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 2021-12-26 11:05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錦燾 通訊員 潘忠勤
深秋,走進黃平縣翁坪鄉青年創業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飼養基地,一排排規劃整齊的雞舍映入眼簾,3.5萬羽羅曼粉殼蛋雞在全自動化機械設備下喝水、啄食。
供水、喂料、清糞、集蛋、照明、消毒、控溫等工作由機械設備自動完成,傳統養殖人員搖身一變成為飼養管理員。“這里養雞輕松多了,每天只需要觀察雞的健康狀況,查看下設備是否運轉正常,下班前清潔養雞用的供水線,一個月的工資有3000元。”飼養管理員吳玉珍對于在家門口找到的工作很是滿意。
“4年前,我們合作社主要從事林下土雞養殖,散養的雞數量多了,管理不好時雞容易生病,有時候還會丟失雞,養殖效益不高。參加鄉黨委政府組織的技術培訓后,我了解到自動化養殖的優勢,就有了新想法。”該合作社負責人楊龍平告訴記者。
2017年,在翁坪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楊龍平帶領合作社成員開始了全自動蛋雞飼養項目。隨著規模擴大,養雞需要的飼料日益增多,產生的雞糞也越來越多,飼料來源和雞糞處理方式成為擺在合作社面前的新難題。
正值當地大力推廣“以地定養、以畜定種、以肥養地、種養結合”模式,2020年,楊龍平的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幫助下,流轉了50余畝荒地用于種植玉米,為蛋雞提供飼料保障,形成了“畜—農家肥—作物—畜”農業生態循環鏈。
“由于是生態養殖,生產的雞蛋品質高,去年我們養的3萬羽蛋雞,光是銷售雞蛋的收入就有350萬元,養的40頭牛獲得收入50余萬元。”該合作社的銷售人員潘中付談起銷量喜上眉梢,“不僅受本地市場歡迎,還銷往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帶,常常雞蛋未產出就被預訂空了。”
據了解,該合作社除了提供長短工崗位、穩定就業崗位外,還為入股合作社的78戶村民每年提供分紅,為周邊群眾提供免費技術指導。“我們將繼續探索種養結合模式,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保護好生態的同時,鼓起村民的錢包。”展望未來,翁坪鄉翁秉屯村黨支部書記王旭滿懷信心。
吉林高院19項舉措保生態促發展
生態青海“輸出”綠色未來
平谷區實現生態環境閉環管理,“生態橋”架起綠色致富之路
【母親河畔的中國】“黃沙變黃金” 鄂爾多斯市推動黃河生態治理...
【母親河畔的中國】大河村遺址探訪數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智慧
智慧醫療應讓老年人更便利
成都市新津區持續強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宜居打造湟源美麗鄉村