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聞網 2021-10-10 16:26
自黨的十九大奏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號角后,江永縣堅持以打造“全省鄉村振興示范縣”為目標,準確把握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結合縣情實際,著力彈好頂層設計、產業發展、改革創新、生態宜居、黨建引領“五根琴弦”,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強、產業興、人才旺、生態美、村民富,取得階段性成效。目前,全縣已啟動50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已建成30多個美麗鄉村。其中,千家峒評為“全國首批民族鄉村振興示范單位”,勾藍瑤寨、上甘棠、向光村等10余個村分別評為全國鄉村重點旅游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省精品鄉村等,16個村成功入選第五批中國傳統村名錄。其主要經驗做法:
彈好“頂層設計”之弦,奏響鄉村振興“規劃曲”
堅持做好頂層設計、區分重點、科學規劃,循序漸進加以推進,力求“一張藍圖繪到底”。
統籌“抓”。實行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成立縣委書記掛帥、常委聯點的鄉村振興專抓班子,23個責任單位組成產業發展組、環境整治組、黨建引領組、綜合治理組、鄉風文明組5個小組,協同作戰,一體推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示范片打造工程,在“女書風情小鎮”“瑤都森林氧吧小鎮”“知青部落小鎮”“香韻作坊小鎮”“低空花海旅游小鎮”“永明電商小鎮”等9個特色小鎮打造出一批鄉村振興示范片。
科學“謀”。綜合考慮各鎮村資源稟賦、自然地理、歷史文化、產業現狀等地域特色科學規劃,注重女書、瑤族等元素的協調融合。重點做好了貧困村、交通要道、旅游景點等村莊規劃編制,抓好了劉家莊、勾藍瑤、浦美村等30多個美麗鄉村規劃設計和風貌改造,讓農區變景區,讓美麗鄉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致力“補”。全面補齊農村基礎短板,實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項目300余個,所有農村路網、水網、電網等全面改造升級,自來水工程入村入戶全覆蓋,全縣行政村通水泥路達100%,城鄉公交實現一體化,農村行路難、供水難、用電難等問題全面解決;加快推進4G、5G基站建設和行政村“村村通”光纖寬帶工程,農村信息通信水平全面提升。
健全“評”。制定出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關于開展“鄉村振興”試點工作方案》等文件,把鄉村振興工作納入相關單位、鄉鎮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極大地激勵了廣大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彈好“產業發展”之弦,奏響鄉村振興“特色曲”
堅持因地制宜、規避劣勢、錯位發展,深入推進“百千萬”工程和“六大強農”行動,打造“一村一品”產業,先后實施各類產業項目460余個,產業發展全縣覆蓋。
突出“調布局”,優化產業發展結構。重點以古村落、古民居、舊遺址為載體,以特香農業、特色經濟為基礎,以自然風光、山水資源、地理環境為依托,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型、五香產業型、三千文化型、休閑度假型、田園風光型”鄉村。如在勾藍瑤寨、浦美村、上甘棠村、劉家莊等10余個旅游資源豐富的鄉村發展文化旅游;在粗石江鎮建成以“江永香柚”為主的特色水果產業發展帶;在上江圩鎮建成以“江永香姜”為主的產業帶。
突出“建基地”,深耕香型農業優勢。高標準建成供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果籃子”基地28個。建成4個萬畝香芋產業生產基地、21個千畝以上連片基地、11個千畝柑橘基地。江永躋身國家2020年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湖南早中熟柑橘產業群建設名單。“超級稻+再生稻”畝產1213公斤,獲“袁隆平農業科技獎”。江永香芋產業園列為省特色產業示范園,香芋產業聚集區列為省十大產業聚集區之一。
突出“樹品牌”,擴大“江永五香”效應。以“打品牌、創特色、擴影響、增效益”為目標,放大“江永五香”品牌效應。依托各鄉鎮自然資源稟賦,培養“三品一標”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23個,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數居全省前列。打造出村級品牌50余個,創響一批“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瑤味道”“瑤家人”“放牛娃”等品牌備受市場青睞。
突出“強企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以打造湘南精細特色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供應基地為目標,打造出香柚、香姜、生豬等4-5條10億元以上產業鏈,培育出1家國家級、2家省級、6家市級的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發展蔬益園等33家規模涉農加工企業,發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3165家,所有家庭農場實現總產值突破33億元。2020年評為省級家庭農場示范縣。
彈好“改革創新”之弦,奏響鄉村振興“動力曲”
