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2-09-24 20:09
秋分時節,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沖口屯稻穗金黃、瓜果飄香,田埂上野花怒放,村莊里歡歌笑語。在村民姜兆飛看來,沖口屯北靠郁江,山塘水域面積400多畝,有著得天獨厚的水資源條件。“從2017年開始建設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村民們積極性很高,現正齊心協力打造彰顯濃郁地方特色的‘古鎮鄉愁’鄉村風貌提升示范帶,向全域旅游目標推進,增收致富的大道越走越寬廣。”姜兆飛高興之情溢于言表。
喜悅不光來自村美人和,還有全區農業連年“大豐收”:港南區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廣西林業產業發展十強縣等稱號,連續十年獲得廣西產糧大縣、廣西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十三五”時期全區50個貧困村、4.7萬貧困人口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老百姓生活越過越紅火。
春華灼灼,秋實離離。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八桂大地一派“錢糧雙增”的喜人景象——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區634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37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4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強一產促增長”成效突出,2021年上半年廣西全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7.9%,創23年來最大增幅,兩年平均增長5.4%,實現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高于西部省區平均水平、高于年度預期目標任務“三個高于”;下半年農業經濟繼續保持良好勢頭,1-8月持續較快增長。
踏著豐收禮贊的節拍,壯鄉人民正朝著鄉村振興的新征程大步邁進。
形式多樣慶豐收 優秀農耕文明源遠流長
在廣西廣大農村,自古就有與稻作文化的興起與盛行相伴相生的節慶活動。
壯語中的“那”,即水稻田。廣西許多地名以“那”命名,特別在桂南、桂西地區,幾乎隨處可見,形成獨特的“那”田園景觀和“那”民俗風情。其中,隆安壯族稻作文化歷史悠久,大石鏟祭祀遺址、“雒田”遺址景觀、稻神祭習俗遺存最具特色,被學術界譽為“那”文化之都。
“廣西具有獨特的稻作歷史文化遺址景觀,被認定為我國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隆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壯族先民古駱越人在這一區域因地制宜創造了“依潮水上下”而耕作的“雒田”生產方式,開辟了我國最早的有相當耕作規模和完備灌溉系統的水稻田,2014年布泉河稻田景觀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目前全縣正努力打造壯族‘那’文化品牌,編制了保護與發展規劃,落實各項保護措施,讓壯族‘那’文化品牌成為隆安縣文化的最亮點。”該負責人說。
位于龍勝縣的龍脊梯田,距今已有650多年歷史。梯田分布在海拔200米至1450米之間的各個鄉鎮中,梯田落差大、層級多,層級最多達1100多級,最大坡度達50度……早在2017年,“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系統”就通過了聯合國糧農組織評審,正式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龍勝全縣以龍脊梯田為龍頭,打造出20多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惠及當時貧困人口2600多戶8000多人,實現“縣有支柱產業、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項目”。
在今年豐收節主會場——貴港市港南區,50萬畝稻蝦綜合種養區的落成盡顯發展碩果。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48.69億元,同比增長10.5%,高于全區2.6個百分點,初步形成糧食、水果、蔬菜、茶葉、中藥材、畜禽、水產、糖料蔗等八大特色農業產業格局。據農情統計,廣西全區早稻種植面積逾1238萬畝,超額完成目標任務的2.46%;全區晚稻插秧面積1263余萬畝,同比持平略增,秋糧面積超過3062萬畝,豐收已成定局。
“與稻作文化有關的節慶文化活動在廣西還有很多,如稻花節、倉神節、婭王節等等,都是稻作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有關人士指出,今年豐收節“三喜疊加”,恰逢黨的百年華誕,又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交匯、新征程開啟,豐收節活動包括三個層面:六個主場活動、系列重點活動和各地特色活動。其中,主場活動安排在貴港市港南區、南寧市武鳴區、龍勝各族自治縣、永福縣、陸川縣及來賓市興賓區,響應了農民豐收節活動下沉到各縣區、廣大農村地區的要求;系列活動包括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的第三屆“廣西稻漁豐收節”“美麗鄉村健康跑”活動、2021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鄉村振興”公益視頻大賽(廣西賽區)以及金秋消費季活動等;同時,各地發揮地域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品牌的魅力,舉辦一系列民俗文化表演、為農服務以及產品展示等活動,真正營造出全民參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節日慶祝場面。
立足特色產業旺 “錢糧雙增”好日子節節攀升
近年來,廣西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關于“扎實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和“立足廣西林果蔬畜糖等特色資源,打造一批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等重要指示精神,推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化、優質化、品牌化發展,大力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質升級。目前,全區共創建了4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18個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7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108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創建自治區級示范區339個、縣級示范區873個,產業集群和農業園區創建數量均排在全國前列。
