掘那些平凡日子里的閃光點。王祥生介紹:“‘華溪榜樣’每年從獲得積分最多的家庭選出,從集體基金中拿出錢給予獎勵。”
駐村第一書記劉永剛雖到任不久,卻已被這片土地的蓬勃生機深深打動。他感慨道:“最讓我心頭一熱的,是華溪村的人。這里村黨支部領著跑,黨員干部帶頭跑,鄉村能人幫著跑,廣大村民主動跑,年輕人多,朝氣蓬勃,大家思想齊、干勁兒足、奉獻多,齊心協力奔跑在振興路上。”劉永剛說。
“以前,部分村民還有‘等靠要’的思想,現在是人人都在努力向前奔跑。”王祥生表示。
在華溪村,處處見“初心”,初心廣場、初心長廊、初心小院......王祥生滿懷希望地講:“過去老一輩基層干部的初心就是讓老百姓吃飽飯,而現在,我們趕上了好時代,有了這么好的政策和機會,作為黨員干部,初心就是要帶頭給老百姓‘鋪好路’,讓老百姓生活質量越來越好,幸福指數越來越高。”

(學生在初心廣場宣誓;圖源:石柱縣融媒體中心)
如果說華溪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政策落地的“樣板間”,那石柱縣便是從點到面的延伸。2024年,全縣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低于1萬元的戶全面“清零”,全縣242個村(社區)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群眾安居、就業、上學、就醫一朝夢圓……石柱縣正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朝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闊步前行。
“我的駐村時間雖然只有兩年,但未來兩年,我會扎實做好華溪村的駐村工作,首要任務就是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確保萬無一失。現在華溪村春有花、夏有果、秋有蜜,冬有黃精,四季都有研學課堂,未來我們要在現有的產業上尋找新的發展點,也要利用好村里的好山好水,把農文旅融合的文章做深、做活、做出彩!”駐村第一書記劉永剛說。
華溪村的故事,石柱縣的篇章,正從脫貧的“句點”,走向振興的“逗點”。這里,物質與精神同頻共振,民生關懷細致入微,干群同心奮力奔跑,共同譜寫著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溫暖樂章。
編輯 | 趙寧寧主編 | 徐 菁
監審 | 楊 巍
部分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