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日報 2022-08-09 12:15
甘肅農墾:田野奏響豐收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金風送爽,天高云淡。記者來到甘肅農墾條山農場和黃羊河農場,大條田廣袤坦平,玉黍穗黃,瓜果飄香,稼禾盈野,滿意微笑綻放農場職工的臉上。
距離涼州區40公里的黃羊河農場,4萬多畝玉米如汐似潮,玉米棒子結得碩大飽滿。大型收獲機奔馳在田間將玉米秸稈粉碎,把玉米棒子“摘”進機械倉內。幾個來回,玉米收獲機裝滿了玉米棒子,并牽引起車上的糧倉翻斗,一個個玉米棒子“跳躍”到東風車車廂里。
“一倉能裝15噸玉米棒吧!”農場場長李國忠介紹,玉米收獲機收獲到兩倉,就能裝一東風車玉米棒。作為甘肅第一家國營機械化農場,采取機械化收獲玉米,一臺機械一天能收獲500畝玉米,高效高產。
收獲的玉米被送到農場加工車間加工,車間充溢著香甜的玉米氣息。黃羊河農場建成全國最大的真空保鮮甜糯玉米生產線,年產甜糯玉米達4000多萬穗。
記者看到,玉米真空包裝外標明:“收割后在10小時之內加工”。這些新鮮可口的玉米出口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速凍玉米粒供應麥當勞等中高端客戶。
就在黃羊河農場的玉米喜獲豐收之時,條山農場滿地的馬鈴薯猶如一顆顆“金蛋蛋”也迎來收獲季。
來自景泰縣五佛鄉泰和村村民陳玉蓮,擦拭著額頭上的汗珠子,蹲在地里拾揀馬鈴薯。“一天拾揀七八袋,能掙一二百元吧。”陳玉蓮欣喜地說著,將馬鈴薯放入紅色網袋。
地里堆放著一袋袋鼓鼓囊囊的馬鈴薯。條山農場管理人員與訂貨公司收購人員穿行田間,進行嚴格檢查。檢驗合格的馬鈴薯被倒入白色的大布袋。“一網袋洋芋28公斤左右,這白色噸袋能盛650公斤左右。”農場馬鈴薯產業負責人王文說。
一個個白色噸袋里,馬鈴薯漸漸放滿,堆如小山般立在田間。一輛吊車開過來,將一個個噸袋輕松吊起,放入旁邊等候的大卡車里。
“突突突……”載滿著馬鈴薯的大卡車歡快地奔向馬路,駛向上海、武漢等地。這些沾滿泥土芬芳的“土豆蛋”,將在百事、上好佳、達利園等馬鈴薯車間進行加工,變成脆酥可口的薯片。
此時,已近晌午,地頭,散發著一股焦香的烤洋芋味。陳玉蓮與女工來到地頭樹蔭下,拿著自帶的饃和菜吃起來。有人將剛采挖的馬鈴薯埋在土里烤熟,大家熱鬧地分吃烤洋芋,盡情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條山農場的梨園里,也是歡聲笑語,梨樹枝繁葉茂,一顆顆早酥梨掛滿枝頭。
“這些天,大家都是起早貪黑,早晨7點多到地頭收拾車、筐、摘收工具,忙到下午7點才收工。”梨園項目隊長郭守軍介紹,農場有9626畝經濟林,種植了早酥梨、黃冠梨及杏子、蘋果等,今年喜獲豐收。
“條山農場從6月23日收杏子開始,摘梨果、收蔬菜、挖洋芋、掰苞谷,一直收獲到11月份才結束。”農場場長張新春收獲滿滿地說。
寧縣:蘋果盈枝日子甜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 楊唯偉
9月中旬,行進在寧縣平展的塬上,塬面染翠,萬樹搖紅,碩果盈枝,香飄秋野。走進焦村鎮海升模式蘋果產業基地,煙富8號、思尼克、蜜脆……萬畝矮化自根砧蘋果基地內品種繁多,清香四溢。
置身果園,只見高達3.5米的果樹排列整齊,行道間機械忙碌不停,工人們站在自走式果園作業平臺上采摘著蘋果。“現在正是中熟果蜜脆的采摘期,一直持續到9月底。”寧縣焦村鎮海升模式蘋果產業基地區塊主任李浩軍介紹。
從建園開始,李浩軍就在產業基地工作,見證了基地和當地蘋果產業的不斷壯大。“栽植自根砧矮化密植蘋果,二年結果、三年豐產、五年盛產,如今進入盛果期。”李浩軍說,今年產量非常好,又是一個豐產年。
蘋果豐產,日子香甜。近年來,寧縣把蘋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首位產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矮化自根砧蘋果基地,成功創建了國家級蘋果現代農業產業園,并通過吸納入股、流轉土地、務工帶動等方式,讓當地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
蘋果豐產,更需豐收。走進慶新果業公司,包裝車間內工人們井然有序地分揀、包裝、質檢、加工,電商中心內直播活動火熱進行著,蘋果銷售如火如荼。