來賓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是率先躋身國家隊的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之一。“產業園所在的興賓區糖料蔗‘雙高’基地建設規模水平全國第一,糖料蔗品質和產量全國第一,糖業循環經濟及全產業鏈綜合利用水平全國第一,是國家優選劃定的確保國家糖業安全戰略的糖料蔗生產基地。”來賓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指揮部負責人說。
自2017年9月獲原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批準創建以來,產業園圍繞建設鄉村產業興旺引領區、建設現代發展裝備集成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區、新型主體創業孵化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五區”建設任務,高強度推進創建工作,切實落實創建措施,建立“指揮部+管委會+農投公司集團”的“三位一體”共同參與建設的管理模式機制,先后引進百萬頭生豬全產業鏈項目、百萬只肉羊全產業鏈扶貧產業項目等16個重大農業產業項目,總投資達100多億元;建成國內一流規模化“雙高”糖料蔗種植基地,甘蔗健康種苗一、二、三級良繁基地,晚熟柑橘規模化生產基地,現代化技術與裝備集成基地,加工與物流集散基地,農旅融合功能拓展基地,農村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和蔗果畜加生態大循環基地等八大示范基地;建成全國最大最完整甘蔗、柑橘全產業鏈、形成跨界綠色畜牧養殖生態鏈、打造科技團隊整體引進和科技推廣體系創新鏈、構建“二次連動價分紅”富農利益鏈等四大發展鏈條,在全產業鏈打造和綠色生態循環發展等方面走在廣西全區乃至全國前列。
“今年豐收節興賓區也是主會場之一,大家在特色農產品展銷活動現場還可以品嘗和購買到富硒大米、三紅蜜柚、蜂蜜、大灣米粉、石牙手工豆腐等各式各樣的特色農產品。”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表示,全區升級打造了包括蔗糖在內的糧食、水果、蔬菜、漁業、優質家畜6個千億元產業,以及蠶桑、中藥材、優質家禽3個500億元產業,廣西水果、桑蠶、秋冬蔬菜、優質雞、近江牡蠣、奶水牛等特色產業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
提質增效譜新曲 讓廣大農民共享豐收成果
東津細米、木格白玉蔗、木梓阿婆茶……在豐收節活動現場設置的地標農產品特展區,專門展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截至目前,全區累計發布“廣西好嘢”品牌285個,品牌價值2500億元。
除了打響品牌,廣西也在不斷壯大產業“朋友圈”。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深入推進“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促進農產品順產順銷;在全區創新開展“春、夏、秋、冬”四季休閑農業與鄉村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介活動,有效促進農業增產豐收、農民增收致富。
在去年出爐的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中,奇峰林立、風景如畫的陸川縣高慶村上榜。方圓幾十里生態林木山脈圍繞,是桂東南不可多得的集山、水、景、物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目前,高慶村通過成立專業種養合作社,千余畝油茶樹基地已經建成,同時種有山茶花、金花茶、沉香、橘紅和百香果等經濟作物,并依托自治區重大建設項目——謝仙嶂民俗文化生態旅游風景區,打造出具有觀光休閑、客家民俗文化體驗、生態登山運動、汽車營地建設等綜合功能的富硒“農業+鄉村”旅游示范區。
“從體驗經濟入手,多研發個性化、隨意性、自選式的旅游產品,將民間文化、飲食文化、生態文化融入鄉村旅游之中,給游客帶來全新的鄉村旅游體驗。”冠樹種養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阮曉峰介紹,在綜合服務展示區,還設有油茶種植技能培訓中心、電商交易中心、科普觀光體驗等,采用“公司+基地+農戶”模式,聘用農戶務工和按股份分紅。目前,合作社承包流轉土地2000多畝,林下養殖富硒雞年產約6萬羽,每年養殖富硒魚30萬尾,形成“百畝科普示范基地、千畝農業核心示范區、萬畝富硒油茶”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據悉,廣西以農業為根基,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牽引,以創建品牌為抓手,打造了一批星級鄉村旅游區、農家樂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等特色品牌,開發推出多條富有地域特色、彰顯民族文化、突顯民族風情的鄉村旅游線路,推動全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向特色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區共創建廣西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區(農家樂)617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263個,33個村屯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2021年一季度全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約8146余萬人次,占全區接待游客量的45.5%;鄉村旅游消費近570億元,占全區旅游總消費的27.7%。“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促進廣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增收、滿足城鄉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民生產業,不斷提升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獲得感、榮譽感、幸福感。”自治區農業農村廳負責人說。
山地蘋果豐收 五大舉措抓銷售促增收
秦州區:豐收節里說“錢”景
風雨橋畔豐收鼓 生態水清匯南陽丨第四屆中國農民電影節龍泉分會...
莊浪縣:不一樣的農民豐收節
豐收節,北京百場活動唱響“三農”好聲音
吊瓜豐收村民笑
豐收節開幕:逛“農夫集市” 賞“云間十景”
早造珍珠馬蹄豐收 價格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