聚焦廣大鄉村、廣大農民所思所想所盼,精準發力,以改革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引”人才,隊伍力量更充實。創新推進“一戶一名產業工人”“雙培”工程,培訓鄉村人才2.5萬人次,打造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等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吸引300余名在外務工成功人士、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回鄉發展。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預算用于獎勵支持本土農產品銷售,通過獎補激勵組建出一支電商銷售大軍,挖掘精英銷售人才1268人。古宅村、和興村、槐木村等10余個村均有一支電商創業團隊,年均銷額達千萬元。
“固”成果,發展動能更強勁。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大力推進“三變”改革。全縣112個村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880余萬元。江永縣總結出“三連三走”新模式,推動一批“貧困村”變成“小康村”,“上訪村”轉變“文明村”,“難管村”建成“優秀村”,實現“鳳凰涅槃”蛻變。目前,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無縫銜接鄉村振興,整合了省、市、縣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深入打造“五大扶貧模式”升級版,已開發一批集體經濟新項目,力爭所有村村級集體經濟長期實現年收入10萬元以上。
“辦”實事,民生惠及更優質。創新“互聯網+基層服務‘235’”模式,率先在全市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一把手窗口坐班制”,實現“一門式”“一件事一次辦”覆蓋鎮村,建成112個集便民、文體、農業、醫養等一體的農村綜合服務平臺,讓村民“足不出村”享受優質服務。“互聯網+基層服務‘235’”模式的經驗做法在《湖南日報內參》刊發,得到省委領導肯定性批示。目前,通過深化“互聯網+基層服務”,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為基層辦理各類實事3萬余件,治理耕地拋荒50余畝,引導農民發展以夏橙、沃柑為主的水果2萬余畝,種植烤煙6000多畝,早稻2.2萬畝。
彈好“生態宜居”之弦,奏響鄉村振興“文明曲”
大力開展“清潔村莊”“和諧村風”等行動,打造出農村美、鄉風好的文明家園。
環境整治“美家園”。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統籌推進“三綠”建設和推進“三清四改五化”工程,打造出“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江永特色風貌格局。籌資20多億元,新建垃圾集中處理點100余個,清理垃圾9692.7噸,農房風貌改造760座,農戶廁所改造4426戶,污水治理1.45萬戶。鞏固中央、省市環保督察問題整改成果明顯,村民環保意識增強,全縣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等多項指標長期排名全省前列。
文化工程“暖民心”。立足女書文化、知青文化、忠孝廉潔文化、瑤族文化等資源,深入實施文化振興工程,依托“八館八隊八會”志愿服務平臺和隊伍,開發出一批文化產品、文藝節目、文化活動,培育鄉土文化隊伍,成立農民文化宣傳隊,培育出50余文藝文化隊伍,定期開展文化下鄉和特色民俗文化活動,為村民送上系列“文化套餐”。
成風化俗“揚新風”。深入開展“除陋習、樹新風”“傳家訓、嚴家風”“移風易俗”“十星級文明戶”和“文明先鋒模范”評選等活動,倡導移風易俗,涵養出好民風、好鄉風。每年全縣大力表彰評選了一批“十星級文明戶”“道德文明先鋒”“五好家庭”等,榜樣典型不斷發揮文明“正能量”,鄉村文明風尚托起生活希望。發揮“鄉賢”在村紅白喜事理事會的作用,開辦10余個“合約食堂”,并在全縣廣泛推廣,為村民宴席節約了開支,全縣鄉風文明持續提升。“合約食堂”經驗模式先后3次被新華社報道。
彈好“黨建引領”之弦,奏響鄉村振興“治理曲”
探索推進“黨建+”工程,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不斷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扭住“固本強基、激發活力”這個基本點。深入實施掛點示范工程和固本強基工程。制定縣級領導掛點聯系黨建制度,選優配強村級組織帶頭人,通過選派大學生村官、外村交流等方式,推動全縣黨員干部在鄉村振興主戰場建功立業。今年村級換屆產生的村級組織帶頭人平均年齡較上屆低于10歲,致富能手占比超過50%。今年在鄉鎮換屆中,精心選拔一批優秀干部進鄉鎮班子,提高鄉鎮黨委班子抓鄉村振興的整體能力。
狠抓“職能下沉、賦能治理”這個關鍵點。重點抓好服務、城管、規劃、接訪四項職能下沉,賦能基層治理。啟動“城管下移”,建成一支保潔“三大員”隊伍,形成了村、戶為主體的衛生管護模式。創新“互聯網+社會治理”,深入整治群眾身邊的“村霸、鄉霸、街痞”等,形成“一約、兩網、三隊、四會、五聯”平安鄉村治理新模式,其經驗入圍“法治影響中國典范案例”。
緊扣“筑牢陣地、黨群共建”這個主攻點。在每個鄉鎮均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機關黨建陣地和3個村級黨建示范點;打造出一批“黨建文化走廊”“黨員服務驛站”,以圖文并茂形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黨和群眾的魚水之情,架起了黨群緊密聯系的“連心橋”。近年來,以“黨建長廊”為陣地,舉辦聯歡會、茶話會、座談會等2000余場次,激發黨員、村民愛黨、護黨、敬黨之心,發動2.4萬人次為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帶動10余萬人次參與鄉村治理,掀起了一股“鄉村振興、黨群共建”的高潮。
鄉村旅游發展邁向規模化
慶華誕 迎豐收——第二屆全國美麗鄉村健康跑開幕
萬州跨越千里的蘆花雞 跑出鄉村振興新圖景
四川做強文旅產業為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大慶:“紅”“綠”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鄉村蝶變看二道 筑夢田野謀振興
吉林省鄉村振興攝影展暨豐滿區金秋采摘文化節開幕
廣西平樂:在希望的田野上吹響振興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