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農民日報客戶端 2025-11-20 23:11:02
深秋津南,藏著鄉土最鮮活的煙火與詩意:非遺工坊里,老手藝在指尖流轉出新潮模樣;民宿庭院中,笑語裹著草木香漫過院墻;千畝稻田間,金浪翻涌藏著農耕文化的綿長。近日,“津彩南望鑄華章”媒體交流宣傳活動啟幕,聚焦津南文化傳承與發展碩果,農文旅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恰似一抹亮色,點亮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以十項文化工程為筆,蘸千年文脈為墨,津南正繪就一幅“文潤鄉土、業興民富”的鄉村新畫卷。
文化扎根鄉土,方能長出民心向暖的力量。津南深耕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織密“區-鎮(街)-村(居)”三級文化服務網,134個服務網點遍布城鄉,文化館、圖書館“無障礙、零門檻”敞開大門,讓村民抬腳就能觸摸文化溫度?!敖虿仕嚰摇逼放拼顦颍?2個市級藝術家實踐基地扎根鄉村,30位文藝名家沉到基層,把“殿堂里的藝術”化作“田間地頭的日?!?,讓文化服務從“送上門”變成“扎下根”?!包c單式服務”精準對接需求,472場基層培訓、143場文藝演出走進田埂院落,村民自編自演的村歌《最新最美是正營》唱響全國獲評“幸福好聲音”,鄉村文化生活越唱越旺、越活越火。
非遺活化賦能,讓老底蘊迸發新動能。坐擁104項各級非遺項目的津南,以“保護+創新”雙輪驅動,讓非遺跳出“傳承圈”、走進“生活圈”。葛沽寶輦會牽手潮陽英歌同臺展演,傳統民俗碰撞出別樣火花;于氏掐絲琺瑯、麥秸畫等非遺技藝進校園、進社區,4個市級非遺傳承體驗基地成了研學打卡熱地。更接地氣的是,“津南禮物”文創品牌應運而生,趙大肚子燒賣、有稻兒米糕等非遺美食變身網紅伴手禮,借國家會展中心平臺走進達沃斯年會、農交會,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更讓傳承人錢包鼓起來,年均增收節節攀升。
農文旅融合共生,蹚出鄉村增收新路子。立足鄉村資源稟賦,津南打破產業邊界,讓文化、農業、旅游牽手共贏,實現“資源變資本、農房變客房”的蝶變。雙橋河鎮“沽水·孫莊”民宿創新“區統籌、鎮主導、國企助力、村集體和百姓受益”模式,流轉閑置民房建成7棟主題民宿,配套500畝高標準農田、生態水系景觀,國慶單季迎客超萬人次,村民既拿房屋流轉錢,又能就近務工掙薪金。小站鎮靠小站稻產業打底,打造“津津樂稻”潮玩運動基地,農耕文化混搭休閑運動,帶動周邊農戶做餐飲、開民宿;前進村、西小站村獲評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小站鎮躋身市級全域旅游示范鎮,農文旅融合成了鄉村增收的“金鑰匙”。
品牌聚力賦能,把鄉村名片擦得更亮。“津彩南望”文化品牌持續深耕,推動“一廊一環一海四片區七節點”文旅格局落地,春季踏青、夏季研學、秋季稻浪、冬季民俗,四季主題活動輪番登場;“周汝昌杯”詩詞征文、“銀達子杯”河北梆子票友賽聚人氣,《印象津南100秒》短視頻全網點擊超2000萬次,津南鄉村的知名度越傳越廣;更借全國棒球賽、鄉村馬拉松等賽事引流,推出景區聯惠政策,帶動住宿、餐飲消費升溫,既傳承了文化,又鼓了村民腰包,實現雙贏實效。
文化興則鄉村興,文脈盛則民心聚。如今的津南,老技藝守得住根脈,新業態闖得出新路,村民臉上的幸福笑容藏不住。下一步,津南將繼續深化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讓更多鄉村資源變振興動能,讓“津彩南望”的愿景扎根鄉土,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化力量。
作者:農民日報全媒體記者 繆翼 林單丹
暖經濟向“新”風勁吹!選品、詢價、成交……企業做足“內功”開辟大市場
觀察·中國引領機器人產業變革 “硬科技突破+場景化落地”雙向發力加速迭代
精細化貼心服務上“新” “冰雪經濟”火熱文旅市場“熱氣”升騰
聚焦“十五五”規劃建議丨弘揚誠信文化、廉潔文化
京津冀新增6項“同事同標”社保經辦服務
河南麥播一線:趁晴趕進度 播種忙不停
一技傍身好就業 多元化優質培訓資源供給拓寬勞動者發展空間實現增收
更新惠民托起民生“溫度 “老房子”變身“好房子”老城區重煥生機
二十屆四中全會名詞卡片:防治康管全鏈條服務
由“精”到“尖” 硬件“黑科技”為國產傳感器從感知到智聯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