“做大電商擴銷售,市場營銷延鏈條,聯農帶農增效益,一直是慶新果業的發展方向。”慶新果業公司負責人李瑩介紹,2019年以來,慶新果業公司共幫帶1109農戶、合作社11個、村集體經濟13個,累計分紅543萬元;公司常年用工480多人,年人均務工收入1.5萬至2萬元。
電商擴寬了銷售渠道,寧縣蘋果越來越受到市場認可。2020年,慶新果業公司銷售量達4萬噸,銷售額達2.6億元,今年,力爭取得更好的成績。
而在寧縣西部蘋果國際商貿港,生產線上的工人們也正在井然有序地分揀、裝盒、打包……“最近,嘎啦果大量上市,我們今年預計出售各類蘋果3萬噸,價格和去年差不多。”寧縣西部蘋果國際商貿港生產經理李永樂說。
從2018年10月開始投產,西部蘋果國際商貿一直在不斷壯大。如今,正全力打造集分揀、包裝、倉儲、物流、電商、質檢、加工、旅游為一體的隴東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儲藏分揀能力達到50萬噸,加工能力達到20萬噸,增加就業崗位3000個。
寧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范紅年介紹,目前,寧縣蘋果面積達50萬畝,年產量50萬噸,年產值25億元,農民人均蘋果純收入3727元。
安定:飼草葳蕤農民樂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通訊員 張璐璐
金秋,定西巨盆草牧業有限公司魯家溝鎮臨時飼草收購點,交售玉米飼草的農用車輛排成了長隊,院內飼草堆積如山,大型抓草機開足馬力作業,機器聲轟鳴,一派繁忙紅火場景。
“去年,我種了16畝飼草玉米,收益非常好。今年又多種了幾畝,雖然天旱產量受到影響,但企業提高了飼草玉米的收購價,還有保險賠付,整體收益還可以。”正在臨時飼草收購點交飼草的村民劉德貴說。
豐收的喜悅處處都是。在魯家溝鎮小岔口村百泉合作社千畝飼草玉米基地,飼用玉米長勢喜人,合作社負責人何創科正忙著組織農機手收割,他說:“前年,我承包了1000畝地種飼草玉米,這兩年收益還行。今年天旱,但總體產量還是達到了預期。”
近年來,安定區緊緊圍繞打造西部最大的草牧基地這一目標定位,加快轉變草牧業發展方式,全面推進草牧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區以紫花苜蓿為主的多年生牧草達70萬畝,以飼用玉米、燕麥為主的一年生牧草穩定在40萬畝以上,年產鮮草200萬噸以上,全區草牧業產值達25億元,成為區域優質商品草重要的供應基地。
今年,面對多年未遇的“卡脖子旱”,全區上下抓時機、趕進度,動員群眾提前一個月收割飼用玉米,主動抗旱“糧改飼”,并在全區19個鄉鎮就近設置31個飼草收購點,實現了農戶交草不出鄉鎮,應收盡收,確保農民減產不減收。
來到巉口鎮甘肅現代草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青貯制作點,工人正在將飼草晾曬粉碎、裹包青貯。“我們響應地方黨委政府的號召,采取抗旱保增收措施,提前收貯、高價收,盡好社會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永勝邊組織玉米飼草收貯邊說。
同樣忙碌的還有定西益生肉羊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牛作福。“合作社把每噸的價格提高到360元,加上保險的理賠,能夠把農戶的損失降到最低。”牛作福介紹,這幾年,合作社草畜結合,既養牛羊又貯草,實現了優勢互補,轉化增值。
做好草文章,助農增收路。安定區堅持“龍頭引領、多點布局”,發展民祥牧草、巨盆草業、現代草業等牧草加工龍頭企業11家,建成裹包青貯和優質青干草等加工生產線15條,在全區19個鄉鎮分區域規劃布局草品加工點60個,年加工草品50萬噸以上。
今年,安定區計劃調制飼草料95萬噸以上,力爭飼草就地轉化率達到75%,逐步形成飼草加工企業精細加工配送草品、牛羊養殖企業精心負責飼喂牛羊、畜禽銷售加工企業專心拓展市場為一體的現代草牧業產業體系。
崆峒區:“牛氣沖天”產業興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平涼市崆峒區大寨鄉趙塬村村民唐有平勞作在自家的牛圈里,笑瞇瞇地看著一頭頭健壯的牛,向記者談起了“豐收”。
“現在家里養著16頭牛,去年依靠養牛凈收入10萬元。今年剛收購的牛犢個個都很健康,來年育肥后1頭牛能帶來1.5萬元利潤。”唐有平一邊給牛添加飼草料,一邊算起了致富賬。
養牛走上富裕路,唐有平的經歷在崆峒區絕非個例。
崆峒區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表示,發展牛產業,崆峒區堅持“量身定制”政策,在基礎設施、金融保險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效緩解了貧困群眾發展牛產業“供血不足”的問題。出臺了“八補一投”牛產業扶持政策,對貧困戶新建養殖小區、暖棚牛舍、青貯窖、養殖或新購基礎母牛分別補貼2萬元、1萬元、2500元、3000元。
同時,對繁殖牛犢每頭補貼500元,規模青貯戶補貼1000元。為3頭以上肉牛養殖戶每戶補貼玉米籽種12公斤、投放鍘草機1臺。目前,已累計建成暖棚牛舍5005座、青貯窖834座、規模養殖小區23處,投放鍘草機6294臺,見犢補貼基礎母牛7.1萬頭,養牛戶達2.78萬戶。
金融支撐方面,崆峒區積極開展政銀企對接,銜接金融機構開發了“惠農e貸·養牛貸”等無抵押、無擔保、程序簡便的小額信用貸款產品,為養牛戶提供5萬元以上的惠民貸款服務。目前,共發放貸款2億元,推動貧困群眾購買優質肉牛1萬多頭,激活了貧困戶的自我造血功能。同時強化保險兜底,積極統籌省、市、區級財政補貼資金,為群眾減免90%的保險費用,按照每頭肉牛保額7000元,保費280元的標準,每年為養殖戶辦理肉牛保險1萬余頭,降低了養殖風險。
好政策催生好產業。崆峒區肉牛飼養量達到16.89萬頭,存欄10.88萬頭,畜牧業年產值達到7.3億元,人均畜牧業收入達到2300元,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支柱產業。
天祝:藜麥飄香紅似火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 通訊員 蘇智成
九月,秋高氣爽,祁連山下的天祝縣11萬畝藜麥迎來豐收季,藜麥的顏色由綠色逐漸變成黃色、紅色、紫色,七彩藜麥繪成了一幅美麗的豐收畫卷,將鄉村裝點一新。
“我是從新疆自駕回四川老家,路過這里,就被絢麗的藜麥所吸引,藍天、雪山、七彩藜麥,就是一幅絕美的田園畫,我們全家停下來看看風景,再給老家人帶點藜麥特產。”游客吳文輝邊拍照邊說。
天祝藜麥,既是景色,也是富民產業。近年來,天祝縣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將藜麥產業作為鄉村振興“八大產業”之一重點培育,出臺特色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積極籌措整合財政資金,對全縣種植藜麥的農戶、合作社、企業,每畝給予300元的生產資料補助,對縣內注冊的藜麥合作社、企業,年加工能力達到1000噸以上且當年投入生產的,一次性補助50萬元,激發了群眾種植藜麥的積極性。
2018年,天祝縣成功譽名“中國高原藜麥之都”。2021年,天祝縣88家專業合作社1.1萬農戶種植的藜麥采用訂單+保單的“兩單模式”,由龍頭企業按統一價格收購藜麥原糧,保險公司對種植的藜麥進行承保,有效降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保障農牧民群眾穩定增收。
“我們將高標準規劃建設藜麥扶貧科技產業園,引導藜麥產業從生產環節向全產業鏈延伸,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無縫銜接,努力把藜麥產業打造成天祝的健康產業、美麗產業。”天祝縣藜麥研究院院長王耀說。
天祝縣籌措資金1000萬元,成立了天祝高原藜麥研究院,采取“研究院+科研院所+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平臺式組建模式,深化院企、校企合作,開展藜麥全產業鏈的研究,加強新品種培育,加快產品精深加工,推廣標準化種植技術,研發適用農業機械,提升了藜麥產品內涵,確保了黎麥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稻花香里說豐年 2021“豐收中國萬里行”大型宣推活動走進宜興
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開幕
2021年北京密云特色糧經作物豐收節來啦
農民豐收節 | 45秒看什么叫做鐵打的中國“飯碗”!
豐收的田野是最美的畫卷——寫在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之...
盤錦創新河蟹養殖、銷售方式 鋪就農民致富路
潼南:發展生姜特色產業 助力農民致富增收
黑土糧倉慶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